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天啊!山西面食让他玩成了这样!!!(附视频)2019年4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王张龙:一个面食大师的笑面人生

作者:山西晚报 来源:山西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4-29


点击观看“面食大王 王张龙”视频


“一天结束了,在人们都赶着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这是日剧《深夜食堂》里老板的一段内心独白,在这个夜间食堂,在食物的香气里,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暗合着食物的酸甜苦辣,上演着不同的人生百味。
  

21年前,午夜12点,报时钟响起,城市的一隅,一个人的深夜食堂时间开始了。在黑暗特有的幽静中,一团团白色的物体在空气中被手工揉制,这里只做一样食物——面,客人永远只有一个,就是老板自己。
  

如果你问,一碗面,如何征服舌尖?
  

他会回答,一碗面,可以触及人生!
  

21年来,他在自己的人生食堂中,尝遍苦辣酸甜,如今收获一个领域里的“超人”头衔,除了一颗孜孜以求的匠人之心,还有他挥之不去的饮食情缘。
  

他说,16岁出门打工之前,自己从来没有吃过大米。



他用2.5千克的面团拉成16384根龙须面

细如发丝,可以穿针,触火即燃

二十多年前

他却因为一场火险些断送了面食生涯


王张龙:

面食超人的深夜食堂


王张龙

16岁少年怀揣梦想离开家乡
  

2003年的太原国际面食节上,一个人双手拿着削面刀,片刻间,又薄又匀的面片“嗖嗖”飞入热气腾腾的锅中,引来现场一片叫好声,面食师傅的汗水中夹着笑容,他自己也没有想到,5年,过得如此快。
  

时光闪回到5年前,牛年春节刚过,一个16岁少年步履匆匆,从临汾汾西县一个小村庄一路赶到省城太原,少年下定决心要学做面食。在奔波中,他的脑海不止一次地闪现着五六岁时的那段记忆,那是偶然的惊鸿一瞥,厨师的削面表演,让他走不动路,那种吸引在十年中持续发酵,像一个被“醒”过的馒头一般,等待着上锅膨胀而饱满的那一刻。
  

16岁之前,王张龙从来没有吃过大米。在晋南人家里,一个普通的主妇都可以做出20多种面食,王张龙此前十几年的生活里,一日三餐都是面食:早饭馒头,午饭手擀面,晚饭汤面,过节可以吃到炸麻花和油饼。吃面成长起来的孩子,做不了面食?初中还没毕业,王张龙就按捺不住了,他决定出门打工,农历牛年的年味还未散尽,这个少年便怀揣着家里的200元“巨款”上路了。
  

省城太原,不愁落脚地,电线杆子上贴满招工单子,保安挣多少钱、厨师挣多少钱……王张龙仔细寻找着每一个“机会”,最终选好一家饭店去面试,老板要押金,王张龙把身上仅剩的180元“家当”全部拿出来。在等待填表入职的那一刻,王张龙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但万万没想到,这份幸运来得太不真实。老板上楼拿入职表,从此一去不返,王张龙等待中的心情也从兴奋到焦急、愤怒,最终达到无助。被骗后,这个16岁的少年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当他感到饿的时候,已是两天以后了。他又走到饭店门口,洗碗,是此时他唯一能做的事,也是解决温饱必须要做的事。就这样,洗了一年的碗,吃了一年的饭,没有挣到一分钱。又到春节,王张龙依然穿着出门打工时的那身衣服。
  

虽然不挣工资,但饭店师傅做刀削面的时候特别帅,面也好吃,这让王张龙舍不得离开。白天,他偷偷看师傅怎么和面、拉面,先用脑子记住,然后偷偷跑进厕所,把制作过程记在纸上。终于按捺不住“手痒”,王张龙借钱买了一袋面,放在宿舍里,深夜11点下班后,他的“深夜食堂”才刚刚开始,对着镜子苦练刀削面,一直到凌晨,早上6点他就得到饭店上班……


睡个饱觉,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王张龙,依然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时常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

  

险些断送学艺生涯的一把火
  

“今天我展示的是山西拉面的一个极限!”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已经小有名气的王张龙,又开始挑战新的面艺,他用2.5千克的面团拉成16384根龙须面,根根龙须面细如发丝,可以穿针,触火即燃。他用火点面,现场充满了面香味道……
  

