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她不是电影王国的女王,还有谁是?

作者:Mtime时光网 来源:Mtime时光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3-10

这个周末因为有3.8妇女节而有些不一样。


商家继续使出浑身解数,让这个源于美国纺织女工追求权利,解放自我的节日,包装成消费的节日。不论是买买买,还是去看了一场关于女英雄的电影,看上去,女性无论在消费还是精神领域仿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也许只是安慰)。


之前,缘起于大洋彼岸的#Metoo运动直面了女性职业、权利、平等等很多尖锐问题。它在全球得到呼应,也让更多人看到电影行业这个聚光灯下大量女性从业者的现状与尴尬。


据统计,全球电影人中女性仅占22.5%,而能手执导筒的女导演更是凤毛麟角仅占7%。不论国外国内还是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提到女电影人,更多想到的是她们的容貌,身材或者八卦。


今天,我们讲到的这几位女性则有些不同。她们不但用实力和作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电影王国,更用她们“与众不同”甚至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活出了脱离样板的女性形象。而这些有关独立自由的女性故事,在今天这样一个被完全商业化的女生节被再次提起,也许更值得我们思考与共勉。

 

本文4058字,阅读耗时大约5分钟

 

凯瑟琳·毕格罗:从老公卡梅隆手中抢过奥斯卡的女人



(凯瑟琳·毕格罗,美国导演,1951年生于美国)

 

“女性拍电影,有特殊的阻碍,我之所以忽视这个阻碍,原因有两点,我不能改变我的性别,我不能停止拍摄电影。”

 

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拆弹部队》击败《阿凡达》获得最佳影片,站在两部影片背后的人是凯瑟琳·毕格罗与詹姆斯·卡梅隆。


他们不仅仅是对手,还是合作伙伴,更是曾经相濡以沫的夫妻。

 

凯瑟琳·毕格罗曾想在画坛施展一番拳脚,她是旧金山艺术学院的高材生,拥有出众的绘画天赋,但她却没有将才华施展在画布上,而是用在了电影的分镜上。

 

27岁的凯瑟琳·毕格罗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她的兴趣不在画布上,而是在动态的影像上。这一年,她拍出了自己的短片《The Set-Up》。这部解构暴力的短片,也为我们解构了凯瑟琳·毕格罗的兴趣——动作电影。

 

36岁时,毕格罗拍摄了第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血尸夜》,一位女导演新星冉冉升起。此时,她遇到了这个与他羁绊最深的男人詹姆斯·卡梅隆。

 

一见倾心,火花四溅,志同道合……热恋数月后两人走入婚姻。

 

但两个在片场说一不二的导演,坚持己见到固执的人,当他们事业与婚姻纠缠一起,生活中会有多少磕绊即使他们嘴上从来不说,外人也可以略猜到一二。

 

果然,在毕格罗拍摄《惊爆点》时,两人的矛盾到底顶点。对于卡梅隆来说,电影才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对毕格罗来说,同样如此。

 

两人的婚姻就这么快的走到了尽头。离开她之后,卡梅隆事业驶入了快车道,《泰坦尼克号》取得的成功不用在此赘述,而毕格罗呢?

 

她的电影在市场眼中似乎被视而不见,无论小成本电影还是大投资的影片都没有得到积极的反应。大家对她的第一印象,似乎依然是:

 

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

 

更有甚者出书,在文中认为她不适合好莱坞,更不适合拍动作电影。

 

而她的回应简单又坚定:“我就想拍这种电影。”

 

2008年,57岁的凯瑟琳·毕格罗终于扬眉吐气,拍出了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拆弹部队》,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九项提名,而那个媒体提到她就要提到的卡梅隆,也带着《阿凡达》获得九项提名。

 

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这两份最具分量的奖项都被毕格罗揽入怀中。卡梅隆用装作“掐死”毕格罗的方式来恭喜这位往日的爱人,今日的对手。

 

而站在颁奖台上的毕格罗,她今天能站在这里,只有她最明白自己在背后付出了什么,坚持着什么,牺牲了什么,我们只能说,她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没有改变性格,也没有停下来拍电影。

