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他们的钱这么好赚?

作者:腾讯娱乐 来源:腾讯娱乐 公众号
分享到:

03-23

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来源:秃顶少女裘千尺

id:tuding_girl



3月18日10时20分,孟美岐与《时尚COSMOPOLITAN》合作的电子刊的预售开启后五分钟,销量数字跳转到290000。粉丝的热情如潮水,为杂志贡献了超过三百万元的销售收益——而这一天,距离孟美岐在《创造101》出道过去了十个月。


 

据统计,孟美岐粉丝“山支大队”在2019年第一季度共消费约1600万,相当于再送孟美岐C位出道1.33次。从始至终,偶像的花路都是用人民币铺成的。


▲图片来自@孟美岐爆肝数据站


如今,杂志已成为体现流量明星身价的重要外显方式,粉丝也乐于以拼销量的方式为爱豆在时尚界打下一席之地。除了孟美岐,TFBOYS、朱一龙白宇、蔡徐坤、陈立农、朱正廷等也都是电子刊的常客。这些流量明星为时尚杂志带来了极其可观的收益。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纸媒衰退的今天,流量明星变现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时尚杂志新的救命稻草?



时尚杂志撕封之战


上周,Baby登上美版《VOGUE》封面,随之引发巨大讨论。网络媒体如此盛行的今天,时尚杂志封面仍是明星的必争之地。


 流量撕封之战

 

流量的撕封之战由来已久。时尚杂志封面原本是女星的战场,“四大流量”崛起后男星也都纷纷加入撕封的阵营中。


▲“85花”封面统计(图片来源@封面小主)

 

女星的撕封阵营以年龄层划分大致有85花、90花以及来势汹汹的00花;男星则按人气分成了四大、三小、双顶流,以及95后小小生和《偶像练习生》们……


▲“四大三小”封面统计(原图来自@封面小主)

 

想上封面的明星越来越多,但每年的主刊封面是固定量,僧多粥少的问题要如何解决呢?杂志社为此增加了“粥棚”——除了主刊、赠刊,各大杂志还发行了特刊、增刊、副刊。


 

封面的数量成倍增长,大家都能分得一杯羹。

 

但人气并不是登上纸刊封面的直通车,杂志封面的门槛颇有讲究,不同杂志对于封面人物的选择标准不同。譬如五大女刊中,《VOGUE服饰与美容》就被称为最难撕到的封面之一。与其他杂志青睐明星、流量偶像不同,VOGUE的封面大多都是超模,很多明星无法达成封面“满贯”就是卡在他们家的封面上。

 

电子刊之战

 

然而,随着偶像男团元年的诞生,原本明星与纸刊封面的平衡被打破。新出道的偶像话题度高、粉丝购买力高,但资历太浅无法登上纸刊封面,这个局面要如何处理——电子刊封面解决了这一尴尬难题。

 

电子刊曾经是纸刊的一种自救。2015年,顶级女刊 《费加罗 FIGARO》曾遭遇短暂停刊,之后与《精品购物指南》合并复刊;2018年10月,曾为女刊四小的《伊周》在停刊两年后仅以双月刊的形式复刊。纸媒逐渐衰退,传统时尚杂志开始结合APP、微信小程序等有利于网络传播的电子刊谋求新生机。

 

目前,我们统计的10本高端女刊时尚杂志基本都拥有自己的电子刊或者新媒体衍生产品。电子刊也成为明星的纸刊敲门砖,在合作电子刊后,明星和杂志方再有深度合作也就更加顺理成章。



而如今,电子刊已不局限于“纸刊电子版”,它们早已成为独立的网络刊物,和纸刊有所区别,一个全新类别的封面就此诞生。电子刊的门槛不高,且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相比纸媒也大大缩减,在抢占先机方面拥有很大优势。

 

例如,《芭莎in》的电子刊《给镇魂女孩的一封情书》从敲定合作到上线仅仅花了两个星期,时尚大片、拍摄花絮、文字采访、访谈视频都在极短的周期内制作完成。然而就是这两周制作的《给镇魂女孩的一封情书》,依旧创下了电子刊的销售记录。


 

销量之战

 

2015年,鹿晗登上了《GQ Style》春夏刊的封面。《GQ Style》一年仅出两刊,鹿晗是首位登上该杂志单人封面的明星。在杂志开启预售的一小时内,7000多本杂志被抢购一空,创造了《GQ Style》的销售历史。


 