眼前这个用火点着面的面食大师,二十多年前却因为一场火,险些断送了面食生涯。
  

1997年,在饭店打工的16岁少年,偷偷在自己的“深夜食堂”练习面艺的洗碗工,经历了人生当中的一场大劫,这场灾难打击了他对面食的热情,颠覆了他对人性的认知,摧毁了他慢慢建立起来的自信。
  

早上6点起床,做早点、做午饭、做晚饭、做外卖,夜里11点下班。这是王张龙在小饭店工作一天的流程,再算上自己凌晨在“深夜食堂”加班,王张龙每天睡眠严重不足。那是一个跟往常一样的日子,5点多起床,他先出门打了一桶凉水准备洗脸,突然想起来还没有生火,一会儿饭店就要做早点了。当时生的是焦炭火,需要木材来引火,王张龙经常往里面倒一点酒精,着得会快一些。可是,这天早上的火一直没有生起来,王张龙在迷糊中把头伸过去,想看看有没有生着火,这时候,火苗突然从炉中喷出来,扑向他整个脸,眉毛和头发瞬间就烧着了。王张龙想起旁边有一桶准备洗脸的冷水,他直接把头伸进桶里……火灭了,脸却烧得红红的,他顺手用毛巾一擦,一把就将外皮抹掉了。
  

被烧伤后,少年洗碗工急急忙忙找到饭店老板,却听到了一种异样的“安慰”——“我当年在矿上干活的时候,把腿都砸断了,你这算个啥了?”少年急了,“我在这里打工一分钱不挣,现在受伤了,你给我点儿钱,我要去上药。”
  

几乎是在恳求中,王张龙终于拿到20块钱,跑去小门诊“治疗”,他的脸被一种药膏涂得面目全非,一边的眉毛没了,额头和脸上满是伤,走在大街上别人都躲着他。那时候快过年了,他没有勇气回家,怕父母担心。这个春节,王张龙想了很多,他想起自己铺在铁凳子上的被褥,想起夜晚翻身时咯吱作响的难受,想起一年来洗碗的心酸,想起现在毁容的害怕……想到这些,他再次找到老板,坐在他家门口……
  

这一次,他从老板那里要来100块钱,找到太钢那边一个烧伤医院,大夫当时对他说的话,他现在都觉得后怕,“你再迟来几天就得植皮了。”大夫把王张龙在小诊所涂的药膏全部洗掉,涂上了一种进口药,他当时就感觉脸上凉飕飕的,几天后就结痂了,又过了几个月,痂子褪掉后,脸变成了两种颜色,有红有白。
  

带着这张脸,他重新找工作,但饭店没有人敢用他,说他是残疾人,影响店里形象。因为总是被拒绝,王张龙很受打击,他甚至不想再跟饭店扯上任何关系。但现实很残酷,工作很难找,王张龙又开始了在太原大街上“压马路”的日子,用矿泉水空瓶接凉水喝,一天要走好几公里路。
  

1999年,王张龙在双来山庄找到工作,外出打工两年来,他第一次挣到了50块钱的工资。也是在这里,他才知道大饭店里的冷菜、热菜、面案等工作是要细分的,这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面食。在这里,下了班依旧可以练习面艺,王张龙把他从前隐藏起来的“深夜食堂”搬到了亮堂堂的工作地。
  

不断突破“玩”成面食大师
  

今年37岁的王张龙,现在是山西会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的面艺总监。每天中午和晚上,他都会向食客们展示精湛的面食技艺:吹面气球、独轮车头顶削面……一碗刀削面,不仅惊艳到很多远道而来的人的味蕾,也惊艳到他们的眼睛。台上短短十几分钟表演,台下的他耗费了21年。
  

来到大饭店工作,又挣到了工资,时间开始过得飞快。几年时间,王张龙已经将各种面点技艺练到炉火纯青。2003年,太原举办国际面食节,王张龙脱颖而出。这次活动让他意识到,面食可以走上舞台,可以“玩”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当看到电视上的独轮车杂技表演时,王张龙突发奇想:“可不可以在独轮车上削面呢?”
  

诞生了这个疯狂的想法后,他马上行动起来。从2005年开始的一整年时间里,他开始练习“独轮车头顶刀削面”。为了让面团“坐稳”在头上,王张龙的厨师帽是一顶特制的、重达6斤的帽子。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14年后的2019年,当山西晚报记者问他“王师傅,你年纪轻轻怎么就有这么深的抬头纹”时,他才发觉,一切都是当年这顶帽子的错!
  

