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谁长大没挨过打”,是最讨厌的一句和稀泥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4-11


01

那个被踹的小女孩


这两天最让人气愤的新闻,想必大家已经有所耳闻。


杭州一个小女孩童模在拍摄过程中,当街被自己的妈妈踢得一个趔趄,妈妈口中还在骂着什么。



事情发酵后,女童的妈妈在网上发表道歉声明,称当时是天快黑了,女孩还往马路上跑,她一时焦急才踹上去的。


但舆论并没有买账,反而挖出了更多关于这个3岁小童模以前被责骂的视频。


在一则视频中,小女孩在拍摄中有点走神,突然一个巴掌在她面前恐吓地挥了一下。虽然没打到脸上,但她吓得立刻身体紧绷,马上像条件反射一般摆出模特的标准笑容,对镜头挥手、摆pose。



另一则视频中,小女孩站在墙角,妈妈蹲在她面前像是在训斥什么,还用手中的衣服架子抽打了她一下。



讨论更是拓展到了童模产业链不为人知的一面。儿童摄影业内的人爆料和过往的报道都表明,童模可以成为利润相当可观的摇钱树,而家长为了督促自己年幼的孩子像个维多利亚时期的童工一样勤劳,不惜让孩子过量工作,甚至上手体罚


这次的当事人小女孩,也疑似以前就被目击过工作中被妈妈重重地击打后背。



最让人心酸的是一段采访中,记者问这个小女孩喜不喜欢穿这些漂亮的衣服,喜不喜欢做童模,童言无忌的她说:不喜欢。一旁的妈妈见状赶快把话题岔开了。



网友心疼这个小女孩被踢踹、受委屈,当然不光因为她长了一张那么可爱的脸蛋。


正是因为这张可爱的脸蛋,她成了野蛮生长却缺乏监管的童模业里的佼佼者,成了大人利益世界中的一棵摇钱树,却不得不因为自己还是个孩子的天性而遭到体罚,又在这些责罚和打骂中被强行剥夺天性



02

“谁还没挨过打似的?


在对这个孩子遭遇的声讨中,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舆论太小题大做了。


“你们那么义愤填膺地声讨家长打孩子,可是自己长大过程中难道就没挨过打?”



“没那么严重吧,家长打孩子要是算家暴,那全中国得有多少家长被抓起来。”



类似这样的看法是认为,家长打孩子不过是很多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大家不也都长大了吗。



的确,“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几代人中非常常见的教育理念,许多人小时候大到被棍子皮带抽、被扇耳光,小到被打屁股,都经历过不是一次两次。



也有网友自省自己小时候实在是淘气得可恨,现在想想自己不挨打都说不过去。


小孩做错事当然需要父母来批评和惩戒,可是,正常的惩戒和肆意的粗暴,总不能一概而论吧


就像网友回忆起自己以前的经历所说,来自家长超出了分寸的暴力、什么都用棍棒说话的做法,只会在小孩心中长久地留下阴影。就算这种挨打很常见,也是不可取的。



许多人虽然并没有被当成童工压榨过,但也能对这个被踢的小女孩共情,就是因为那种委屈地挨打后无助的感觉,和当众受罚的自尊受挫,到现在还记得。



说来真的很奇怪,在这件事上,有些人的“同理心”这东西好像完全反过来了。


正常的同理心应当是:因为我也经历过这种痛苦,所以以后看到别的小孩被那样对待会很难受、很同情,希望他们不要遭受这些。



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却变成了:我知道这种感觉啊,我当时也这么过来的,现在不也好好的,你就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吧?


可是,个体因此受到的影响和伤害,并不是旁人轻飘飘的一句“谁还没挨过打”就可以合理化的。


也无人有这个权利,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不正确的做法开脱。



03

“很普遍”等于“很正常”吗?


说起来,现在的很多事情中都会出现这几句新晋和稀泥金句:


“谁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大家都这样,这不很正常吗?”

