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90后社交怪现象:线上蹦迪、线下社恐、在线不回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0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遇见霞光里 9 号」。


以防你不知道“遇见霞光里 9 号”是什么——这里是都市孤独青年的集散地,是爱与情绪的收容所。




这段时间,朋友小凡时不时就会跟我吐槽她的同事。自从两个人成了某支付软件的好友后,同事每天定时定点偷她的能量,揍她的鸡,还不给树浇水,对此,她颇有些怨言。

 

虽然这个理由让我觉得十分好笑。但是想起以前偷菜流行的时候,看到新闻说夫妻俩因为互偷对方的菜产生矛盾而离婚,就觉得这种理由似乎也有据可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交网络的触角开始伸入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它无处不在,我们平常用微信与人沟通,用朋友圈和微博记录生活。不想聊天的时候,社交软件提升用户活跃度的目的性设计,也会让你不由自主地通过类似给别人浇水、提醒有小鸡等指令来下意识地完成社交动作。

 

而出于这种目的,人们习惯性地在不同社交软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具活泼和沉稳、傻瓜和学霸、“傻白甜”和“聪明睿智”的气质吗?现实生活中很难,但在社交网络中,这些矛盾都可以成立。

 


然而,社交网络为社交提供了无数可能性,却也因为它的虚拟化,让这届年轻人的社交关系变得脆弱和随机。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网络新词——蹦迪型社交,也应运而生。

 

这个词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社交现象:“社交聚落就像迪厅,而人们的目的就是“赶场子”,虽然看上去热闹非凡,但绝大部分人的关系只会停留在低成本的“日抛”阶段”。

 

朋友小A就是一个网络社交达人。她的微信列表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同事、朋友、甚至还有只去过一次的照相馆的老板和饭店老板。平常,她可以亲昵地叫别人亲爱的,在每个微信群里如鱼得水,看到别人的朋友圈也能“插科打诨”一番。但是她列表里更多的是忘了修改备注就再也想不起来是谁的人,还有没说过几句话的“点赞之交”。

 

很多年轻人就像小A一样,对这样的素食友谊习以为常。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主动选择了这样的社交方式。因为他们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里,“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的塑料友谊似乎是一种更为普遍的存在。

 

他们开始习惯接纳说完“在吗”后就消失的人,也学会了在听到“哪天有空聚一聚”的话后不再走心。反常成为常态后,常态反而变得稀奇。

 


微博曾经有个话题:要珍惜那个说完“我去洗澡”还有去有回的朋友。

 

因为在网络社交中,很多人都会把“我去洗澡”、“我去吃饭”当成是一个终止话题的借口。所以才显得“有去有回”尤为真诚和珍贵。但这种状态,可遇而不可求。

 

就像话题下面的网友评论戳中了好多人的痛点:“不爱你的人,洗澡洗一夜,吃饭吃一天,下午三点醒,八点说晚安。”

 

网络社交给人以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也很容易让人将某些行为解读为“不够喜欢你”。从而让友谊也因此变得脆弱。聊天有没有秒回,能否任意发表情包而不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不尊重?聊天不回复而朋友圈却依然更新是不是能够接受的行为?当我以为我们三观吻合,但却发现你是某红极一时的毒鸡汤大V的粉丝时,友谊是否就处在破裂的边缘?

 

年轻人见惯了来来去去,相聚别离的场面,也就越来越在乎社交成本。“蹦迪型社交”的社交成本低,需要时亲近,不需要时保持距离,不抱期望,也就不会失望。

 


但这种近乎于逃避现实的生存法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解决之道吗?

 

知乎上曾经有网友提出过疑问,为什么微信上无话不谈的人见面后就会冷场、尬聊?

 

有网友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和朋友通过比赛认识,但是是通过微信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们恰好上同一节体育课的时候,朋友的表现就像不认识他一样,两人没有打招呼,也没有主动接触。

 

而这种“社恐”事件,或许也在你身上经常发生。仔细想一下,你有没有因为不想跟熟人打招呼而宁可绕路?有没有和熟人面对面走过,假装看不见的时候?你有没有只想微信沟通而害怕打电话的时刻,如果必须要打电话要给自己做好长时间的心理建设?

 

在网络时代,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症状。很多人所谓的无话不谈,也只是冷场的时候斗斗表情包,无聊的时候转发些网络段子给对方看罢了。这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当你翻遍微信列表,一个能真心聊天的人都没有。

 

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谈,其实只隔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的距离。

 


问题出在那里?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的人们早就忘了传统的社交应该是什么样的,忘了在不能发表情包活跃气氛,没有时间让你思考措辞和话题的面对面沟通里,应该怎么交朋友。网络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却永远不会替代我们的生活。面对问题,我们也要适时地做出一些改变。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句话:“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同样的,在社交进行时,也不要因为对方的做法不如你意而轻易放弃一段友谊。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犯过一些交往上的错误,包括你自己。我们要做的,是量力而行,保有自我的空间,也不要自我封闭,更不要先入为主的将自己判定为“会受到伤害的人”。少一些对网络的依赖,多一些走出去的力量,要知道,只有真诚的心,才能换回珍贵的友谊。



-  END  -

编辑 | 小圆

场地提供 | 三联中读



关 于 遇 见 霞 光 里 9 号

喜爱《三联生活周刊》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如果你在严肃新闻报道之外还喜欢有趣的话题和故事,还拥有丰沛的情愫和柔软的内心——欢迎来[遇见霞光里9号]看看。(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


这里有你无处安放的情绪和牢骚,有你的爱与理想,还有我们的平凡又温暖的生活。


阅读39548
在线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