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耶鲁博士、京东前高管的无人便利店创业“血泪”复盘

作者:虎嗅网 来源:虎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3-26


虎嗅华东报道  作者 | 沈家虹;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街高参(ID:gjgc168),来这儿,我们一起直击当下零售、消费产业热点事件与案例的新锐解读。


“某些投资人说我格局不够大,但目前这个阶段我还在生死边缘挣扎,哪还管什么格局。”说这句话的是一位高起点创业者,翻开他的履历,光鲜亮丽——


林捷,拥有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高级顾问、京东集团战略副总裁和京东研究院院长、多点(Dmall)第二任CEO......


2017年8月,林捷和唯品会的联合创始人韩鑫一起创立了简24,进军无人便利店领域,目标是做成中国版的Amazon go,创业不到半年简24就获得8000万融资。


即便有如此高起点、高配置的创始团队,还有资本加持,但在创业道路上,生死难料。在生存危机面前,情怀、格局都不如一颗活下去的“解药”。


过去一年,是简24经历的创业残酷阶段,即使在零售行业有着丰富的经历,也不能避免摸爬滚打的挣扎。简24也从最初的“Amazon go梦”向现实扭头,朝着一家零售技术服务商转型。


高起点创业背后的落差


相比于一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林捷有资历、有资源、有资金,绝对能让不少草根创业者羡慕,然而他的创业之路也不平坦。


公司成立两个月后,简24就迅速在上海虹桥商圈开出首家100平方米的无人便利店,号称要做“中国的Amazon go”。那时的林捷曾对亿邦动力网表示:“2.0版本的门店今年(2017年)年底就会亮相,已经有多家门店正在筹备当中,到明年上半年,简24将在上海开出30-50家店。”


简24融资情况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8年1月底,简24宣布完成星河互联领投的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但不久后的5月,《新京报》便爆料星河互联公司内部已人去楼空,陷入裁员欠薪危机,这使得简24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祸不单行的是,简24的技术合伙人也带着一部分员工出走,林捷曾对《零售老板内参》坦言,技术合伙人的离职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此后简24开始裁员。


过去两年,简24在上海仅仅开了3家无人便利店。如今,这3家店已全部悄无声息地关门了,简24还是没能做成偶像Amazon go想做的事。


“失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钱不够,供应链也遇到困难,技术还不成熟,当时的准确率只有80%,用户体验很差。”林捷面对虎嗅的采访,不伪装、不回避,进行了坦诚复盘。


简24的转型之路


“简24的最初定位是一家技术产品公司,自己开店是想验证技术是否落地,验证出来再开放技术,但是开店失败以后,还是决定回到技术。”林捷说。


去年4月,简24走上了转型之路,主攻无人小店和智能货柜


简24无人小店占地十几平方米,使用“姿态识别+动态商品识别”技术,购物过程包括“刷脸进门—任意选购—刷脸出门”简单的三个步骤。当然,简24想做的绝不止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这么简单,还想要逐步打造线下零售人工智能数据的服务中心。


“小店里的智能货架装有重力感应器和摄像头,我们可以据此开发一些有意思的功能,比如查看实时库存,又比如根据顾客的消费习惯在货架的屏幕上显示商品的个性化推荐,这是在以往任何传统线下场景中都无法做到的。”林捷说。


无人小店采用代理加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原有店铺改成无人小店,二是开店中店。


目前无人小店的营业状况如何?就样板店来说,林捷坦言不太理想,除了毛利率可观外,整体营业额还有待提高。当然,这也跟选址有很大关系。“不过今年拿到的无人小店的合同远超去年,三个月已经签了6家。”



简24无人小店


简24的智能货柜采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复合传感器等技术,已经迭代到第二代,据林捷透露,简24的智能货柜在室内常规环境下可以达到98%~99%的准确率。货柜主要采用与第三方运营商合作的方式,目前在市场上已有50台左右,预计今年上半年布局500-1000台。


智能货柜的客户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自动贩卖机的运营商,在当地有供应链或点位资源,将自动贩卖机替换成智能货柜后,不仅成本更低,还可以收集用户的数据;另一类是线下门店,比如便利店可以利用智能货柜打造“24小时营业”的品牌形象,以及某餐饮店引入智能货柜后可以把会员权益从线上延伸到线下。