“谁还没______过啊,怎么就你……”


似乎只要自己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并且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潜意识判定为这“正常”得不值一提。


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破口大骂、压榨劳力的事情被曝光,会有人说,现在的科研圈不都是这样拿学生当廉价劳动力吗。


似乎只要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个现状,就没必要当个异类去指责这其实有问题。



在老师体罚、辱骂学生的新闻下,如果行为不是特别过激——即许多人以前上学时也见识过这样的行径,便会有人说,“我觉得还好吧,上学时候老师不都这样吗?”


甚至有学生心理崩溃自杀,一样会有人惊讶地说:“不至于吧,谁上学的时候没这么被骂过啊?现在小孩也太脆弱了。”



涉及职场的问题,也是共沉沦的重灾区。


最近程序员集体抗议996的事情就很典型。当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变着法儿压榨人的制度而发声,那些反对的声音却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不止IT行业,现在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怎么就你那么爱抱怨啊?”



或者看不惯他们已经获得的利益:程序员的收入已经够让很多人艳羡了,其他那些更被压榨、更辛苦的大有人在,你还站出来嚷嚷就是矫情了。


殊不知当变相压榨人的制度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它再普遍,也不能被视为没有问题的“正常”劳动关系。



婚恋的问题上,用个人经验去绑架别人的感受更是常见。


比如,当社会上呼吁普及无痛分娩的声音越来越多,总有“过来人”们对此不屑一顾,用过往的个人经验否定技术进步的必要性:以前人生孩子不都那么过来的?


再说下去,就要嫌你娇生惯养吃不得苦了。



遇上另一半出轨、赌博、花天酒地等等婚姻问题,过来人可能会劝“忍一时海阔天空”,就像那个谁、还有那个谁当年都是这样过来的


这种谆谆教导的基本逻辑都是,反正那么多人都是接受了事实挺了过来,你忍忍也没什么。



所有这些和稀泥发言,本质上都是在帮别人承受的痛苦找到合理性,为继续相安无事的现状找借口。


可是这是否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过来人”都能侃侃而谈“都这么过来的,有什么大不了”,可“没过来的人”却没有发声。


那些对人格尊严的贬损、对身心的压榨、不公正的待遇,即便广泛存在以至于大家习以为常、默默承受,可这绝不代表它就是正常社会秩序该有的样子。


经历了这些却还要为之张目,恐怕只是看到自己不是某些“优良”传统最后一代的继承者,心里有点窃喜吧。



04

“你说便是你错”


这种思维,还会体现在如何看待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上——当哪个环节被曝光有问题,人们会习惯性地用大环境普遍的状况,来寻求一些“反正也无能为力”的安慰感


比如当快捷酒店被曝光卫生问题,会有人说:“反正这些店都是这样的,膈应你就住更贵的。


当某个演员必须要配音才能演戏,有人会说:“也没必要只狙他,现在明星不都这样吗。


听起来是一种对某些事实并不意外的无奈,可是大家却渐渐淡忘,有些事情在一开始,是“意外”的,是“不正常”的,怎么就慢慢地成了无可撼动的大环境?



甚至,还要指责最先指出这个事情不对劲的人,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我们在批评这种思维的时候,常常会引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名言:从来如此,便对么?


却很少提到它的下一句,其实更让人无力:“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有人分析这种“过来人”心态,是在体验到这些不正确的事之后,要找一找是不是大家都是一样的处境,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继续忍耐。


它的本质,大概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每一个个体的苦痛,耐受度都过高了。


肉体的安全,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尊重,这些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习以为常的东西。若是指出某些我们一直在承受的东西是错的、是落后的,反而要被指责“你装什么外宾”。


可是,这恰恰说明问题:一个人对自尊要有多轻视,才会不敢承认自己受到的伤害和不公正并不是一个世界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甚至要批评、阻碍其他人争取正确的待遇?


今天人们为挨打的小女孩鸣不平,为抗议996的程序员声援,为那些不公正的事情发声,只是想争取一点点变好的可能——


“过来人”是经历了很多,可是有些事已经、今后也不必这么忍辱负重地“过来”。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阅读37920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