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

作者:看电影杂志 来源:看电影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04-04


四月,是最温柔的季节。


风和日丽,春光明媚。


这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切都看起来欣欣向荣。


我们生在如此美好的日子里,不应该把眼光丢向阴暗的角落。


但也许你并不知晓,那里,可能会比从前更加阴冷。


四月,也是最残忍的季节


这个月里,有张国荣从高楼上的纵身一跃,有王小波突如其来的心力衰竭,有川端康成在家里默默含下煤气管,也有科特·柯本朝向自己的一声枪响。


每到此时,就心里一揪:啊,好怀念他们啊!


他们为这个世界带来了这么丰盛的宝藏,却也留下了扼腕唏嘘的遗憾。


科特·柯本于1994年4月5日在家中自杀而亡


1991年,由柯本组建的涅槃乐队,发表了第二张专辑《Nevermind》,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出售超过3000万张。


他们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不仅超过了同期的U2乐队、枪炮与玫瑰乐队等大牌,甚至取代了天皇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冠军宝座,登上了美国公告牌专辑榜榜首


涅槃乐队天生的叛逆和对流行乐极大的突破性,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重要的摇滚乐队之一。


摇滚界权威的《滚石》杂志大幅报道了涅槃乐队的崛起


1994年4月8日,西雅图的电工史密斯被安排来到一座大宅子里,准备为房子安装安全照明。却在温室里发现房屋的主人躺在地上,一把猎枪横在他的胸前。


科特·柯本位于西雅图的家,他就是在这里了解了自己


史密斯还在花盆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插着笔。


上面写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傻子发出的声音,他其实更愿作个柔弱而孩子气的诉苦人。


他说,他已经很久没有任何激情了,与其慢慢消逝,不如燃烧殆尽……


科特·柯本的遗书和死亡现场照片


这是当时最热门的摇滚乐队"涅槃"的主唱科特·柯本。他死于3天前,年仅27岁


两天后,7000多名哀悼者在西雅图中心公园举行了守夜活动。


5年后,柯本的家人与他做了最后一次告别仪式,在佛教徒的吟唱下,7岁的弗兰西丝·柯本将父亲的骨灰撒进了奥林匹亚市的麦克兰河。


柯本的骨灰被撒进的河流,河边的公园也立有纪念碑


11年后,独立导演格斯·范·桑特将柯本死前的最后几日改编成电影[最后的日子]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关于柯本的剧情片电影。它不同于纪录片摆出的大量史料和观点,而是能让观众投入到电影的氛围之中,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情绪。


2019年4月5日,适逢“清明”,又是柯本离世25年整的日子。重温这部[最后的日子]也许是纪念柯本最好的方式。


这部关于柯本的非纪录片电影手法前卫,口碑呈两极分化



[最后的日子]是格斯·范·桑特的“死亡三部曲”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2002年的[盖瑞]、2003年的[大象]。


范·桑特自从柯本逝世就考虑开始制作这个电影,但出于担心会对柯本的粉丝和家人造成痛苦,所以一直搁浅,直到10年后重新启动。


格斯·范·桑特凭借“死亡三部曲”之一的[大象]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电影经过了略微的改编,片中的角色并不叫柯本,而是叫布莱克,由迈克尔·皮特主演。


而且,就连电影里他唱的歌曲也都不是柯本的曲子,而是皮特自己原创的歌曲。


主演迈克尔·皮特在2003年通过出演贝托鲁奇的[梦想家]而走红,与柯本有几分神似


不过熟悉柯本的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以柯本的故事为基础而来。所以,下文就以柯本指代片中主角


正如片名,电影聚焦了柯本自杀前最后几天时光。电影上来就是他一个人走在荒郊野外,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直到回到家中。


柯本从戒毒所逃跑出来,独自一人露宿郊外


其实这是柯本刚从戒毒所逃出来。他突然失踪了,随后又出现在家里。


一个多月前,柯本已经尝试过一次自杀。那是在罗马的时候,他将50片安眠药混合着香槟喝了下去。第二天早上,妻子柯特妮·洛芙及时发现,立即送往医院。柯本昏迷了一天。


洛芙认为,是毒瘾让柯本自我毁灭的倾向日益严重,开始安排他戒毒,把他送往康复中心。


柯本的毒瘾的确很大,但按他的说法,他大量的吸毒是因为缓解难以忍受的胃痛从小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喉炎,同时又因为胃病遭受着剧烈的疼痛。