也许从那时起,流量粉丝的杂志封面销量战就已拉开序幕。如果说明星登上封面是战争的打头炮,那么后续的销量、话题宣传就是无穷无尽的拉锯战。

 

粉丝给杂志带来的经济收益显而易见,粉丝将杂志销量与爱豆的商业价值直接划等号,因此买杂志也成为了粉丝应援的一部分。散粉散买、粉丝团团购——甚至还有专门的杂志集资,专款专项保证杂志销量。

 

电子刊方面,蔡徐坤、朱一龙白宇都曾创下销售记录,华晨宇和孟美岐的粉丝因为购买热情太高,一度让Cosmo的服务器陷入崩溃……近阶段登上电子刊的明星不在少数,这些电子刊保底收益就有几十万,我们统计到最高的收益量是蔡徐坤《TRENDS时尚》电子刊——总销售量超过600万。


 

当然,粉丝经济带给杂志的也不仅仅是钱。话题阅读量、微博转赞评,只要和偶像合作的项目,在宣传造势上就不会有后顾之忧。所以现在,邀请流量登电子刊封面绝对是完成KPI的直通车。

 

大战背后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电子刊销量大战背后,买方卖方都异常清醒。

 

对于粉丝来说,电子刊的优缺点非常明显。

 

比起厚重的纸刊,电子刊为粉丝提供了极大便利。厚厚的时尚杂志难以收藏,还曾发生过粉丝冲销量下单几百本杂志却请求客服不发货不邮寄的事情。电子刊就没有这种烦恼,几百份杂志也只对应了几百个阅读码而已,完全不用担心储存问题;且电子刊的价格更便宜,不到10元就能收获偶像的绝美硬照,真是非常划算的购物体验。


 

但这种精美包装的电子杂志却不利传播。裘裘问到一位资深粉丝,她说如果爱豆出了付费单曲,买几千份还可以分享链接给朋友免费听、或者印制二维码夹在媒体应援礼包里。但电子刊局限很多,因为涉及杂志、品牌,粉丝不敢随便分享电子刊给媒体和品牌方,不追星的朋友们对这种形式也没有很感兴趣,电子刊安利爱豆的途径被堵死——“买了就是买了,只能屯着,没有别的用途。”

 

由此可见,电子刊单买一份是划算的,买几百本真的划不来、利用率也并不高,这难免会让大家误解杂志有“割粉丝经济韭菜”的嫌疑。

 

另一方面,时尚杂志在推广电子刊上下足了功夫。《ELLE idol》设定了分享机制——用户完成购买后仅能看到电子刊25%的内容,必须进行分享才能看到100%的内容以及解锁彩蛋。《芭莎in》的推广力度很大,电子刊购买方式涵盖芭莎in APP、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等多种渠道。



但这也仅仅是部分头部电子刊能做到的。《VOGUE Now》在官网、APP、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均无统一收录入口,基本只有时尚圈资深人士和上过封面的明星粉丝才知道这本杂志;还有一些电子刊完全被称为时尚灾难。

 

而对于电子刊本身来说,生存环境也并不乐观。竞品同质化严重,一些网络街拍栏目、时尚自媒体也纷纷开创线上栏目——无需购买、免费放图。相对而言,电子刊无非让粉丝觉得平台逼格更高、制作和策划更精良、更能体现爱豆的商业价值以及时尚地位。如何稳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子刊必须思考的问题。



后粉丝经济时代


电子刊的销量无疑印证了粉丝的庞大财力。粉丝经济作为娱乐圈的“新概念”被各大媒体频繁提及,更是各大品牌争相竞争的一块“唐僧肉。”


依旧强势的粉丝经济


2018年9月,朱一龙在成为施华蔻全新代言人的第二天就被施华蔻“内部人员”吐槽没有带货能力。


 

朱一龙的粉丝强势反驳,罗列出朱一龙9月的带货清单。在数据不完全统计的情况下,总金额超过3700万元。在这份长长的带货清单上,朱一龙相关消费项目包括公益项目、杂志、视频饮品、护肤品、视频网站会员卡等多个类别。


▲图片来自网络


事件最终以品牌方向朱一龙道歉结尾,但朱一龙的“带货能力”并没有就此画上句点。




朱一龙与白宇的双人图片应援博 “肆月山河”在《镇魂》爆红后曾印刷二人的双人照片集。这种印刷物既没有肖像权授权,也没有印刷许可,却在一天内卖出了200多万元。因影响范围太广遭到质疑,“肆月山河”停止售卖,并完成了全员全额退款。


