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消防队员牺牲,有人却恶意诋毁…

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4-02

  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30名失联扑火队员遗体已全部找到,森林消防队员遗体连夜运回西昌市。今天凌晨,路边守候的人们队形整齐,敬礼,大声喊:英雄!英雄!


群众自发组织送别英雄 来源:红星视频


扑火队员:大火哗一下冲上来,不得已跳崖逃生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多名扑火人员失去联系。


  截至4月1日18:30 ,30名失联扑火队员遗体已全部找到,包括27名森林消防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


山扑火队员讲述林火爆燃瞬间:大火哗一下冲上来 不得已跳崖逃生 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经过一天艰苦努力,30名失联人员遗体已运送下山,下一步将全力做好火灾扑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将火扑灭;同时全力做好善后工作,组织接待好牺牲人员家属,落实好牺牲人员遗体辨认,抓紧推进相关优抚政策落实落地,并连夜将遇难的森林消防队员遗体运回西昌市。



怒!我们为英雄离去而感到悲痛万分,有人却在恶意诋毁


  网上一位名字为@龙卷风等你 的人公然发表恶意言论:



  还有的人公然叫好……



  有的网友发问:无人区为什么要救火?



  但上述两人同时也迅速地被网友“打脸”。



  我们相信绝大部分人对这个时代的火场逆行者始终怀着极高的崇敬之情,我们都希望他们每一次出警后,都能平安归来。


  同时也想提醒一下言语过激的他们,在网上传播恶意言论、谣言等都属于非法行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那些救援参与者说……


  知乎@鸢海


  我参与过至少三次山火扑救行动。



(图为山火扑灭后拍摄,是最为严重的一次,烧光了五座山)


  我当兵时,参与过很多抢险救灾的行动,从防御台风到抵御泥石流,其中最让大家颤抖的就是扑救山火。


  一般来说,作为非专业救火队伍,我们主要的灭火工具是风力灭火机,铁扫把等简陋工具,会随身携带水壶和毛巾,到了扑火地点之后由班排长带领救火。


  救火的第一原则是保护自己,不行就赶紧撤;救火的第二原则是“顺风扑救”,绝不可以逆风扑救。


  卡车把我们拉到位置之后,首先是根据风向找位置设置隔离带,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在森林大火面前,人力作用极为有限,只能迟滞,待它燃到隔离带自然熄灭。其次,是用铁扫把和风力灭火机扑救,但是这些工具只能扑救小的火苗或者残火。至于燃烧旺盛的地方,距离五米都是烤得受不了,更不要说靠近扑救!根本不可能!


  后期为了职业化救火队伍,在我们战备预案中特意加了《扑救山火行动预案》。


  谈谈我的几点切身体会:


  一、山火为什么危险和难以扑救


  在我经历的准军事行动中,扑救山火可谓危险系数最高。


  首先是山火极难扑灭。一方面是山火燃烧的面积太大,火力太旺,靠着风力灭火机等单兵装备,别说灭火,就是靠近火源都非常困难。我穿过专业的防火服,端着风力灭火机,在靠近燃烧点三米的时候就已经全身湿透,坚持三分钟就精疲力尽,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即便是依靠大型飞行设备抛洒药剂,作用也有限。山火最大的特点就是连成一片,若不能及时拉平火线,扑救的部分会马上死灰复燃。


  其次是隔离带预设难度大。设置隔离带是防备山火蔓延的有效手段,也就是在距离火源的一定距离,隔离燃烧物,让火势到此为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非常大。一是森林山高林密,地势不平,大型机械很难操作,靠人力预设隔离带几乎不可能,或者几乎毫无价值。在一次救火行动中,我带着最精干的力量,1个小时隔离了30米的燃烧物,等到火线烧至,一阵风过,火势就跨越了隔离线。二是设置隔离带的时限紧,要求高。山火燃烧的速度非常快,预设隔离带的时间又非常有限,两者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且为了防止热风把可燃物四播,隔离带至少要百米以上。1987年5月的大兴安岭火灾,地方政府和军队动用大批机械,设置了以公里计的隔离带,在环形区域内,把方圆几公里的林木隔离,工作量可想而知。


  最大问题在于风向!!!风向一转,前功尽弃。


  我们在扑救山火时,已经把火围在山顶,只等它燃尽即可。但是海风一转,山火马上变向,直接朝我们扑过来。山火还有一个特点,很难彻底燃尽,看似扑灭的火苗,地下还有很长的根部可以燃烧;已经扑灭的枯树,一转眼又是一棵火树,一旦因为风向变化被包围其中,凶多吉少。


  在被山火包围时,自救手段极为有限!山火的温度极高,火焰极大,即便你拼命冲过第一道火线,面临的还是四处起火与滚滚浓烟。面对火焰可以躲闪,但是浓烟只能忍耐,不出五分钟便会晕头转向。而且在火场体力消耗很快,一会就精疲力尽了。


  2014年清明节,也就是前面附图展示的,我参与过扑救的最大一次山火发生时,我正带着约12人扑火,火势不大,很快就把燃点逼在鞍部附近。但就在那时,海风吹来,风在山谷里变向,直接导致山火扑向我们,左右两侧的火苗也开始燃起,堵住了我们的退路。我想试着从火力比较小的东侧突围,但是尝试之后才知道是痴人说梦:火焰虽然不高,但是第一道火线之后也是四处起火,闯出去也无路可退;浓烟很快就覆盖在头顶,咳嗽两声就开始缺氧!


