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人两娃一狗,朋友们说:你真幸福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4-11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813 篇文章

题图:作者和孩子们的合照(弟弟抱着狗枕头)

作者:戴亚楠,家庭美育专家,一土教育特约家庭美育导师。著有畅销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两个男孩的妈妈。她的水墨作品淡中出奇,对生活一往情深。作者公众号悠然过一生(ID:kedouyoruan)。

作者写在前面:

当带着他人的期待生活时,我身边的一切都是期待高分的作业,是要比排名的压力。而一旦看到生命之河的不断流动,过上内心渴望的生活时,才能体会到每一天的新鲜完满,才意识到那些插曲其实都是命运定制的必修课,不要拒绝。


每天醒来,看见自己,巨大惊喜




我是戴亚楠,40 岁之前在外企工作、出国读 MBA、创业,努力上进;40 岁之后我成了一个“家庭美育导师”,每天都在“成为自己”的巨大惊喜中醒来。


四年前孩子爸爸突然离世,我把他的画室保留下来,做了许多我称之为“家庭美育实验”的活动。许多朋友带着孩子在这里留下欢声笑语和旷世奇作。


后来,画室所在的艺术区已经全部消失,几乎就在同时我们找到了一个乡下的院子,开始一个人两个娃一条狗,种菜画画晴耕雨读的新生活。


我们仨的第四个春天


为了躲避清明的拥堵,我们选择每年三月在孩子爸爸生日的时候去扫墓,发了几张他们在空旷场地奔跑嬉闹的照片,很多人看到都说“柳条青青这里真适合踏青”。

 

大儿子很担心,回到学校后,同学们问到去做了什么时该如何解释。儿子不想触及父亲去世这个话题,看似无所谓的外表下是有着缜密的心思。


▲ 我的儿子们。


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哥哥说“我更帅了”,弟弟说“我又多了套乐高”,最不开心的则是“希望更帅”“再多一套就更好”。这些简单的快乐和快乐的简单,在从前的忙碌中大多都被我所忽略。

 

早上阳光很清亮,可是风依然凄冽,我们仨的第四个春天就这么来了。

 

两年前的春天,我们到住在郊区的朋友家玩耍,偶尔看到有待出租的院子,于是就心血来潮交付了定金,计划着放假的时候来住住。


结果在暑假小住了两周之后,我们仨说什么也不想再回城了,就这么彻底搬到了乡下。也幸运地在开学前找到了学校,一旦你真心想过一种生活,总有解决办法的。

 

作为自然教育爱好者,我带着孩子们参加过各种自然体验活动,但每一次都在比较结构化的规定项目里意犹未尽。彻底搬到乡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状态去亲近土地、深切地体验到生命和四季的流动。

 

去年有个亲戚带着三岁的孩子来玩,孩子在外面挖土、浇水、窜上窜下,妈妈晚上朋友圈照片的配文总结是:孩子今天做了……一共 20 多个项目。我从没想过,这样丢在院子里疯玩一下竟然也是可以数出来几十个“项目”的!



这也是我们参与和购买各种教育“服务“被训练出来的思维方式,高度结构化的儿童活动,各种“项目”堆积,对父母购买者更有价值感,但殊不知,脱离了这些束缚,孩子们分分钟玩出的花样比过度包装的教育项目更有意思有创意!适度留白带来惊喜。

 

我把一个房间改成孩子们的“工作室”,各种绘画材料和废纸板以及作品都放在这里。


有次周末一诺带着孩子们来玩,一诺家的老二执着地用废纸板做了个军舰的大模型,然后其他孩子纷纷当成自己的项目来添砖加瓦,做补给船的,财宝箱的,瞭望台的。


▲ 一诺和孩子在亚楠家做军舰。


4-9 岁的混龄集体创作自动完成,我家弟弟还找出珍藏版海盗书介绍正宗海盗行为指南,结果大家又同意改旗易帜投诚做皇家海军。


一诺感慨,一个小时的课程哪里够用,这个项目,孩子们分分合合自发做了一整天!


