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今晚公布人类首张黑洞图!为什么它来得这么晚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4-10

澎湃新闻记者 杨帆


北京时间4月10日晚9点,全球六地(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和美国华盛顿)将通过协调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将宣布一项与超大质量黑洞照片有关的重大成果,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即将在全球六地同步发布。


黑洞这个人类一直试图去破解的难题,一时间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


澎湃新闻记者 孙懿赟 视频来源 EHT,SEEKER 责任编辑:是冬冬


澎湃新闻记者专门就黑洞和相关的天文知识采访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天文台恒星级黑洞研究创新小组负责人苟利军。


电影星际穿越当中的黑洞,周围的亮环是由气体构成的吸积盘。图片来源:电影《星际穿越》


黑洞的面纱在300年时间内逐渐揭开


“简单来说,黑洞是一个连光线都不能逃脱的致密黑色球体。”苟利军介绍,因为其黑洞的质量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但是引力非常强,所以会在周围形成一片逃逸速度大于光速的区域,这片区域就是大家所说的黑洞。


黑洞自身不发光,难以直接探测,大大小小的望远镜对于直接观测遥远黑洞力有不逮。苟利军介绍,为此,科学家们便采用一些间接方式来探测黑洞——比如观察吸积盘和喷流。


在某些时候,恒星量级(从3个太阳质量到100个太阳质量大小)的黑洞会存在于一个恒星周围,将恒星的气体撕扯到它自己身边,产生一个围绕黑洞旋转的气体盘,即吸积盘。


当吸积气体过多,一部分气体在掉入黑洞视界面之前,在磁场的作用下被沿转动方向抛射出去,形成喷流。


吸积盘和喷流两种现象都因气体摩擦而产生了明亮的光与大量辐射,所以很容易被科学家探测到,黑洞的藏身之处也就暴露了。


“根据探测中心天体周围恒星的运动,科学家推断在银河系中心也有一个黑洞存在。”苟利军举例说。


事实上,人类对黑洞的探索早在18世纪就开始了,对黑洞的了解贯穿了人类科技飞速发展的近300年时间。


18世纪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曾提出,在宇宙中有一种天体,它的引力非常强,以至于光线都无法逃脱,他把这类天体称为“暗星”,苟利军介绍,这就是科学家对黑洞最原始的想法。


而真正对于黑洞的推导来自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提出几个月后,德国物理学家史瓦西1916年推导出广义相对论球对称引力场的严格解,还提出了物体的史瓦西半径的概念。当一颗恒星发生引力坍缩、收缩到这一半径大小时,就会变成黑洞。


1962年,新西兰物理学家罗伊·克尔解决了旋转黑洞(即克尔黑洞)的引力场和时空问题。


但以上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人类对于黑洞的观测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科学家观测天鹅座X-1 ,发现其X光强度有波动,并推断其是一个黑洞系统。


苟利军介绍,到目前为止,银河系中人类观察到,并且有精确质量测量的黑洞大约有20个,整个银河系中可能有上亿个黑洞存在。


给黑洞“拍照”的望远镜是什么神器?


发现黑洞不易,给它拍照就更难了。


这次发布会的通知上,“事件视界望远镜(EHT)”的出现无疑让人十分好奇。什么是事件视界?事件视界望远镜又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苟利军介绍,上个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预测黑洞不仅存在,而且还是宇宙中一些极端现象的“幕后推手”。黑洞是一种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天体,具有非常强的引力,在它周围的一定区域内,连光也无法逃逸出去,这一区域称为“事件视界”。“事件视界望远镜”实际上尝试观测的是黑洞的“事件视界”。


苟利军此前在一篇文章中介绍,2017年的4月5日到14日之间,来自全球30多个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观测计划,利用分布于全球不同地区的8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一个虚拟望远镜网络,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洞的视界面。这个虚拟的望远镜网络被称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其有效口径尺寸将达到地球直径大小。



望远镜在全球分布示意图,红点代表望远镜所在地。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其原理是通过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科学家用多个天文望远镜同时观测一个天体,模拟一个大小相当于望远镜之间最大间隔距离的巨型望远镜的观测效果,它的口径大小取决于望远镜系统中最远的两个望远镜之间的距离,而口径越大,分辨率越高,细节也就越清晰。


那么如何选择拍摄对象呢?苟利军介绍,为了更利于观测,科学家在选定时会倾向于选择视大小更大的单位,最终确定了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位于星系M87中的黑洞最为拍摄对象。


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阵(ALMA)望远镜 图片来源:科普中国


对于这次发现的意义,苟利军认为,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人类第一次直接确认了黑洞的存在,“此前有很多间接证据证明黑洞的存在,但不排除还有一丝是其他星体的可能性,这次的发现就能直接说明黑洞的存在。”


对于黑洞研究的下一步方向,苟利军认为,科学家可能会进一步提高黑洞照片的清晰度,“这样我们也可以去更进一步了解黑洞周围的环境。”此外,他认为,黑洞周围气体的运动也将是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之一。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阅读39580
举报0
关注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澎湃新闻

微信号:thepaper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