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平衡生活,无需“恐糖”

作者:壹读 来源:壹读 公众号
分享到:

03-07

受访专家: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营养学部委员会委员 刘 明

都说“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

春暖花开,万物苏醒,经过一个冬季的积累又到了开始甩肉的时节。为了能展示傲娇的身材,有些人开始控制饮食,更有甚者拒绝一切“甜”的东西,不仅是甜食,米饭馒头等主食统统不吃,过上每天吃“草”的生活。就因为一句“吃甜食会胖”的魔咒让人对糖纠结不已,甚至有不少人开始产生恐糖情绪……

恐糖,令人陷入两难之境

不少年轻人“谈糖色变”,“恐糖”情绪不断蔓延,甚至达到“戒糖”的地步。真所谓过犹不及。其实,甜食是人类本初想要追寻的味道。

专家指出:吃甜食时,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并刺激神经末梢,让人感到兴奋,进而产生渴望;当能量供给受限时,糖能快速令人体恢复体力,维持血糖稳定;适当的糖摄取,可以节约蛋白质,避免脂肪大量分解产生的酮堆积和酮中毒。此外,甜食还能缓解压力,提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效果与抗抑郁药等同。[1]

正因为糖带来的这些快乐,令人在情感和理智间难以取舍:不快乐地割舍糖?内疚地享受甜?怎样才能做到健康与美味兼得呢?

过分恐糖,不如科学控糖

找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点,科学控糖,理性享用甜食,才是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而以下一波“控糖小贴士”可以助你享受甜蜜的同时,轻松摆脱“负罪感”。

(1)查明白:糖摄入指标

控糖第一步,即先要明白控的“量”具体是多少。很多食物中天然含糖, 而“添加糖”是指除了食物中天然带有的糖分外,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50克糖,带来一天的甜蜜小确幸,你了解了吗?

(2)看清楚:食品含糖量

想要避免糖和热量摄入过多,还要有一双慧眼明察秋毫。我国法规要求,几乎所有食品包装上都标注营养成分表,公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的含量,以及这些营养素占每日参考量的百分比。一般营养成分表都以100克或者100毫升为单位,可以根据食用的总量轻松计算摄入的能量和含糖量。

(3)慧选择:低糖、小包装

忍不住甜食的吸引?还是想过过瘾?有智慧的你可以做出比“禁绝”更好的选择。现在很多商家都推出了低糖的饼干、汽水、巧克力,有的还推出了小包装的产品,这些是可以过过瘾的好选择。如果一时找不到小包装,还有一个秘诀:选择与朋友一起分享。这样不仅不会一次吃得过多,更重要的是,友谊的小船可以越吃越甜蜜……

(4)辟蹊径:无糖也很甜

想要科学控糖,选择甜味剂来代替糖的无糖产品值得你种草。甜味剂可以赋予食物和糖一样的甜美,却不参与人体代谢,故而几乎不产生热量,是健康甜食的好搭档。这类的食物目前市面上也很常见,比如无糖汽水、无糖酸奶等。我国目前有20多种甜味剂获批使用,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合理使用,大家可以吃得放心。

除了“控糖”,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比如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少烟酒、加强运动等。总之,让我们用科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保驾起航,学会科学认知、适量摄入、智慧选择,从而享受“甜蜜又健康“的生活吧!

注释:

[1]39健康网,为何人类天生喜欢吃糖?2010年11月9日

文章来源自《生命时报》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

阅读39538
平衡 
举报0
关注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壹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壹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壹读

微信号:yiduiread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