我们住的小村子小到没有超市没有饭馆,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两年饭,厨艺不敢说精通,但练就了一定的“接待能力”,最多来过十几口客人,基本能让大家吃饱。

 

这两年孩子们已经练成了可以自己做早餐和简餐,现在周末我可以睡懒觉等饭好再起。那个广告里出国留学还需要半夜把父母叫起来学做番茄炒蛋,想来真是中国教育的奇耻大辱啊。


▲ 正在做饭的孩子。


自己退化一点,孩子就多进化一点,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刚搬到乡下的时候房东大叔帮忙种了许多菜,我们忙着吃,孩子们的口头禅是“不用去超市,就到外面摘点菜就好了。”


第二年我打算使出自己未被认证过的朴门永续农法,结果累断了腰和孩子们挖出“八阵图”一样的厚土栽培,吃过一阵子之后却因为疏于除草,生生把菜园种成了“百草园”。要说每个经历都有收获,我终于见识到什么叫做野草在“疯长”。

 


当下热门的二十四节气,出现许多面向孩子“唯美”的教育活动,但其实在乡下才会意识到,北方的气候总比节气要晚上十天半月,如果一定在节气当天刻意根据节气传统做点什么其实会略显尴尬。


比如雨水的时候,去散步明明踩着雪;

比如惊蛰去爬山,什么活物也都是看不到的;

比如更多的蔬果更适宜在北京秋天播种;

……

 

当房东大叔送我一株海棠树的时候,我翻出我的永续农法笔记本,查到移栽那部分“一定要让树的阳面移栽后还继续朝阳……”抬头再看,大叔早已背阴朝阳不差分离地把树种下。不由慨叹,我这厢书本里的气势汹汹学来的其实不过是农人几乎融入基因的日常经验。

 

我们仨的第四个春天,不过是继续播种、一起做饭、自然中散步、有了想法一起做出来,以及,过真实的生活。


▲ 上树耍酷两不误。


欲罢不能爱上笔墨


初到乡下第一年,找到了自己学中国画的学堂,每天早上 7 点开始晚上画至半夜,吃饭睡觉接娃之外的时间都在画。其实十几岁的时候就想学画,但各种机遇因缘不到,一直压在心底。

 

或许是年龄到了,开始喜欢喝茶,开始亲近笔墨,开始任性,生命的每一天要用来做喜欢的事啊。

 

毛笔特别神奇,是老祖宗留下的最好的物件。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留下各种印迹,完全是当下真实状态的呈现。

 

初习笔墨的成年人,难免想得太多,还有小时候受到错误引导的积习,比如一定要字正腔圆地好像“握个鸡蛋”,来自楷书的起落笔让绘画的线条也拘谨着……

 

笔墨从不欺骗,藏不住心虚和不自信,太多犹豫或是自负轻浮也都会在笔下流露出来。

 

三分写字三分练习四分读书,读了许多中国画论,对从前自己也会说起但实则飘在远方的词渐渐有了切身的体会。

 

比如气韵生动,一幅画和一个人一样,真诚地表达最可贵。借用的绘画范式就像每个人衣着不同,衣服中人的气韵自然动人才是最美。再花哨的语言和装饰都只是多余。


▲ 心中的田园。


一幅画,即便技巧青涩但表达角度有趣有“人”在其中那就是好的艺术;而一幅技巧扑面而来唯独没有“个人”在其中倒觉得可悲。

 

不懂中国画的好其实和教育也有很大关系,书画同源,书法教育就出了大问题。


一位妈妈说他的孩子在的孩子在有几十年书法特色教学的学校里,“但是书法社团的老师特别死板,天天横竖撇捺,特别无聊,孩子一点兴趣都没有,我担心这样下去把孩子对书法的兴趣给废了......”

 

我们的教育热衷于设定“标准”,把某个本来很好的事物作为“技能加分项”,但是对于如何爱上却不屑于投入精力。


在我带着大家体验玩味笔墨之后,这位妈妈说“我按照美育课的方式写书法,才能够体会到孩子在他老师那的难处,能和他共情,至少孩子看来,妈妈是理解他的,是可以诉苦的,亲子关系也很好。”

 

中国画中的山水和田园情怀是在基因里传递着的,中国画笔墨的妙处要在生活中体会。


我想把笔墨带进孩子们的生活,他们拿着笔的时候果伐决断,落笔无悔。在人生的许多的事情中,研究过、分析过,落笔的时候就要果断,放下一切让直觉来带动。

 

▲ 孩子们下笔最是果敢。


万物相通,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曾经我在书里说“大部分成年人的艺术水平停留在十岁”,这个指的是绘画技巧其实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看到很多人还被局限在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模式里去了解艺术。

 