时光再次穿越回十几年前。2006年12月1日这一天,王张龙的职业生涯又有了变化,他来到了古香古色、主打山西菜和面食的山西会馆。新的工作环境,给了他新的平台,在这里,他的“面食表演技艺”有了充分的施展空间。很多客人有时候不为了吃饭,而是专程来看他的表演,这更刺激了王张龙的“尝新”意识。“如果闭着眼睛削面……”王张龙的脑海里总能冒出非常大胆的想法,2007年,他开始尝试蒙着双眼削面。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面要准确地削到面案上。”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独自练习,刚开始的时候,别说准确性了,就是连基础的方向都把握不住,“每次只削两分钟,就开始转向了。”为了练成这项技艺,王张龙开始对自己“发了狠”,他甚至明确了“处罚条例”——蒙着眼睛在独轮车上削面时,如果身体从正面“转向”了侧面,就打一次脸,如果直接“转向”背面,打得更多!
  

就这样,靠打脸来控制方向的狠劲儿,成就了王张龙半年后的一项“绝技”——蒙眼独轮车头顶削面!蒙住双眼的王张龙,可以控制好方向,并且将面准确地削到前方的面案或面盆中。
  

从不为人知的“深夜食堂”走出的少年,此时早已成长为“不可替代”的专家。
  

他将山西面食带向全世界
  

“他吹的最大的面气球,直径有1.8米,创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位曾欣赏过王张龙表演的食客,说起这位面食大师的拿手绝活啧啧称赞。其实,王张龙还是16384根龙须面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个37岁的“面食超人”,几乎拿遍了所有面食大赛的奖项。
  

2014年的山西各大媒体,几乎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4月30日在美国,“中国山西美食走进联合国”系列活动上,当地人看到王张龙表演的“独轮车削面”“关公扯面”“龙须拉面”“面气球”等绝活时,非常震撼,不少现场观众对面条的筋道赞不绝口,品尝一碗不过瘾,还要再来一碗。
  

其实,早在2012年,王张龙在中国第三届餐饮博览会上创造了最大面气球吉尼斯世界纪录后,他就已经开始为山西面食走向世界、走向远方做努力了。
  

当年他受省旅游局邀请,代表山西赴新加坡进行面食表演,同年9月赴澳门参加“中国第三届餐饮博览会”。2014年4月,山西省商务厅联合中国烹饪协会,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中国·山西美食走进联合国、走进纽约”系列活动,这是山西省餐饮行业第一次集体亮相海外,主办方从全省52万餐饮从业者中精挑细选出16名厨师,赴美国现场烹饪并进行面食表演,王张龙就是其中的一员。2015年12月,第一家由山西人坐镇的山西刀削面馆在洛杉矶开业,王张龙把自己的拿手绝活又一次带到大洋彼岸……


2014年4月王张龙带领着山西面食走进联合国。(资料图)

  

他将山西面食带向全世界,这片土地同样也回馈着这个勤奋的人。
  

2017年,王张龙被评为临汾市“平阳工匠”,同时还收获了面食界的一项大奖——世界面食大会冠军!
  

2018年,王张龙获得了“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评为太原市首批“时代新人·晋阳工匠”。
  

2019年五一前夕,王张龙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模”称号。
  

当所有人为他的面食技艺折服、称赞的时候,王张龙却越发觉得传承和发展山西面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山西面食有400多个品种,而我只掌握了100多种,往后学习的路还长着呢!”说这话时,王张龙脸上浮现出当年那个16岁少年的坚定神情。
  

眼下,王张龙已是外人眼中的“大师”,他从不吝啬自己的手艺,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艺的“徒弟”们,他的徒弟如今已有一百多人,他们正齐心将更多山西本土面食挖掘出来,让更多人爱上山西面食。
  

细细一算,王张龙已经走遍全国40多个省(市)演出、在60多家电视台的节目中现场展示了山西面艺,他更远赴20多个国家宣传山西面食。将山西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个手艺人最大的欣慰!
  