  我让大家把毛巾打湿围住口鼻,之后顺着当时的风向点燃了脚下的可燃物,最后把水倒在燃过的地方,捂住口鼻趴在地上。因为没有可燃物,火焰顺着我们身边烧过。我以为安全了,刚一抬头又被浓烟呛到,咳嗽了一会就有缺氧的症状,头昏脑胀地趴在地上坚持了一会,最后带着大家安全返回。


  二、山火的起因和预防


  雷电、地矿引发的多一些。


  而我当年所在的边防海岛,则是因为陋习太多。逢年过节放烟火,清明逢七上坟烧纸,直接就在森林边引燃,引发火灾之后就潇洒离开,等着我们去救火。


  天灾没法预防,人祸可以,但是难度大,最关键的就是加强观测巡查,争取在第一时间扑灭。


  三、如何自救


  哪里有水去哪里;不要随意走动;高处不一定安全;防止烟尘。


  坦率地说,如遇山火,没有被包围时基本会安然脱险,若是被山火包围,运气或许更重要。


  作为这个时代的火场逆行者,和平年代牺牲人数最高的群体之一——消防员,我始终怀着极高的崇敬之情。



  知乎@潦水尽而寒潭清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恐怕很难理解,或者很难想象一个问题。


  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甚至是身体素质强于常人、受过专业训练的灭火人员在森林火灾中显得那么弱小,无法逃离,不幸遇难。


  森林火灾到底有多恐怖?!有人说,他们不会跑吗?他们不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吗?他们不能挖一个隔离带吗?政府为什么不多出动几架直升机?为什么不进行人工降雨?


  在火场,一切都瞬息万变!火借风势,一阵强风刮过,风带来氧气,火势将以“摧枯拉朽”的速度蔓延。


  倘若风向骤然改变,灭火人员只有跑。可是,高山原始森林不同于平原热带雨林,后者往往遍布参天大树,茂密的树冠下,由于缺少阳光,森林底部植被较少较为开阔,跑动阻碍相对较小。而高山森林地势陡峭复杂,由于水分、气候、海拔的原因,树木往往较为低矮,灌木杂草丛生,成为逃生时的阻碍。但是,这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森林大火,常常会碰到爆燃!爆燃,在一瞬间,对,一瞬间,所有的枯枝落叶,包括长出的绿叶,在霎那间,“轰”的一下,化为火海……


  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山火的地域空气湿度往往很低,气温长期偏高,头年枯萎的植被无人打理,积落在地或者挂于树枝。发生火灾时,植被的水分被火烤着不断蒸发,当温度不断逼近、达到着火点时,一个小小的火星,可能就会引发爆燃。此时,倘若加上风势,充满了有害气体的灼热烟雾,加上熊熊烈火的合围,灭火人员凶多吉少。


  再说挖隔离带,此次着火点海拔高度较高,而隔离带一般是在居民区附近建造,更多的是防患于未然。在交通不便,植被复杂的山区,无法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在火灾发生后建造隔离带,仅凭灭火人员的一锄一斧,于事无补。


  至于为什么政府不多派出几架直升机灭火,如果日常对新闻有较多的关注,会发现不同大小的火灾,每年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不断发生着。美国加州山火常年肆虐,天上的直升机飞着,水一“桶”接一“桶”地扑着,但是对比下方辽阔的火场,无异于杯水车薪。


  此次四川凉山着火点海拔高度过高,直升机不便高空作业。再者,长期的晴朗天气,万里无云,没有合适的积雨云,无法人工降雨。


  有人说为什么要去救火,是人重要还是林业资源重要?在火灾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的时候,出动队伍灭火是必要并且有效的,而大多数情况下,灭火队伍能在没有人员牺牲的情况下及时控制火情,将国家财产损失挽回到最小程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由火势的蔓延显然是不理智的。


  很多时候,你知道,有些事,做了有风险。


  但是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灭火英雄最后的背影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谢谢你们,英雄!



来源: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ID:cdsb86612222 记者 张肇婷 杨灵)、三剑客(ID:jiankesan)、知乎网友@鸢海 、@潦水尽而寒潭清 (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新京报我们视频、红星视频 等

阅读37326
消防 
举报0
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号:rmrb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人民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人民日报

微信号:rmrb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