最常见的现象是,如果面前有画材,孩子们通常毫不犹豫地拿起就画,他们有太多需要表达,而旁边的大人大部分是会不请自来地提供意见“这里加一点,那里红一点......”为了减少这些“噪音”当邀请父母一起创作的时候,大家又会说“我不会,没学过......”因为没有示范没有标准,很难下笔。

 

我们要么担心自己不懂就完全不去触碰,要么纠结于传递知识,但在家庭美育的路上,不妨用更为开放的状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走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今年三月初参加了一个法国教育部艺术教育专家的工作坊,谈了很多法国艺术教育中不看重“作品”的评估方法,在场的艺术老师们都非常认同,一位老师问到,我们又该如何向家长来解释这样的艺术课程?这位教育部的督查说“不知道,在法国没有这个问题”。听得我悲从中来。


如何让艺术走进中国家庭?


很多父母觉得艺术太难,据我深入观察,最主要的原因是离艺术太远。继「家庭美育必修课」之后我又在一土家长学校社区开了「妈妈美育研习营」,我在这里做的,就是用一年的时间,搭建一条通道,打破看不见的“隔”,把艺术邀请进你的生活,把艺术的感觉“熏”出来。

 

成年人的艺术体验活动越来越多,是大好事,很多做儿童艺术教育的机构也给妈妈开办美术班体验油画水彩之类。对于每个父母而言,未必每人都要去学得一门艺术的技艺。

 

要从根本上亲近艺术,用她调整和滋养生命状态才是为你所用,也才能够真切影响到孩子。


“课代表”的菁是学霸一枚,我其实一直很惊讶,她看上去是很懂得艺术的,为什么还来这个入门课程。


看了她的邮件,好想穿越去抱抱那个小时候的她,打压之下的每个孩子。生为这个年代的父母,最大的功课不让这种“自卑”在下一代延续。

 
@ 菁

向上滑动预览

一直很庆幸能遇到您。我从小喜欢画画,但父亲甚严格,从不称赞我的画,我个人也一直局限于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未曾得到专业老师教导,画的都上不得台面”的这种思维中,深深自卑。

 

如果能早点遇见您,也许在绘画的路上,会轻快许多。当您在和我说各种画派,说当代艺术,我才豁然开朗,父亲喜欢的只是俄罗斯画派那种精准的素描和风景,他的意见未必权威。

 

我和几位同学在私下交流中,都觉得您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也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观念,这是比技法更重要的东西。听您的课是舒服和畅快的,有人愿意懂你,听你说话,欣赏你所做,不给你轻易下负面的评判。在您这里,我是自由的。

 

中途加入课程的 LYNN 分享了她刚刚参与课程的一个经历,也是我的美育课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的改变,她竟然在几周之后就开始了。


@ LYNN

向上滑动预览

和朋友见面后从餐厅出来的路上发现一家新开的美术工作室,被吸引走进去。店家问我是否有孩子学画画,我说我自己在学习美育课程,在线学习。


店家有些难以置信,说这个该如何示范如何绘画如何练习呢?上课都讲些什么,学习那些类型的绘画?我一一解释给他听。

 

说到这,我其实最感慨的是自己在学习美育课程之后的心态无形之中发生了变化。


以前我不会主动走近艺术工作室,更没有机会也没有艺术与绘画方面的见解让我能够与专业进行交流。现在自己心里开始有了一些小小的见解和想要分享的“躁动”。

 

丰俭由人,每天 5 分钟也好,5 小时也好,因为画一点画,看世界看艺术的眼睛和角度和过往不再相同,心中自会充满欢喜。


「妈妈美育研习营」里每天都能看到大家充满生趣的小画,画熟睡的宝贝,家人,记录生活中的每个感动。也不经意地以“周日艺术家”的身份去看艺术和作品,用最纯粹的状态画着,欣赏着,幸福着。想加入一起的朋友,看文末。


朋友们说:你真幸福


搬到乡下之后最近的商业区在顺义,大概两周前,好久没见的几拨朋友在相邻的咖啡馆和茶餐厅,分别说了同样的一句话:你状态真好,太幸福了!

 

她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家庭和孩子,钱肯定是比我多,房子比我的大,车也比我的好,而且也都比我更年轻。从任何标准看,她们都比我成功许多。

 

是我们习惯性地会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幸福吗?还是因为这两年偏居一隅把日常的寒暄当了真?

