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17岁男孩跳桥身亡:父母稳定的情绪,才是最好的家教

作者:临海教育 来源:临海教育 公众号
分享到:

04-22

一则新闻引爆了朋友圈,4月17日晚上,上海浦东新区,年仅17岁的职高二年级男生,在高架桥上和车内母亲发生矛盾。一气之下,直接下了车,在卢浦大桥引桥处跳桥身亡。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妈妈先是在道路中央中停车,打闪光灯,然后跑去桥边看了看。

 

又回到车边停了几秒,男孩就突然打开车门,毫不犹豫地往桥下跳去。

 


妈妈紧追其后,但是抓不住他,只能在地上捶地大哭。

 

查看完整视频,点击这里


看完视频,我心酸不已,可想而知,这个男孩内心受了多大的委屈:

 

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委屈一重,被老师同学不理解,委屈二重,自己的母亲还要站在对立面,指责自己,委屈三重。

 

前两重委屈,孩子可以咬咬牙挺过去,不被家人理解的委屈,才是最致命的苦楚。

 

跳楼自杀,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他是有多绝望,才会毫不犹豫地往下跳?

 

然而,留言区里多的是说,孩子的太懦弱了。

 

 

只有经历过不被家人理解的委屈,才能明白他内心经历了一种怎样的绝望。

 

他承受的不仅仅是妈妈的那一两句批评,而是他以为全世界都会与他为敌,至少妈妈不会。

 

结果伤他最深的,是他最亲的人,站在他的对立面,指责他,责怪他。

 

让他绝望的,不是委屈本身,而是不被理解,不被认可,孤军奋战,甚至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在他身后。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留言责怪母亲:

 

 

孩子纵身一跃,和母亲停车批评,有很大的关系。

 

我不想去指责这位母亲,她所承受的痛苦,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她亲眼看着儿子往下一跃,余生可能只剩下无尽的愧恨和自责。

 

我们只能从这个悲剧中借鉴一些道理——

 

比生命更脆弱的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哪怕孩子犯错,请家长们尽量别随便批评孩子。

 

尤其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失去孩子的后果,不是我们轻易能承受得住的。

  

孩子被欺负了,骂他是最蠢的做法

 

说一个关于我的真实故事。

 

小时候我和弟弟是留守儿童,爷爷在农村把我们拉扯长大。

 

我是大姐,照顾弟弟的责任自然而然落到了我的头上,所以我对弟弟管得特严。

 

有一天,我被邻居小孩通知,弟弟正在马路边和虎子打了起来。

 

虎子大弟弟一岁,农活干得多,长得壮实,弟弟和他碰在一起,就是小猫打老虎。

 

我气急败坏,把他们拉开,就开始一个劲地数落弟弟。

 

“就你这身板,够别人打吗?”

 

“叫你一放学就回家,你跑出来玩还和别人打架,干嘛呢?”

 

弟弟憋着嘴,眼睛红红地听我数落,还委屈地顶了一句嘴,“他就是欠打!”

 

我本来就有气,一听他还不知悔改,更来气了,二话不说就操起了一根大树枝,朝他膝盖扫去。

 

我气在心头,理智全无,也控制不好力度,那根粗粗的树枝一扫过去,竟然断了。

 

弟弟脸色悲戚,泪水决堤,像是受了天大地委屈一样,哭喊着“妈妈回来咧~妈妈回来咧”

 

弟弟很硬气,从不在外面哭,也从不表露他的脆弱,我只能用骂声来掩盖我的愧疚,“再哭还打你啊!”

 

弟弟哭喊着,“就知道打我,为什么不问问我为什么打他!”

 

“教过你多少次了,和别人打架就是不对的!!!”

 

“虎子骂你是婊子,还说我们是野种,说我们有娘生,没爹教,我不够打,我也要揍死他!!!”

 

我心头一震,才知道他和虎子打架的原因,是因为有人侮辱了我,侮辱了我们的父母。

 

弟弟哭得惊天动地,好不凄凉。这时候我才看到,他的手臂早就擦伤,有鲜血溢出来。

 

我二话不说,扔掉棍子,转手就给了虎子两拳,并和他厮打起来。

 

论理虎子力气是比我大的,可能是我心有怒气,气场也大,活生生把虎子打倒在地。

 

我还凶狠狠地对周围的小孩说,“以后谁敢说我父母,打我弟弟,我见一个打一个!”

 

说完,便拉着我弟弟走了。

 

但是,从那以后,我弟弟开始疏远我了,他始终记得那根断了的树枝。

 

哪怕如今,过去十几年了,我们深夜聊天,他还会说,你当年打的那棍,膝盖现在还疼。

 

我知道,让他真正疼的,是我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他,是我没有第一时间护他在身后。

 

时至今日,我想起依然泪流满面,我后悔年幼时自己的处事方式。

 

弟弟犯错,我应该第一时间问清楚争执的原因,而不是从一开始,就给他定罪。

 

他和别人起争执,多多少少会有些委屈,我不该在他委屈的时候,拼命地批评他。

 

就算他真的有错,我不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应该等他情绪稳定,事后再好好教育。

 


家庭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再说一个真实故事。

 

舍友A的家教甚严,她父母不给她在高中时谈恋爱,说是早恋影响学习。

 

高三的时候,A和班上一个男同学谈恋爱了。

 

周末回家,洗澡的时候没带手机,被她妈妈看到了恋爱的聊天信息。

 

A一出来,妈妈就劈头给了她一巴掌,“学别人谈恋爱了,下一步是不是学别人搞大肚子,结婚生子啊?”