 

许鞍华:她单身却只需要一个情人——电影

(许鞍华,香港导演,1947年生于辽宁)


“你给部戏我拍,我会很开心。”

 

不夸张的讲,许鞍华是香港、乃至华语电影圈中,最成功的女导演。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六次获得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导演。

 

然而提到她,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个印象是,一生未婚,与妈妈住在一起。

 

许鞍华自己倒看的很开,觉得年纪越来越大,她活的越来越自由,因为到了一定年纪,没有人再觉得是一个年轻女导演为了拍戏给男演员联络,像是在追求,如今没有人再有这样的怀疑,她一身轻松,倒是可以全神贯注的拍戏。


有些人就是不适合结婚,无论男性女性,毕格罗与许鞍华或许都是这种,她们只需要一个情人,那就是电影。

 

就连许鞍华的妈妈都对她说:“你不适合结婚。”然而那又怎么样呢?

 

她是香港电影圈出了名的老好人,但总是在拍不赚钱的电影,好在每次都有人帮她,让她继续有戏可拍。

 

从《投奔怒海》到《女人四十》,从《桃姐》到《黄金时代》,当年与她同时代出道的男性导演,有些北上捞金,有些销声匿迹,而72岁的许鞍华,静静坐在岁月里,依然拍着自己想拍的电影,只要有电影可拍,她就露出标志性的笑容。

 

她涉猎的题材从政治惊悚,到都市生活,从男欢女爱,到历史人物,甚至神鬼奇幻……她没有赚得盆满钵满,依然与母亲租房住在一起。但她的镜头里,却有着旁人几世都无法体验的精彩人生。

 

她咽下了外界对她的质疑,用镜头坚守着香港文艺电影最后的一片纯粹。而在她看来,她只是在单纯做自己想做的事,拍电影。

 

她依然在拍电影,她依然笑的很开心。

 

阿涅斯·瓦尔达:26岁成为法国新浪潮教母

(阿涅斯·瓦尔达,法国导演、编剧、演员,1928年生于比利时)

 

“我所做的所有事——我的照片、我的手工、我的电影、我的生活——都是以我自己的标准去做,而不是像男人那样。”

 

在2018年第90届奥斯卡颁奖礼的前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提名者们参加官方举办的提名午宴,除了各位盛装出席的明星名流,电影巨匠外,有一位老太太画风似乎不太符合这样的场合,这个人便是阿涅斯·瓦尔达。这不是本尊,而是印着阿涅斯·瓦尔达照片的纸板!!


这位充满活力,招人喜欢,又极具艺术天赋的年满90的法国老太太何许人也?她就是被誉为“法国新浪潮教母”、电影活化石的阿涅斯·瓦尔达。

 

(阿伦·雷乃、瓦尔达、雅克·德米)

 

为了躲避战乱,少女瓦尔达从比利时只身前往法国读书,此时她还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对自己的文学、心理学双学位感到厌倦,这年她18岁。

 

一次偶然的机会,瓦尔达拿起了相机,此后一生也没有放下。在拍电影之前,她做了整整十年摄影师。一开始拍电影并没有经验,瓦尔达只是凭借直觉和拍照的思维去调度镜头,组织叙事。

 

她的处女作《短角情事》在母亲的故乡拍摄,成本低廉,以当时的眼光看来拍的很业余,却被认为是改变电影发展的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先声,她本人后来也被尊称为“新浪潮教母”,那一年,她26岁。

 

就像毕格罗与卡梅隆一样,瓦尔达也遇到了自己的电影爱人,雅克·德米,帅气儒雅的法国文艺青年,与她同样痴迷电影。那一年,她30岁。

 

60年代,越战爆发,法国左派运动高涨,瓦尔达用电影声援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支持者美国黑人人权运动,德米也拍摄着自己的电影,生活上互相陪伴,事业上互相支持。那一年,她40岁。

 

瓦尔达从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停止对雅克·德米的爱,哪怕她知道自己的爱人其实是双性恋,也一直默默守护着自己的爱人……背后的隐忍我们无从得知,但她却将对他的爱意告诉了全世界。