 

低头想想,我还真不是幸福,而是特别幸福。这个幸福来自于亲近泥土和自然,来自于有时间画画赏花,更来自于生活中越来越少的违和感 — 或者往大了说 — 知和行的日渐统一。

 


一个朋友的儿童艺术机构四年开了几家校区,招生都很不错,即便不能大富大贵,小康是绝对保证的。但她最大的痛苦来自于,她并不喜欢艺术,这只是基于家庭资源而来的谋生和业务方式。

 

还有一个放下大企业的工作专心孩子教育,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之后,忙着提升自己,听到任何教育理念都拉着别人使劲聊,在各种工作坊哭到泪奔,嗯,忙到没时间陪孩子。

 

她们的苦恼其实都在于不知道自己要做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常说有那么多的孩子披荆斩棘上得名校之后却茫然四顾不知所措,殊不知也有很多的成年人,谋得生活和世俗的成功之后生命也依然没有方向。

 

我们太鼓励外在的成功、光鲜、标签,太少关注“我”如何成为一个笃定特别的存在。

 

在国外读 MBA 期间我看到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中发挥的巨大效能。


回国后我创办了第一个非营利行业咨询机构,在很多战略咨询项目中,我们都会对非营利组织使命、愿景、价值观进行梳理,其实这些在我们整理自己的时候也可以派上用场。

 

使命 — 你为何而来

愿景 — 世界因你有什么不同

价值观 — 决定了你用什么方法去达成使命

 

幸福来自于对自己的深刻认同,和自己做好朋友,独处也并不慌张。

 

曾有一位妈妈问了个和课程无关的问题“勇气从哪里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易……”

 

我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微信联系人说:就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罢。


我想如此,我们才不会浪费精力时光纠结于别人要我怎样,不必计较一时一刻的得失,每个最后一天,不如与艺术与阳光与自己,好好作伴。


尾声


很多在中国教育当中益发流行的概念其实往往都回应了当下成年人的需求,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力……如果我们未曾在成长中自然习得又如何把这样的教育给到我们的孩子?

 

答案其实不过是,在自己的身上先做到吧。

 

四年前,很多熟悉和陌生朋友的安慰和鼓励,让我倍感温暖,重拾前行的勇气;四年后我想把在自己和在一土家长学校的父母们身上“实验”成功的家庭美育框架来支持更多的父母通过艺术滋养自己和重塑家庭教育。


▲ 艺术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资源

从美术馆到菜市场都是美育的主场

 

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关于教育的一切基础,都是从肯定和欣赏自己开始,从“享受”开始。

 

邀请你来体验家庭美育带来的幸福感,读书+线上课+线下工作坊,总有一款适合你。

 

1. 上一本书《生命合伙人——美育从妈妈开始》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几年过去,话题小众的它竟然还成了“畅销书”,我和许多读者也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偶尔读到读者的留言,看到美育在每个人的心中萌芽绽放,有那么多人彼此懂得,特别温暖。


今年「生命合伙人」美育系列之《家庭美育必修课》出版了,希望也被大家喜欢,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购买。


@ 读者沙子

向上滑动预览

特别好的美育启蒙读本。与其说是美育,不如是教育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大早上看得不撒手,到晚上看得内心震动,一气看完。


这本书也改变了我过去对于艺术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好像艺术家都很小众,执着在专门的窄小的分类里面,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其实恰恰相反,他们更广泛,更丰富,更多元。

 

看过戴老师的亲子美术课大纲,第一节是让妈妈学会观察一片云,一瓣花……在她眼里,艺术其实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除去专业的艺术创作,美的体验与每一个人的心灵相关,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懂”。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艺术是去权威,是没有标准答案,是观察点滴,更是繁忙都市里,那“慢下来的一小时”的奢侈,与被遗忘的生活之美。


我还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通过美和艺术的力量获得幸福,以及这几年生活中新的体验、思考和变化。


2. 线上美育课

 

「妈妈美育研习营」正在一土家长学校社区进行中,目前刚刚开始第三单元「我自作我家画」中国画部分的研习,过往课程可以回看,用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就好。体验学姐妈妈们的热情互助,不可多得的美育提升体验。

 


3. 美育导师计划工作坊

 

第一个面向中国父母和教育者需求的美育导师计划工作坊,初阶第二期 4 月 19-21 日在一土空间举行。


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艺术零基础父母也可以深刻领会如何发现美育的可教时刻,在艺术自然生活中发现美育资源,融会贯通,塑造深刻的亲子关系,提升生活品质。招募基本结束,余少量名额,详情可看文章《美是这个时代的刚需》。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38867
朋友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