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凯文·凯利:未来二三十年里,世上最好的机器人会在中国诞生丨21读书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3-23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21君:“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古今中外,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有无数人用各种形式问出过这个问题。到了今天我们依然想要追问,因为对现实、对未来的焦灼忧虑。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著名畅销书作家、科技思想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被看作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本文摘自《对话最强大脑》,作者李大巍与硅谷大哲凯文·凯利关于技术与政治、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类的未来等话题的交流。

编辑丨陈思;实习生 杰怡

图片来源丨《机械姬》


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是应对未来世界所需的最重要技能,终身学习、个体学习,还有优化学习。如果你不掌握这项能力,那么当下一轮洗牌发生时,你就无法迅速赶上潮流。新事物可能包括新的操作系统、新的手势、新的语言……新事物太多了。每隔5年你就必须学习一套新东西。

——凯文·凯利


题记


“你知道吗,2010 年我来中国时,我才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和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凯文·凯利就说到这一细节,顽皮地向我眨眼,而后哈哈大笑。他不用电子阅读器,到现在也每天浏览纸质版的《纽约时报》。他还很少上网, 从没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其实我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 


但或许这才是凯文·凯利的独特之处。


他不是互联网的从业者,甚至不是互联网产品的典型用户。但他观察这些从业者,他观察用户, 他观察人和科技的关系,思考科技的走向。他是这个变化万千的互联网时代里独立、冷静、客观的观察者。


凯文·凯利 / 百度百科


66 岁的凯文·凯利仍在持续写作。《失控》之后,他又写了《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两本畅销书。2015 年的新书《必然》,预测了未来二三十年的世界发展趋势。

 


01

关于互联网、人工智能





如果把互联网看作生物,那么我们怎么用生物学来描述它?你在《失控》那本书里说,如果以一个组织机构的角度来看,所有国家可分为两种:一种像生物一样,慢慢成长;另一种像生态系统一样。

我认识一位研究组织的学者,他的研究范围小至细菌,大到城市、互联网乃至整个人类。世界上有两类组织:生物个体与生态系统。


互联网的扩张方式更类似城市和雨林这样的生态系统,而非海星、兔子这样的生物个体。所有生物个体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它们都会死。但是生态系统和城市几乎能够永远存在下去。


他发现,公司类似于生物个体,但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就像丛林,像城市。




按照你的理论,机器人应该有感情,而我们如何想象有数十亿机器人会对一个科学家或者企业家产生情感,甚至把人类当作母亲,你能想象吗?

这是个关于人工智能和自我意识的好问题。


机器人当然可以尊敬自己的创造者,或者说“母亲”,甚至对其产生情感,就像猫狗对主人表现出感情一样,这并不需要自我意识。


我想,机器人很可能会忠于和尊重自己的主人,这并不需要多高的智能。你可以把人工智能想象成猫,非常聪明的猫。它们能做很多事情,还拥有一定程度的智能,能够感受爱,甚至可以回馈爱。


机器人可能会在图书馆里为人们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产生情感联系。人工智能就像一只能照顾你的宠物。这样的话,人也就会对机器人产生强烈的感情。


02

技术最为强大




你在《新经济,新规则》一书中谈论经济问题的方式与一些学者很不一样。比如,有些学者讨论经济问题总是离不开体制、制度和政府,而你的书中几乎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是的。因为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技术的角色会比政府更重要。技术是一种比政治更为强大的力量。


打个比方吧:技术就像河水,它顺流而下。在一定范围内,你可以控制住它,但超过某个范围,你就无能为力。技术控制只在短期有效,从长远来看,是做不到的。


举例来说,在美国,有一个围绕拷贝下载和版权的问题。互联网和技术倾向于推进拷贝和下载,让所有东西都越来越容易备份。也有人认同较为传统的规则,认为拷贝应该少而精,应该控制备份数量的增长,包括维护版权等。


但是,拷贝这种现象是没法加以控制的。拷贝任何东西都是非常容易的,因此拷贝其实是没有成本的。想要靠卖拷贝赚钱,那是没有前途的。在这一点上,法律就试图控制技术,规定了版权制度、禁止盗版等。在这一方面,想要实际效果更好,还需要长远的努力。所以,版权制度就得一直修订。


所以,如果你从技术的视角来看,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观点,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我们会从技术本身来发现新的经济规律。


在某些国家,技术的确会被控制。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全球化经济,要想在全球层面进行竞争,控制作用就不大了。所以说,相对于政府,阿里巴巴、脸书、谷歌依然是小玩家,而相对于全球经济,政府也是小玩家。

 

所以在你看来,无论一个政府多么强有力,技术都能带来改变?

