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28岁小伙胃部被腐蚀!只因吃药时的一个小习惯……

作者:佛山日报 来源:佛山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21

吃完药,喝口水

对于不少人来说这是个常规动作

不过,生活里也有些人

在吃药的时候为了方便

会直接拿起药就吞食



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药物来说

这种吃法很可能是可怕的!

28岁的宫先生就这样吃出了问题



男子吞药后胃部被腐蚀


宫先生来自东北,3月16日,他觉得不舒服,为了方便,他没有去医院而是选择到就近药房购药,经店员推荐购买了四环素胶囊。


离开药店前,店员对宫先生说服用该药,必须要喝水,不然会容易引起腐蚀胃部等危险,但是因为是晚上,身体不舒服的宫先生直接吞服药物后,立马躺在床上休息了。


半夜,宫先生被痛醒。他觉得胸口有点痛,还咳嗽,这时候他想起了店员的话,赶紧起来喝水,可是胸痛这些症状还没有缓解,甚至吃了点东西后,更加重了。一阵剧烈咳嗽后,伴随着血丝,服用的药物胶囊外壳也被咳出……


3月17日一大早,宫先生立即赶到医院就诊。在内镜检查中,医生发现宫先生的胃部已发生腐蚀,形成一巨大溃疡,甚至还有少许渗血!


▲宫先生的胃镜成像照片


宫先生被收住入院。


吃药时,仅喝两三口水的服药方式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喝水少了不仅影响药效,还会给身体带来疾病风险。医院消化中心医生提醒,“像是有些对食道会有刺激的药物,如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仑膦酸钠等,应该用一满杯水送服,并且在服药后至少30分钟之内避免躺卧,以免造成食管炎、食管溃疡或食管糜烂等;另外如果感冒发烧服用了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或是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风险的药物、胶囊类药物、传统中药颗粒剂这些药物的时候,也要记得多喝水。”


当然,也有服用药物后少喝水的情况,比如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缓解腹泻的药物、中药糖浆剂等,就要少喝水。



吃药喝水有讲究!


1
水温有讲究


服药应用温水,而不是热水(50℃以上)。因为有些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疗效。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含有助消化的酶类: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等,遇热后会凝固变性;

②活菌制剂:水温过高的话会影响活菌制剂的活菌成分;

③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B1、B2等性质不稳定,遇热后易被破坏而影响疗效;

④活疫苗: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2
水量有讲究


服药时不能只干吞或仅仅喝一口水,认为只要把药吞下去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不同剂型服药的水量不同。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胶囊至少300毫升水送服;而咀嚼片、口崩片等一般不需喝水,直接吸收起效,喝水反而降低其疗效。


另外,不同药物服药的水量不同,有些药物服用需要大量饮水:


①部分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磺胺类,其代谢产物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故需大量饮水,稀释其在尿液中的浓度,加速排泄;

②抗痛风药:如排尿酸药苯溴马隆、别嘌醇,服药的过程中多饮水可防止尿酸在排泄的过程中形成结石;

③引起口干的药品:如茶碱类、阿托品片、山茛菪碱片等;

④利胆药:如熊去氧胆汁酸可引起胆汁的过度分泌和腹泻,应多喝水,以避免过度腹泻而脱水;

⑤电解质类:腹泻时口服补液盐每袋要加200~1000毫升温开水冲溶后服下,补充因腹泻而丢失的水分。此外一些抗酸药、肠道黏膜吸附剂等需要按药品说明书的水量服用,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3
水质有讲究


服药的水质也有讲究,做到“一用四不用”。“一用”是绝大部分药品用温开水送服即可,“四不用”则包括:


①不用矿泉水。矿泉水中存在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对有些药物会有影响;

②不用茶水。其内含有大量的鞣质,容易和药品中的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等发生相互作用;

③不用牛奶。牛奶含有蛋白质和钙,一方面可使药物失效,另一方面药物也可能让蛋白质变性,从而失去牛奶的营养价值;

④不用果汁。尤其是西柚汁对一些由肝脏代谢的药物有干扰。


4
时间有讲究


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可立马喝水,如胃黏膜保护剂,要求用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止咳药如止咳糖浆,这些药物是靠黏附在咽喉部发挥作用,建议服用后15分钟内不要喝水,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



佛日君表示

↓↓↓


原来吃药喝水有这么多讲究!

现在告诉大家还不晚!


今日精选


 

 

③ 



来源 | 钱江晚报、湖南省儿童医院

编辑 | 周志钊

佛山日报社全媒体整理发布

别忘了点点我


阅读39416
举报0
关注佛山日报微信号:gh_cf1fc2bf30d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佛山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佛山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