刚刚度过本命年的王张龙,现在还常常想起16岁那年出门打工的身影,一直在路上走啊走啊,行囊之中只要有一把刀、一根棍足矣。
  

棍,是擀面棍。
  

刀,是削面刀。



王张龙的师父霍锁英说

过去是要把面都削到锅里

必须保证落点

而王张龙则把更多时间

投入到了面食表演中

他的面食技艺吸纳和融入了新时代元素


面食技艺传承中的师徒故事


4月22日晚8点多,王张龙在汾阳市会展中心忙乎着,与他一起的有他的师父霍锁英,和另外几位山西面食界的大拿,他们作为山西第七届烹饪服务技能大赛面食技艺项目的裁判,连夜布置赛场。
  
面食比赛的场地相对简单,在会展中心指定区域,用桌子围挡出一块区域,再摆几张桌子,台布一铺就差不多了。几位裁判又检点了一番第二日要用的物料,对比赛的各项细则再次确认一番才返回了酒店。
  
出门时,细心的王张龙发现霍锁英西服领左侧粘了几个线头,大约是桌布上掉下的,他轻轻把线头捏走。展厅外已经黑咕隆咚一片,回了酒店,王张龙和霍锁英住同一房间,后脚又跟进来两位,冯强和李光明,他们几乎与王张龙同时成为霍锁英的徒弟,也是来参加烹饪技能大赛的。


龙须拉面拉到第14扣时,面条达到16384根,细如发丝。

师父领进门
  

说起和霍锁英师父的缘分,时间就到了2000年。18岁的王张龙应聘成了晋阳双来山庄的一名员工,当时,霍锁英是双来山庄的面食技术总监。当年双来山庄在太原市算得上是餐饮业的翘楚,有十来家直营店,省外也有分店,每家店的面案都有十来人,霍锁英这个技术总监每天都要巡店,给这些做面案的徒弟们示范、指导。
  

“我之前是在小饭店,啥都干,进了双来才知道做面都分好多类,被正式归到面案上学习。到现在我都记得第一次看我师父削面,跟我们削出来的,那完全就是两种境界!我就想,什么时候能学到师父这个境界啊,心中就有了一个榜样。师父那个削面的姿势,一根一根面的形状,真的,20年了,就像刻到心里面一样。”说话不紧不慢的王张龙语气里依然带着一种崇拜,仿佛20年前刚看到霍锁英演示刀削面一般。“你觉得师父削的面和你削的差别在哪里?”山西晚报记者问。“差别大了,我削的那个歪歪扭扭,师父削的整整齐齐,长度都差不多,一样宽,一样厚,削出来,落在同一个位置,就跟摆在那儿一样。”王张龙两只手比划出一尺来宽的距离,给记者描述师父削出的面会落在多宽的区域内,“到现在我也做不到。”

  

霍锁英师父听了,笑笑说,过去是要把面都削到锅里,必须要保证落点,如今王张龙他们更注重的是表演性,不一样,要是对着面锅练,都能练成。
  

霍锁英说:“传统的刀削面要求三棱、柳叶形,厚薄均匀,宽窄一致,长七到八寸。”2017年,山西刀削面被商务部列为中国十大名面,山西刀削面分为勾刀面和弯刀面两种,商务厅委派山西会馆制定刀削面的标准,由当时已经是山西会馆面食总监的王张龙牵头,他说,“当时传统刀削面的标准就是按照霍锁英师父传下来的弯刀面削出来的面作为参考的,长28cm,宽度是0.8cm,厚度是0.3cm。”
  

修行在个人
  

中国老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面食技艺这门手艺传承中,依然遵循着这个铁律。
  

霍锁英如此,王张龙也如此。
  

“我是1983年到晋阳饭店的,那时候用粮票,面的供应是有计划的,不像现在这么奢侈,可以随便练习。师父们那会儿也不会告你怎么削,更不会手把手教,全靠自己看、自己悟。一开始入门啥都不会,白天给面案师父们打下手,烧火添炭,面用的食材都是有数的,不会让我们轻易动手,只有下班了,有点剩余才能自己练。”霍锁英当年跟随的师父是胡世年,一位在民国时期正太饭店做过的老师父,新中国成立后还曾在人民大会堂做过面点师,1983年获得了全国优秀点心师称号,是山西特一级点心师,也是山西面食界的老前辈,“那会儿师父做,我们看,下了班就练习。闲的时候,师父就给我们讲讲过去那些忠孝故事,告我们要与人为善,做正自己。”
  

“这不是手把手能教会的,随时要用心看,多练习。”霍锁英说。
  

“那会儿霍师父来店里巡视,给我们演示,我就把霍师父削出的面刻在脑子里了,就一直按照那个标准去练。”王张龙也是靠着用心看,多苦练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
  

中国烹饪有千人千法、千时千样的现象,也就是说,一千个厨师同时操作有一千个样子,同一个厨师一千个时刻会有一千个样子。每个人的感知和悟性不同,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这是手工技艺传承中必然的文化现象。
  