 

妈妈的话说得很难听,非要A分手,否则她就不给钱A去国外留学。

 

A提了分手不久,那个男生就直接退学,去澳大利亚留学了。

 

为此,A很难过,这是她的初恋,爱而不得,就天天在被子里哭哭哭。

 

我们为了让她开心点,就带她翻墙出去吃宵夜了。

 

结果她喝得有点多,直接打电话给了她妈妈,

 

“为什么谈个恋爱你都不给,人生是我自己的,我爱和谁谈恋爱,就和谁谈恋爱。

 

如果下次你再限制我恋爱,我就真的死给你看!”

 

电话那边传来的话很大声,“养你这么大,叫你分个手怎么了?失个恋好像死了父母一样!

 

现在为个男人寻死觅活的,你倒是趁早去死啊,我就当没这个女儿!”

 

“你再说一遍?”

 

“我说你想死就趁早,越快越好,我顺便替你收尸呢!”,说完就挂了。

 

结果A直接把啤酒瓶劈碎了,用破碎的啤酒瓶往自己的手上狠狠地一割。

 

我们全部人都没反应过来,等反应过来时血已经溢得很厉害了。

 

我们立刻打电话给她父母和叫120急救电话。

 

120来到时,A已经休克了,她父母赶过来,哭得像个泪人一样。

 

A割伤了大动脉和一条肋骨,医生说送迟几分钟,或者再刺深一点,就救不回来了。

 

A平时是个很温柔的人,喝醉酒被妈妈说了两句,就做出这样极端的事情来。

 

可想而知,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有多可怕!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矛盾时期,是在孩子的青春叛逆期。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往往会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来获取存在感,例如早恋。

 

偏偏,大人只要发现孩子有出格的行为,就开始批判式教育,试图“骂醒”孩子。

 

殊不知,大人骂得越是厉害,孩子的内心越是反感得厉害,甚至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来“惩罚”父母。

 

父母的每一次语言暴力,都会变成钉在孩子心里钉子,次数越多,孩子的心越千疮百孔。

 

珍妮·艾里姆曾说,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能好好说话,就别谩骂孩子,能好好沟通,就别暴力先行。

 

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家教,别让批判式教育,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中国式批评教育,正在毁掉下一代

 

我记得很久以前,曾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

 

公司办宴会,可以带家属一起去吃吃喝喝。

 

宴会中,有个女孩看见了男孩手上的玩具,想要拿过来。

 

男孩子不愿意给,女孩子就当场哇哇地哭了起来。

 

大家看过来,都以为是男孩欺负了女孩,把她弄哭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孩子双方父母那里。

 

很巧合的是,女孩的父亲,是男孩父亲的上司。

 

男孩父亲见到女生在哭,径直一巴掌扇了男孩,“你这么大,就不会让让小妹妹吗?”

 

然后就把男孩手里的玩具抢过来,递给了女孩,还不断地跟女孩父亲道歉。

 

女孩父亲是外国人,对下属的举动一脸懵逼,甚至告他虐童并解雇了他。

 

这个故事读来很讽刺,但事实上,这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

 

自古以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却从来没有人教导过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中国式父母,习惯了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既有距离,又有威严。

 

他们一旦遇上自家孩子和别人起了争执,抑或是犯了错误,便会先入为主地给孩子判罪。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义无反顾地支持,而不是头头是道地说教。

 

但是父母往往会以长辈的姿态勒令孩子道歉,还以“为了你好”的名义,一本正经地批评孩子。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最好的家庭关系,是遇事不责备

 

大学的时候,我在一个小饺子店兼职。

 

那个店好吃,便宜,来吃的人很多,只有我一个兼职负责十几台桌子的下单和送餐。

那天我没带眼镜,有人吃了霸王餐,我没发现。

 

老板娘就一支笔甩到我身上,“你是不是瞎的,都不看着客人,像个猪一样笨。”

 

老板娘骂得很厉害,吃饭的大学生们都纷纷看过来,我只能低眉顺眼地点头应和。

 

出来打工,被骂是正常的,我的心理建设很好,转身就去收拾其他桌子了。

 

结果我社团里的一个社长,平时对我们很好,见到了前面发生的事,就问了我一句,“你怎么了,需要我带你走吗?”

 

他一问,我的泪水瞬间稀里哗啦地出来,还忍不住哭出了声音。

 

我可以抵抗所有的冷言冷语,也可以承受所有来自外界的委屈,但是我敌不过好朋友的一句安慰。

 

小孩也是一样的,她要是自己摔跤了,会觉得没事,但是妈妈问她“宝宝,怎么了?”

 

她就会哇哇大哭,告诉妈妈,膝盖痛痛。

 

我们都一样,我们会把自己最柔弱的一面,展现给最亲的人。

 

对于小孩来说,父母就是他的最亲爱的人,是他的后盾,是他的避风巷。

 

哪怕他犯错了,依然会觉得,哪怕其他人都不理解他,至少父母会懂他。

 

所以,为人父母,当你的孩子犯错了,请不要借教育的名义,宣泄自己的情绪。

 

最好的家庭关系,是遇事不责备。

 

在孩子犯错时抱一抱,摸一下头,说一句“没关系,爸妈永远都在你的身后”,这便是家人的意义。

 

作者:求夸夸的酒肉鲁班,和你一起仗剑走天涯,诗酒趁年华!关注易简读书,用阅读对抗无趣。

编辑墨池   监制昍朤   


     LINHAIJIAOYU

    百万家长关注我们了

       

       

你还在等什么呢?

大家都在看






阅读40421
最好 家教 
举报0
关注临海教育微信号:gh_868620bd33d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临海教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临海教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