此外,朱一龙官方售卖的写真集《DEPART》限量15万册,被粉丝一抢而空,总销售额也达到了2250万。



与朱一龙同为“双顶流”的蔡徐坤,粉丝购买力也非常可观。在他出道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粉丝统计部分非官方周边的销售总额也超过了200万。


▲图片来自网络

 

粉丝花钱趋于理性

 

但与大众眼中的冲动消费不同,如今粉丝的消费逐渐趋于理性,“人傻钱多”再不能和粉丝消费直接挂钩。

 

尽管孟美岐单人电子刊销售超过300万,但火箭少女全团登封的《芭莎in》电子刊仅仅售出3.8万册(以时尚芭莎电子刊小程序数据为准),折合销售额不到23万元。如此大的差异与火箭少女的团队文化有关,粉丝之间磕碰不断,因此很少有粉丝愿为团体封面买单。



去年出道的NINEPERCENT男团就也将竞争机制引入团队。但与火箭少女团封不同,NPC的团体代言习惯使用个人单独链接进行销量battle。这样的设置使粉丝间的战斗从比赛延续到现在——从比拼单链销量到比拼单链总销售额,受益最大的无疑还是品牌方。



只是这种battle也存在风险。某品牌就曾因给单链销量最低成员标注哭脸而犯众怒,随后又出现了写错名字、修图瑕疵等失误,最终只能以道歉收场。


 

此外,对于有作品、有资格上正刊,且有多个品牌傍身的明星粉丝而言,她们对电子刊的重视度明显低于那些只能借电子刊曝光的新爱豆的粉丝。他们更清楚流量时代的明星价值不是名气,而是带货力,所以钱往往花在刀刃上——拼作品销量、拼代言销量、拼正刊销量。


 

粉丝花钱也买不到的东西

 

尽管粉丝强大的消费能力确实会给明星的商业价值加分,也有些东西是用钱也买不到的。


 

比如高端奢侈品的代言。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时会优先考量明星的形象是否和品牌文化调性相匹配。比起流量的号召力,他们更看重流量代表的个人标签和文化,以及他背后庞大的年轻群体的关注。

 

赵丽颖在2017年9月拿下Dior中国区品牌大使时收获差评一片,尤其那段“for辣舞”视频让这位大使成为了被群嘲的对象。出道多年,赵丽颖走的一直是朴素亲民的邻家女孩路线,她本人的私服造型搭配也多次被认为是穿搭灾难。


 

赵丽颖被选为Dior中国区品牌大使,并不是因为她的带货能力和商业价值。Dior大使背后,除了黄斌接手她的经济事务、为她推资源以外,她本人的走红历程也与Dior的主题非常匹配。

 

《嘉人》杂志曾揭示赵丽颖当选Dior中国区大使的理由,文章提到Dior创意总监曾说过:“时尚不仅仅是你的外表,她更是你的内心和你的想法。这足见赵丽颖吸引品牌的并非时尚感,而是她凭借自己改变生活的经历。

 

可见,虽然看似一切品牌都在向流量“低头”,这背后品牌的传播诉求,明星个人与品牌的契合却都不是靠粉丝“冲销量”就能达成的。

 

结语

 

流量时代的粉丝已经习惯了“消费即热爱”的行为模式,粉丝经济也变成了各大流量傍身娱乐圈最好的武器。

 

随着小鲜肉、小鲜花的层出不穷,粉丝也已经从“羊毛”变成了“韭菜”,生长速度越来越快。他们的数量和消费实力也都呈幂指数倍速增长。2018年爱豆元年后,粉丝为偶像消费的意向越来越强。无论品牌还是媒体,都想通过粉丝让流量迅速变现。

 

然而,与外界认知中“脑残、无知”的粉丝形象不同,摘掉妖魔化滤镜的她们也只是在清醒的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梦,所谓的“互撕”不过是维护这个梦境罢了。

 

粉丝和品牌方、媒体方都在各取所需。几百万的代价换来的“爱豆盛世”,对粉丝来说物超所值。这比买卖是否划算见仁见智,只不过,由此引发的一连串现象,终究让追星变成了一种当代娱乐圈荒谬的真实。



*参考资料:


《时尚集团再推电子刊小程序,时尚媒体加速内容和形态创新》

《Dior为什么会“盯”上“时尚后进生”赵丽颖?》







阅读38490
举报0
关注腾讯娱乐微信号:txen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娱乐”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娱乐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娱乐

微信号:txent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