“过去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刚到面案就是要认识面粉,什么样的面粉能做什么面,那会儿是根据产地来分。太原这地儿的面就不适合做龙须面,没法加工一窝酥,必须从运城调配面粉。”霍锁英说的一窝酥是山西面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也是他的师父胡世年的拿手绝活,“当时做龙须面里面要加碱、加盐,加多少都是没有具体标准的,完全要靠自己揣摩。”
  

现如今对于面食品种的标准化,大部分面食产品也并非是按照一个硬杠杠进行加工,大多都是按照各自的标准来制作。不过,作为大型比赛,还是有一个行业评判标准的。比如在第七届山西烹饪服务技能竞赛中,传统龙须面、刀削面、一根面、扯面、剔尖等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
  

龙须面要拉到12扣,不足10扣是不计分的,长度要达到1.5米,必须是粗细均匀的圆柱体;剔尖儿要在1分钟内剔出4寸长的面鱼儿130根……这些作为比赛的标准也算是行业标准吧,不过只有在比赛时能作为硬性指标,平日里是无法实现普及的。


龙须拉面拉到第8扣时达到256根,用手一拨犹如拂动的琴弦。

  

流失与创新
  

也恰恰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很多手工技艺在传承中会流失,也会有创新。
  

“霍师父,您从胡世年师父那里学到多少技术,王张龙又从您这儿学走多少?”山西晚报记者问,“您一定要如实客观地说说。”记者强调。
  

霍锁英收敛起笑容,王张龙不时给霍师父点上烟、倒上茶。“客观地说,我从胡师父那儿学到的手艺,大概60%吧,胡师父在人民大会堂做过,人家见得多,知道得多,有很多东西,我们是见都没见过。比如有一款白面油糕,炸出来上面跟戴了一顶帽子一样,油温不好掌握。像以前的油丝卷、开花馍,现在就很少见了,有些就被市场淘汰了。还有很多东西,就算是我们以前做过,长时间不做也就不熟悉了,有些面点工艺太复杂,不好学,很多老手艺就算是失传了吧。王张龙从我这儿学走的传统手艺,面食算是差不多都学走了吧,整体的话大概80%。像杂粮之类,我们以前都做过,他们这代就没有太多机会涉及这块。不过张龙会的很多东西,我是不会的,比如西点制作、面食表演这些,我就不会,这是实话。”


王张龙新开发出来的面食甩饼表演。


霍锁英学习面食技艺时还是国有公司的职工,王张龙及他的师兄弟们则完全是在市场化下进行的学习,两种不同体制状态下,学习到的内容是有差别的。王张龙从2006年进入山西会馆后,更多时间投入到了面食表演中,对面食技艺则吸纳和融入了新时代元素。
  

霍锁英师父的另外两位徒弟,冯强和李光明,对面食技艺传承则走了另外一条路径。“以前是师徒传承,现在是学校教育,过去师父传徒弟时是挑的,而且传授什么是师父说了算。”李光明和冯强现在是一所技工学校的老师,他们在给学生讲面食技艺,这种传授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很多东西都要看人用不用心,比如龙须面晃条这个过程,有人三两天就会了,有人两年还学不会。”霍锁英和冯强给山西晚报记者举了不少例子。“王张龙大概半个月左右就掌握了,不算慢的。”霍师父对王张龙当初学龙须面时的情况还有记忆。
  

王张龙的面食表演项目中,有一款是面气球吹制,这一项目他花了一年多才研制出来。“就是一个面里要添加东西的比例问题,这个配比不是秘密,很多人现在都知道。”冯强当即表示自己也知道,王张龙说,他的徒弟以及从事面食表演的同行也都知道。
  

“把配料都告诉别人,心里纠结过吗?”山西晚报记者问。
  

“最初是我们连锁店里表演,每表演一次会有200元的收入,为了增加收入,就把这个配方给了每个表演的人,后来慢慢地就流出去了。”王张龙依旧好脾气不紧不慢地说着这个事。
  

“那么有人能跟你一样,吹那么大吗?”王张龙的面气球最大能吹直径两米左右。
  

“还没有,这个也跟个人经验有关系吧,还有临场发挥等因素。我是那种到了大场合就会兴奋起来的人。”王张龙说。



王张龙先后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行了面艺表演

被誉为山西面食文化的宣传使者

他用白、黄、绿、黑、红五色面

分别拉出了关公扯面、长寿一根面

和龙须面三种形态

这是他面艺表演的又一次创新


好些老外因他的表演记住山西


2006年底,王张龙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面艺表演中,十多年时间里,独轮车刀削面、踩高跷刀削面、吹面气球等极具观赏价值的表演项目被开发出来。在走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进行了精彩展演,对山西面食文化做了大量推广宣传工作。

