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劳动妇女与消费女神的“三八战事”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3-11

卢南峰、黄惠昭


如今,“妇女”一词似乎已被污名化,年轻女孩唯恐避之不及,国际劳动妇女节被商家改造成“女神节”、“女王节”,成了另一个“剁手”的购物狂欢节。今年最“硬核”的反击,恐怕是某大学一条熊熊燃烧的女生节横幅的照片,以及一张言辞激进的朋友圈截图:“……昨晚我点燃了XXX后面的两条女生节横幅,这一行为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追问与反思,妇女节是为了纪念芝加哥纺织女工争取同工同酬、离婚权、堕胎权的斗争,而不是XXX让你们消费性别符号而且部分愚蠢的女性还自以为享受到了性别红利……”评论区击掌有之,赞其“真女权”,批评有之,或言此举哗众取宠,或言历史事实错误(实为纽约女工争取劳动权利和选举权),或言危害公共安全,或言挑拨性别对立。


2015年央视春晚小品《女神与女汉子》、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女德班、2018年央视《开学第一课》的“娘炮之争”、2019年春节关于“女性吃饭不上桌”的讨论,这些年性别议题每每成为舆论焦点,既折射出社会意识的觉醒,也为各路媒体自媒体提供了足够多的爆点和流量,而妇女节无疑是舆论对抗集中爆发的会战之日,各路人马加入对节日解释权的争夺。


梁文道在《“妇女” 两个字,什么时候才能被正视?》一文中回溯了妇女节的历史,从纽约纺织女工的劳动权利斗争,到“二月革命”前夕圣彼得堡的三八游行,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马上宣布我们也要庆祝三八节。梁文道认为,真正改变女性地位的是让女性享有平等工作的权利;妇女节的意义远远高于虚假的消费主义。两句话涵盖了围绕妇女节的两大核心议题,劳动权利与消费主义。


今年2月,人社部、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依法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这则致力于平等就业权利的通知亦招致诸多批评,主要观点是简单粗暴禁止企业在招聘环节询问妇女婚育状况,只会诱导企业干脆不招未婚未育的女性,引发更大的就业歧视。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成立,人社部等部门“依法禁止”折射出屡禁不止的现实。《新京报》的微信公号在妇女节这天推送了图文《女人是铁做的》,梳理了 “女神”、“女王”吹捧背后真实的就业现状:全国妇联调查显示,超8成女大学生受到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全球范围内,女性的薪酬比男性约低20%;随着职位升高,女性一步步缺席;随着家务劳动的增多,在中国,每生育一个孩子,母亲的工资率下降7%。


不平等的就业现状之上,却是消费主义的繁荣表象,正如梁文道所言:“一个堂堂‘三八妇女节’今天在我们这里,沦落成为一个‘女孩子必须每天换一种口红,否则就做不了女王,当不了女神’的诡异节日。”商家不遗余力地将妇女节改造成购物节,“妇女”听起来不够年轻与诱人,那么就用 “女神”、“女王”。商家通过广告的狂轰滥炸不停培养女性的消费意识。而人们对物品真实使用价值的消费,也逐渐让位于商家虚构出来的符号价值,人们购买的不再是实际的商品,而是“符号”、“感觉”与“认同”。


微信公号“温血动物”亦区分了“真正的”与“虚假的”两种独立女性在消费领域的表现。真正的独立女性认为:“物品无法定义一个人,消费要与自己的收入匹配,自己需不需要比商家想不想让你需要更重要。人是在劳动中得到解放的,而不是在消费中。人靠自己的成绩定义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奢侈品。”而虚假的独立女性则是:“买买买,做精致女性,宠自己,男人才会爱你,优秀的女人都应该有一个LV,包包就是女人的身份象征,买包包,做独立尊贵的女人。”该文进一步写道,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并不是简单地对女性不友好,如果对所有女性都不友好,那么自然人人都知道要为自己而抗争。现实是对虚假的独立女性太友好,对真正的独立女性太不友好。


但在微信公号“饭统戴老板”那里,消费并没有被“原罪化”:“几千年积累的包袱和糟粕,需要由蛇行斗折的觉醒、摧枯拉朽的革命、经济地位的独立,以及一场场润物无声的消费运动来击碎。”在《妇女能买半边天》的推文中,他们回溯了近现代中国女性的消费变迁史,展现了多种时空内多样的消费面貌,从消费女性到女性消费,从掌控财权到精明消费,从县城商圈到跟风消费,从五环焦虑到小城潇洒,“一个女人的消费史,就是她的史诗,国家命运就缩影在这些消费史里。”而女性地位的转变,凝结到消费领域,就是一场场买买买的消费运动。“饭统戴老板”隐含的观点是,大众消费的前提是女性的经济权利,而经济权利又与劳动权利密切相关,“劳动的妇女”与“消费的女神”尽管不能等同,却存在着一定的转换关系。


微信公号“Philosophia 哲学社”则讨论了“女神”与“妇女”的共同局限。为了对抗“消费的女神”形象,人们纷纷搬出“妇女能顶半边天”和建国初期女拖拉机手中的“劳动的妇女”形象,但作者认为,当下语境中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并没有导向一个更开放更多元更真实的女性形象,只是对一个片面的,刻板的“劳动者”形象的加感叹号的强调。妇女的形象依然是工具化的,只不过这次服务的对象不是资本家,而是社会,是国家。“消费的女神”与“劳动的妇女”背后共同的逻辑是:“当女性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出现时,片面化的进程就已经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这背后是“女性”作为一个有着巨大异质性、但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相似生活体验的群体所面对的近乎必然的困境。因此作者呼吁不能仅仅以一种精英主义的姿态局限在对消费主义的鞭笞中,而应该直面身体暴力、就业歧视等多样的困境。作者呼唤对普遍性的话语秩序的超越,回到被异化的个体劳动乃至真切的身体暴力中,但同时认为,受到父权制和私有制的普遍性压迫这件事本身,也足以构成女性群体的内部连续性。作者希望藉此解决多元性和同一性的冲突,并眺望一个新秩序的诞生。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阅读39208
举报0
关注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澎湃新闻

微信号:thepaper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