是的。如果人们关心相互之间的交流,这种力量会大过政府。政府仍然是需要的,但是最终,技术将塑造我们的思考方式。政府越是遵循技术的指引,其实际表现也会越好。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政府,包括美国政府。


政府可以对技术施加压力,但也会遭遇反作用力,就像美国的网络监控、追踪等。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它就是能一直追踪我们所有人。这一点没法阻止,我们必须与之共存。


对于政府,该问的问题是,监控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愿意忍受多大程度上的被监控?

这种技术的发展,会消弭国家的概念吗?

长远来看,必须要有世界政府。当然,这个话任何一个12岁的小孩都会说。所有的文明都会有自己的世界政府,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认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最富感染性的东西莫过于国家主义。但我们身处全球经济,并拥有同一个地球。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国家之间也需要一个中立的第三方,这就是世界政府。这样的话,你就不需要军事力量了,只要有警察就足够了。

 

那技术对于减少国家之间的冲突矛盾会有帮助吗?

当然有帮助。比如说网络冲突,是非常糟糕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规则。在网络上,国家之间也相互冲突。如果没有全球层面的网络安全,就没有真正的全球互联网,那么我们每个人的计算机也就不可能获得安全。

 


03

再过一代,中国就会有真正的创新





中国正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中国政府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挖掘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培养创业者,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大学的口号和目标。对于培养下一代商业领袖,你有何建议?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国家战略。可以看出,中国正处于从创新大国发展为创新强国的关键时期,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很多战略规划,非常有利于应对全球化竞争,提升国家实力。实施这个战略,最为关键的是创业者。如果让我来培养中国的创业者,我会教给他们两件事。


第一,学会接受失败。


失败不应受到惩罚,某种程度上还应该得到奖励,因为人们可以从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即使失败了一小步,也仍然要向前迈进,这是创业的必经过程。IBM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说过,你的成功率越高,你的失败率也就越高。所以,接受失败而不只是容忍失败,这点很重要。


第二,勇于质疑和挑战权威。


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擅长于培养敢于质疑的人才。不过,要想成为创新强国,中国人就要养成挑战传统、挖掘真相的习惯。

那你觉得从当前这种以模仿为主的中国制造走向真正的创新,关键是什么?

其实美国自200多年前建国起,就形成一种“仿造文化”。我们“仿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美国原创的。当时欧洲对美国非常不满,就是因为美国盗版了他们的很多东西。比如英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美国人花钱买一本,创意就让美国拿到了。但是200多年过去了,美国也形成了自己的创意文化。


于是同样的问题又轮到日本人了。在我还年轻的那个年代,“日本制造”意味着便宜、仿造和没好货。那时候日本货简直是垃圾。但是日本不断地仿造、再仿造,就成长为制造业强国了。


也许中国现在也处于一个不断仿造的阶段,但是再过一代人,中国就会有真正的创新以及真正的世界品牌。中国在模仿方面已经是优等生了,下一步就是成为创新大师。


就像当年美国的泰勒研究科学管理和提高生产效率,后来日本学到了他的理论,而且实践得更好。很多在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认为,中国在这方面也能成功。所以,我对中国的前景很乐观。

 


我记得你曾经还预测过,中国将会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第一大国。你为什么对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这么乐观呢?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在广东深圳。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为了维持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数量,中国需要机器人支持制造业发展。因此,我认为中国制造的机器人将在质量、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领先世界。


我预计未来二三十年里,世界上最好的机器人会在中国诞生,而不是在日本或者美国。制造业需要机器人,机器人反过来也会促进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04

人工智能不可能消灭人类





你在书中提到了Holos(霍洛斯,人类、计算机、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各种传感器靠网络紧密连接起来的世界)将会是未来的主宰。你认为它会使人类灭亡吗?