当然,胃病也很可能是他不规律的生活和吸毒引起的。但随着病情越来越厉害,他吸毒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柯本时不时会因为胃痛而呕吐,严重时会影响音乐演出


不过,他更加不情愿的是被关在戒毒所。他找准机会,趁人不注意,翻过戒毒所的围栏就跑了出去。


清晨的时候,柯本回到家。家里的朋友们还都在睡觉,他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四处游荡。


电影展现了柯本平时的一些生活细节和怪癖,比如他喜欢穿女性的服装。他穿上带有蕾丝边的黑色吊带裙,在家里游荡。


柯本声称自己是精神上的双性恋,也说自己是女性化的小男孩


因为犯有毒瘾,时不时会突然睡着。


这个时候,别人在与他交流时,他已经不是很用心地听下去了。总是漫不经心,又不打断别人,任由别人说。


更多时候,镜头将他顾自一人的身影和成群结伴的朋友形成对比。


柯本与朋友住在一起,但最后一天他不愿意与任何人打交道


他独自一人写着遗书,他想到了美丽的妻子洛芙和不到两岁的女儿。她们曾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美好时光。他对她们非常感激,又十分愧疚。


他情绪激动,凌乱地写下了最后几句“我爱你”,希望洛芙带着女儿继续坚强地活下去,过得幸福。


两人相爱时的真实旧照,柯本称洛芙是女神般的妻子,起初在一起度过着浪漫美好的日子


他写完遗书,在家里东躲西藏,逃离了别人的寻找。或者干脆一个人跑到湖边静静地发呆。


他感到格外的清静。自从成名以来,这种清静很少有了。


柯本在湖边享受最后的宁静下午时光


粉丝,媒体,唱片公司,都在不断地给他压力。他并不像其他摇滚歌手那样,热衷于被崇拜包围


狂热的粉丝,也许从来没有真正的理解他。巨大的成功,似乎也并不存在多少意义。而现在他甚至连做新音乐的激情都丧失了。


他回到音乐房,独自演奏了一首曲子。这段镜头非常长,慢慢从音乐房的窗户往外拉,窗外随风摆动的树叶,与室内躁动的乐曲形成强烈对比。


随着镜头越拉越远,沉醉在音乐里的柯本,也仿佛融进了大自然的宁静。只有在音乐里,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柯本一个人自弹吉他自打鼓,忘我地投入到音乐中


电影中所透露出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主人公的孤独。这栋房子里的朋友们,始终自顾自地玩耍、派对、狂欢,对柯本存在与否并不在意。


电影的叙事非常的琐碎,并且是非线性的,仿佛对于柯本来说,这最后的一天就是这么混乱而无逻辑。


范·桑特在这部电影沿用了与[大象]相似的极简风格多视角交叉叙事对话稀少,而且多是角色本人的喃喃自语,或无意义的日常对话。这为影片带来一种冰冷的死亡气息


电影中许多镜头就是记录了柯本一个人的时候,让观众对他的身影产生凝视


多视角叙事,则是从不同人物出发,对同样的事件重复的描述。例如,有时候先展示周围人眼中看到的柯本,随后再回到事件发生前,从柯本的视角重新讲述一遍。


这种手法带来的结果是,从别人角度看,忽然出现的柯本常常像个怪胎,是粉丝眼中与众不同的传奇,是音乐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但从柯本自己的视角重新看一遍,又发现柯本其实就像个孤独、忧伤、不被理解的孩子。