 

(拍电影的时候瓦尔达也要牵着德米)


1990年,雅克·德米因罹患艾滋病去世。一年之后,《南特的雅克·德米》上映,导演一栏正是阿涅斯·瓦尔达。在雅克·德米去世后的这一年里,她用电影书写着思念和爱恋,寻找她未参与的德米童年时代的生活。

 

四年之后,瓦尔达依然没有停止对他的思念,又拍摄了一部名为《雅克·德米的世界》,继续在光影里追寻对爱人的思绪,写给他光影的情书。他们在一起生活了31年,她至今依然爱着他。

 

在《脸庞,村庄》里,我们依然看到那个活泼、好奇、充满创造力的瓦尔达,用最简洁的方式为我们展示着她的艺术才华,对现实世界温和的展现,如今,她已经90岁了。

 

她不是那种标签化的女强人,却从没有停止追逐自己的脚步,她也不是被传统束缚的女人,却用一生书写着爱情的篇章,哪怕男主角已不在人世。

 

玛格丽特·杜拉斯:她没停止过创作就像没停止过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作家,电影导演,1914年生于法属印度支那)

 

“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

 

旧日的印度支那西贡,玛格丽特·杜拉斯出生于这里,她的母亲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爱上了学校的校长,匆忙结婚后留下了三个孩子,杜拉斯是最小的那一个。

 

父亲在她的脑海中没什么印象,因为杜拉斯7岁那年他就离开了人世。母亲性格古怪,大哥暴虐暴力,二哥温柔腼腆,杜拉斯叛逆不羁,甚至称得上放荡。

 

在杜拉斯的眼里,这是一个扭曲奇怪的家庭,母亲参加她的毕业典礼,都要闹起来。她唯一想做的,就是从原生家庭里逃出来。

 

她的青春在法国和越南之间度过,在西贡公立中学读书时,她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中国情人。

 

少女时代的杜拉斯


她觉得他丑陋,他亲她时她甚至会呕吐,但少女总是容易恋爱,何况他家中很有钱,她需要钱。

 

在电影《情人》里对这种关系有直观的描绘,他带着杜拉斯一家在当地的高级餐厅中就餐,双方几乎没有正面的交谈。

 

而对于杜拉斯而言,这就是她的爱情,但休止符很快就到,他服从了家中安排好的姻缘。

 

之后的杜拉斯,没有停止寻找下一个情人,回到法国的她也没有停止写作。

 

她更换了很多情人,结婚又离婚,生下了自己的孩子,生活起伏不定,但手中的笔没有停下,终因《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而成名,阿伦·雷乃找到她,希望她为他的电影处子作编剧。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广岛之恋》,此后杜拉斯一边写作,一边试图用镜头表现自己的观察和主观的世界,导演杜拉斯留下了十余部影片,风格前卫。

 

1980年,已经66岁的杜拉斯遇到了最后一位情人,一位哲学系的学生,比她小43岁,两人相爱了。

 

在他的支持下,她写出人生中最著名的作品《情人》,当然是写给她青春时的那位中国情人的。

 

这本书为杜拉斯带来世界性的声誉,获得沉甸甸的龚古尔奖,然而杜拉斯只是与比她小很多的那位情人吃了简单的晚餐表示庆祝,对于她而言她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从来都是这样。




书写女性形象与传奇故事的电影有很多,而在光影世界里真正敢于活出自己的女电影人却不多。无论是杜拉斯、毕格罗,还是瓦尔达或许鞍华,无论是世俗的纷扰还是社会的限制,并没有真正泯灭她们表达自我,勇敢做自己的决心。


她们的作品风格迥异,她们的人生也无雷同。但无一例外,都在彰显着不逊色于男性的她力量。相比在买买买中实现被商家包装出的“女王”幻象,她们才是真正的“女王”吧。


(完)

 

大家也来说说你心中征服你的电影界的“真女王“吧。


点击小程序,答题赢大奖!

阅读39678
电影 
举报0
关注Mtime时光网微信号:V_Mti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Mtime时光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Mtime时光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Mtime时光网

微信号:V_Mtim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