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香港电影诞生考

作者:看电影杂志 来源:看电影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03-31


现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内地的电影市场交融在一起,三地具有特色的电影生态,电影人互动空前频繁。内地作为华语电影的主要市场,影响着港台地区电影的发展。


历史回到半个多世纪前,港台电影也是从内地衍生发展起来,共享传统文化。


电影院还没有出现之前,露天场地、咖啡馆、餐厅常常放映刚刚诞生的电影,实际上多数只是在世界各地拍摄的“短视频”,倒退120年,现在流行的短视频也都被叫做“电影”。1897年,香港就有了电影放映活动,在茶楼、传统戏院、露天等地方。


在电影语言尚未成熟之际,世界各地的电影最初都是从传统舞台艺术(话剧、魔术表演、戏曲、杂耍等)或现实生活取材。1913年,黎民伟反串出演的[庄子试妻],即改编自流行于广东和香港的粤剧《庄周梦蝴蝶》,通常被认为是香港出品的首部电影


黎民伟反串出演[庄子试妻]


1930年代,黎民伟但杜宇、罗明佑等人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总部设在香港。第二年,联华影业的业务中心转到上海,旗下有导演孙瑜、费穆、史东山、卜万苍、蔡楚生,演员阮玲玉、黎莉莉等。


在关锦鹏执导的传记片[阮玲玉]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上海和香港,就像现在的上海和北京,聚集了大量电影人才和公司,是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中心。


[阮玲玉]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张曼玉成为柏林影后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上海电影人南迁香港,加上香港既有的电影人才和产业,香港电影迎来第一个繁荣期,时间大概是1934—1941年。当时的香港电影国语片和粤语片并行发展,许多故事取材粤剧,粤曲名伶亦涉足电影。


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香港电影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1946年随着大批电影人返港,开始恢复。


战前的香港电影多数带有社会教育或爱国意义。这与当时香港市民主要由底层移民组成有关,并且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全国。


战后初期,香港电影导演一部分是旧时的上海影人为主,如导演朱石麟([清宫秘史],1948)卜万苍([国魂],1948),演员周旋、王丹凤等;另一部分虽不是上海影人一派,但是在中国内地成长,尤其受到北方文化影响,如张彻、胡金铨、李翰祥、王天林等导演,创造了战后香港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左图)[清宫秘史]由南下影人为主的永华影业公司出品,导演朱石麟执导,主演舒适、周旋皆为老上海影人


1950年代可以称作是香港电影的恢复探索期,这个时候没有绝对的电影巨头。返港的电影人仍在旧思维模式下进行创作,流行社会写实片和制作成本低廉的粤语片,新人导演尚未成为香港电影创作的主力。


变化出现在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建立专属制片厂,一跃成为霸占香港影坛二十多年的大电影公司。


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是从上海起家,1925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次年,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便开始和兄长在南洋开拓市场,发行电影、购入戏院,并在1930年成立邵氏兄弟(新加坡)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在1934年移师香港,拍摄粤语片起家,1950年代更名邵氏父子公司,主拍国语片,因为业务不佳,邵逸夫才决定回到香港,组建邵氏兄弟(香港)公司。


天一影片公司


这个时候,邵氏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新加坡的国泰机构。


国泰1950年代初来香港发展,最初从事发行,很快涉足制片业务,也是以当时流行的粤语片为主。


1955年,国泰集团创办人陆运涛接管永华片厂,第二年与国泰合并改组为电影懋业公司。鼎盛期的电懋培养了林黛、葛兰等明星,但是因为包括陆运涛在内的高层在1964年遭遇空难,电懋事业急转直下,失去与邵氏的竞争力,1972年结束在港的电影制作。


电影懋业有限公司


邵氏的主要竞争对手变为邹文怀创办的嘉禾电影公司


从战后到嘉禾成立的最初几年,香港电影完成了从社教片(故事主要围绕社会、家庭伦理展开,通俗娱乐)为主向商业类型片为主的转变,新导演纷纷涌现,功夫、黑帮、武侠电影渐次成为最受欢迎的片种。



在当时的环境下,产生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于香港属于移民城市,南北方人混居,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矛盾时有发生,因此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南北电影”,以南北方人在一起的生活为主题,多为喜剧。出名的作品有王天林执导的[南北和]、[南北一家亲]。


王天林执导的[南北和],以南北生活冲突制造笑料,在1960年代初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出了续集[南北一家亲]


随着时间推移,香港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生态,电影类型也发生变化。影片卖至东南亚华人聚居的地区,中国台湾也是香港电影争夺的主要市场。


抗日战争胜利之前,台湾电影在日本政府控制下,发展缓慢。战后初期,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电影产业也不成规模。1960年代,在社会写实主义路线的指导下,台湾电影开始起步,文艺爱情片风行,香港电影在台湾也非常流行,李翰祥、胡金铨都曾去台湾发展。虽然那时的台湾电影人不像香港电影人,许多是从内地开始拍片,但是李行、白景瑞、琼瑶等六七十年代台湾电影的代表,都出生成长在内地,他们执导或编剧的电影能够看到很重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香港和台湾同内地一样,发展出自己的电影工业和文化,回顾那些作品,希望借此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看到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影迷互动


你看过的香港老电影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阅读39462
香港 电影 
举报0
关注看电影杂志微信号:moview_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看电影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看电影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看电影杂志

微信号:moview_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