柯本会因为别人不理解而感到伤感,但同时也是对自己无法满足对方的要求而愧疚


这部电影因为拍摄手法过于实验,却导致了许多观众无法欣赏。但范·桑特认为不能像普通情节剧那样拍一个明星的死亡,那样反而会让电影变得过于主题鲜明。


而事实上,一个人的死亡本身就是让人困惑的。电影只是想促使观众对自杀的人们产生疑问和思考。


导演范·桑特希望皮特既化身柯本本人,又带来人们普遍性的绝望感


电影里的时间渐渐进入了深夜,在摆脱了朋友喋喋不休的请教之后,柯本拿起木吉他在空荡的房间里演绎了最后一首曲子。


电影中是皮特本人自己弹奏自己创作的歌曲


柯本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喜欢唱歌。14岁那年,他叔叔送给他的第一把吉他。那还是一把二手吉他。


他从此非常着迷地练习,很快他就能弹奏齐柏林飞艇乐队复杂而充满力量的《通往天堂的阶梯》,并且开始尝试自己编写歌曲。


左下角的英俊少年,14岁对音乐痴迷的柯本在学校乐队里打鼓


建立乐队是他最富激情的时候,他给乐队取名叫“涅槃”(Nirvana),取自于佛教的概念,解释为“摆脱痛苦、磨难及外在世界的自由”。


随后的七年里,乐队的名字响彻了世界,用从所未见的音乐风格,一举改变了摇滚音乐史。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能获得生命的自由。


在涅槃乐队中的柯本是一生最辉煌的时期


夜越来越深,柯本独自走进温室房里,静静地坐着,他仿佛听到了教堂的钟声。


他的内心变得平静,他就要解脱了,回归自然的本源。


也许此时,他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自由自在,天真快乐,对艺术充满了热情。


有一次,因为完整地唱下来《Seasons in the Sun》而受到家人的表扬,让他开心激动了好几天。


柯本说自己在7岁以后就不再有那么纯粹的快乐了,正是那时父母的感情开始破裂


小时候还不明白歌词的含义,现在却感同身受:“我们曾有过欢声笑语,我们曾度过阳光四季,但那些一起爬山的美好时光,都已经一去不返了。”


但直到9岁,父母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最终离异。从此,他怨恨他的父母,他为他们感到羞愧。


父母各自再婚,让柯本更加沮丧,他甚至目睹了母亲被新的伴侣家暴。他变得叛逆,自我,忧郁,目中无人。


他变成了现在的自己,一个痛苦的,自我毁灭的摇滚歌手


柯本其实也对自己的自我毁灭倾向很烦恼,但是他已经无法挽回了



柯本是著名的“27岁俱乐部”一员。27岁,仿佛是一个毒咒,笼罩在诸多年轻成名的天才艺术家身上。


这里面,就包括了滚石乐队的天才吉他手布莱恩·琼斯、大门乐队的主唱吉姆·莫里森、“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蓝调女王”詹尼斯·乔普林,等等。


天妒英才,众多天才般的音乐人在27岁的年龄逝世


年轻人总是在临近三十岁时变得格外有压力,生活变得不再那么简单纯粹。


而那些业已成名的天才艺人,又因为早早的成功,而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只能通过毒品、酒精的麻痹,来稍稍逃避现实的空虚。


无论是自杀,还是因为意外,自我毁灭,成为了他们的归宿


电影的结尾笼罩着一股神秘气息,看过之后让人感慨万千


如今,我们只能感到无比的惋惜。


我们不能去责怪那些撒手人寰的天才,也不能因为他们的成功而歌颂这种选择。


其实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敏感而脆弱的,是天真而善良的。就像意大利诗人塞尔乔·科拉齐尼的一首诗里说的:

你为什么叫我诗人?

我不是诗人。

我不过是一个哭泣的孩子。

你瞧,我只有洒向沉默的眼泪。


他们需要的,更多是理解和关怀。


不只是那些离我们遥远的明星,我们身边其实也同样遍布着这些因为压力、伤害、忽视而对生活感到失望的朋友。


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多付出一点关注,一些谅解,一些宽容。拯救这个世界的,永远是爱,和真诚的理解。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个温柔的四月里,怒放着生命。





别着急走,这儿有一条紧急提示


微信又改版了,我们又走散了。


不想错过看电影的每日推送?


赶紧按照下图提示,将看电影设为星标,让我们和你不离不弃。



影迷互动

哪位早逝的天才,最让你感到痛心?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阅读38666
举报0
关注看电影杂志微信号:moview_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看电影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看电影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看电影杂志

微信号:moview_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