简24智能货柜的客户都是区域性的运营商,在当地拥有人力资源,不需要重新招人从事补货等工作,有助于实现边际效用最大化。“我们会告诉供应商,如果你们手边既没有供应链,也没有点位优势,那还是不要做了,这不适合没有任何资源的运营商独自运作。” 


一个运营商在当地需要运营多少智能货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林捷的答案是20个左右。智能货柜主要放置在机关、院校、医院、社区、工厂、食堂等室内场景。“点位好的地方一天的营业额有七八百,点位不好的话一天二三十的也有。”一个智能货柜平均单日营业额80元,毛利率40%,一天30多元的毛利基本上可以摊掉人工补货、电费、租金等成本。


“2019年将会是零售领域智能货柜的元年。”林捷大胆预测。还记得2017年下半年,无人货架作为抢占办公室消费场景的项目成为新的风口,引得创业者和巨头们争相涌入。据统计,仅2017下半年该领域的融资就接近35亿元。然而好景不长,货损率高、运营成本高、SKU有限等问题相继浮现,无人货架市场迅速退烧,许多项目撤柜停运。


在一片哀鸿声中,猩便利、便利蜂、每日优鲜等无人货架企业转战智能货柜,深兰科技、码隆科技等科技公司也纷纷入局智能零售领域,赛道里诸位选手的实力不可小觑,简24的转型之路上对手林立。



简24创始人:林捷


技术应用无边界


从“无人零售”这个概念诞生的那一天起,唱衰声便不绝于耳,但林捷从头至尾都看好这一领域。


“首先,无人零售可以解决即时消费的需求,有很大的市场。其次,做无人零售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指望一个月就布置十万个点位,但可以花三年时间来完成。最后,做无人零售最关键的是技术,掌握了消费者的数据,上可以把握供应链,下可以触达用户,这种商业模式是可以跑起来的。我预计未来的五到十年,大部分的零售公司都会是科技公司。


从自营无人便利店,到转型成为零售场景技术服务商,打法又有不同。除了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外,简24还面临着市场接受度不高、客户购买意愿不强烈等难题。


去年简24在某餐饮品牌布置了智能货柜,但有一家的销售量却出乎意料地低。“后来我们通过远程监控一看,原来店员根本没往柜子里补货,反而把这柜子当成放员工盒饭的地方了。”林捷感慨地说,“因为这跟门店人员的切身利益不相关,所以他们也没什么热情来运营这个柜子。”


要扮演好技术服务商的角色,必须要培养“共享”的理念。“和别人合作,商业模式要跑通,他也有钱赚,才会去做这个事情,否则生意是不可持续的。”林捷说。


山不转水转,智能货柜只能用于零售场景吗?简24有一次参展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林捷转变了思路。当时有一家工厂找到林捷,想把简24的智能货柜改造成工具箱,便于员工领取螺丝、手套等耗材。


“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啊!谁说一定只能做零售的买卖?工厂的买卖也行啊,社区的便民服务比如共享药箱这种也行啊,这些都是我们的技术可以支撑的场景。”


只要掌握了核心技术,就不用担心产品应用有边界。这是林捷悟出的道理。曾经,简24的定位是一家无人零售的技术公司;而现在,已变成一家AI技术赋能解决方案公司。虽然以无人零售为切入点,但更关注技术产品本身的拓展性。


目前简24共有50多位员工,近70%是技术研发人员,团队规模并不大。公司的官网上,一直挂着招聘工程师的信息。


林捷现在的担忧,是简24把这个模式跑通以后,其他巨头又会跟风入局,掠夺市场,特别是补贴抢市场。他的焦虑不是毫无道理,“大鱼吃小鱼”是无法避免的商业生态走势,“烧钱换市场”的做法在商业中屡见不鲜:瑞幸与连咖啡、滴滴与快滴、ofo与摩拜……恶性竞争到头来是对整个产业进行了打击。


简24能走多远,看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资金、运营能力、销售水平等全面比拼。


林捷的办公室设在虹桥机场附近,采访的过程中,飞机一架接着一架起飞,正好被阳光投影在他身后高楼的外墙上。


End


  虎嗅 • 2019「WOW!新媒体营销深度分享会」

  限时团购通道开启啦~ 

 

阅读40396
博士 京东 便利店 
举报0
关注虎嗅网微信号:huxiu_com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虎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虎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虎嗅网

微信号:huxiu_com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