生命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增加新事物,而不是除去旧事物。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就依然和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一致,人工智能不过是在旧有基础上发生了层级递进。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可能消灭人类。


人工智能不能消灭人类,但很多人担心未来人类会被人工智能超越。就像不久前,“阿尔法狗”(Alpha Go)打败了世界顶级围棋选手。

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情况不仅短期内不会发生,未来也不会发生。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智能,而是有数百种智能和数百种思维方式,比如,演绎法、逻辑、智商、情商等。所有这些不同的智能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人类的智能。


而人工智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很多不同类型的“狭窄思维”。当然,尽管是“狭窄思维”,人工智能却可以在某些单一领域超越人类大脑。比如,计算能力是人类不擅长的领域之一,人工智能可以在这方面超越人类,但这也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而已。


实际上,1997年,由IBM公司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就曾打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卡斯帕罗夫失败后意识到,如果他可以获得跟计算机一样的存储体,他就有可能会赢。所以,他发起了新的象棋比赛,参赛者可以和人工智能合作,也可以和人工智能比赛,这种新式象棋比赛被称为自由象棋比赛。现在世界上最强的象棋高手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一群人与人工智能合作的综合体。所以,人类智商加上人工智能远远强于任何形式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所做的事情就是用“系统性思维”解决一些人类做不好的事情,因为人类并不擅长系统性思考。人工智能可以变成一种特别擅长推理和论证的思维系统,用上千个步骤去证明一个数学定理,这是人类思维难以做到的,但人工智能可以做到。这种智能只是在模仿人类,而不是异类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将会怎样变化?既然已经有了人工智能和各种工具,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

人类有太多想做的事情,而人工智能不足以完成。人类需要不同的思维碰撞,这是个体很难完成的。人们喜欢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是因为当别人足够优秀时会对我们形成挑战,迫使我们产生新的想法。产生好的想法后,还需要其他人“迫使”我们把这些好的想法变得更好。


所以,未来商业发展的挑战在于如何组织人们合作,使合作创造的价值超越每个人独立工作创造的价值之和。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企业理论指出,人们之所以以公司的形式工作,而非独立工作,是因为公司可以为个人提供独立工作所不能获得的价值。正是集体合作产生的价值促进了科技和商业的发展。通过合作,个体可以完成独自一人时完成不了的事情。即使是独自完成,也是通过类似维基百科的合作方式完成。


我认为未来会出现一些新型的组织合作方式。有一些合作会很松散,像维基百科一样;有一些会比较集中;还有一些会是高度集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不同的组织形态,找到“怎样合作才能创造更多价值”的答案。


05

后记


我目前正在做一本图册,讲述“消逝的亚洲”——呈现正在消失的亚洲传统,也包括中国的。仪式、节日、服饰、典礼等,都在消失,我希望在它们彻底消失前将它们记录下来。我今年正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之后我会试图描绘一幅全面的、跨学科的、有历史感的未来图景,谈谈2051年、2052年、2053年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之类的问题。之所以说它是全面的,是因为不仅会谈正在兴起的新事物,而且也要谈谈新旧共存的局面。


每个人都有电话,不仅有手机,也有座机,不同时代的电话其实是共存的。科技是有历史的,不仅包括新事物,也包含旧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世界观搭建”,不只是描述2050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要谈2045年、2047年,逐年地去讲,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历史、有现在、有未来的有层级的架构。


我会研究众多行业的长期趋势,包括食品、运动、教育、运输。我要把它们整合进一个完整的世界中,再用它们来进行预测。我还想在这个世界观的基础上创作科幻作品。



赠书福利


作者用了2年时间,对12位精英进行了深度采访。从“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这一终极之问延伸开,主要关注当下的一众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如区块链的前景、人工智能的未来、虚拟现实、“灰犀牛”、财政和货币政策、传统零售业的转变、中国在未来经济中地位等。


12位受访者均为在各个领域活跃的世界级专家学者和业界大咖,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三部曲作者凯文•凯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等。 


想要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便是躬身创造它。跟着本书一起,看清现在,看懂未来。

《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

作者:李大巍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丨蓝狮子

现在,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点赞数前3名(点赞数需不少于50)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同时,21君会在前三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对话最强大脑:精英眼中的未来世界》一本。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同一读者只能获奖1次(同一微信ID、手机号、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


我们将在明晚的夜读中公布获奖名单哟~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所以点赞前3的截止时间是3月24日20:00左右哟~注:准确的时间以21君的截图为准)


21君

小伙伴们,凯文•凯利的回答你们怎么看?对于“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这一问题,你们的答案是什么?和我们聊聊你的看法吧~


阅读39467
最好 机器人 中国 
举报0
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号:jjbd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jjbd2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