为了保持良好的体力与技巧,王张龙每天都要在独轮车上进行锻炼。  

王张龙给山西晚报记者粗略梳理了他面艺表演的一些重要场合:
  
2010年5月19日,上海世博会山西活动月开幕式表演;
  
2010年5月29日,随中国文化部远赴韩国首尔、济州岛参加中韩文化交流月活动;
  
2011年6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
  
2012年9月21日,远赴澳门在第三届餐饮博览会上用8斤面吹出直径为1.8米的面气球,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面气球吉尼斯纪录的保持者;
  
2012年9月25日,应台湾“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邀请赴台北给48家知名企业家讲授山西面食,并接受台湾“东森电视台”采访;
  
2012年6月8日,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展现山西面食风采;
  
2012年7月13日,赴上海参加了“全国餐饮商讨大会”进行面艺表演;
  
2012年12月25日代表山西赴武汉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活动;
  
2014年2月16日,赴新加坡参加山西省旅游促销推荐会,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进行面艺表演;
  
2014年5月,参加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中国·山西美食走进联合国”活动,并为潘基文秘书长做现场表演,为158个国家大使做了汇报演出;
  
2014年8月,赴香港和澳门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主题活动;
  
2015年,录制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美食节目;
  
2016年随省商务厅“山西品牌丝路行”赴韩国、澳大利亚、印度、非洲毛里求斯进行山西面食文化推广和宣传;
  
2017年,随省商务厅“山西品牌丝路行”在波兰、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进行山西面食推广表演;
  
同年11月,随中国文化部在台湾台北、高雄、台中等六个城市13所大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台湾高校行”系列活动;
  
2018年春节期间,首次将山西面食文化搬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2018首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
  
2019年2月25日,代表山西,在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会”上为100多个驻华国家的使节现场展示吉尼斯世界纪录1.8米面气球;
  
2019年4月20日,在太原广播电视台录制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城市宣传片,以山西五色面来表现二青会会徽;
  
2019年4月26日,录制中央电视台2019“五一心连心”大国工匠特别节目;
  
……
  
王张龙以面艺表演来传播山西面食文化的路还很长,他被誉为“山西面食文化的宣传使者”。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山西省劳模”称号。




顾客看他表演得提前三天预约
  

面食表演,尤其是踩着独轮车头顶刀削面表演,或者发展到踩着高跷、转着呼啦圈等带有杂技形式的表演,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现在酒店的面食表演太频繁了,一开始可不是这个样子。我刚开始到包间表演的时候,客人不认可,甚至还有人呵斥过‘滚出去’,还有人说,你这个表演光能看不能吃,我花100多块钱,还不如吃道菜,看你这个干吗?包间里没人接受,我就到大厅里演,那时候真的是特别用心地演。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上台以后这个时间就是属于我,要吸引客人的眼球,一定要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我这里才算成功。如果客人吃客人的,我演我的,那就不成功。”客人一开始不接受,到现在,老顾客们以能看到王张龙亲自表演为幸,请客时有王张龙表演才算有面子。要看他表演的顾客,得提前两三天打电话预定。
  

但直到今天也依然有人说,只能看不能吃,有啥意义,对这种表演性质并不接受。
  

美食有一个“色香味形”俱全的标准。人常说,美食不仅仅是让嘴吃的,首先是让眼睛吃的。山西的面食除了像观赏性的花馍能让视觉审美获得满足,绝大多数的品类,质朴得如同黄土地,滋养着万物,还十分不起眼。
  

面艺表演,让朴实无华的山西面有了吸睛效果,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展示,这大大地提高了山西面食文化的传播力。
  

面艺表演产生于面食制作过程
  

水有源,树有根。
  

如今这种花式面艺表演也是有源头可以追溯的,都与日常面食制作脱不了关系,它们是山西面食制作过程中细节的放大和艺术性的夸张。
  

霍锁英,王张龙的师父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经历的最早的面食表演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部门的涉外活动中才会进行展示,作为表演用的面粉等原材料都会根据实际需求,有计划地供应。胡世年,霍锁英的师父。这位曾经在民国时期太原市最有名的正太饭店工作过,霍师父说,那会儿表演的功能是为了吸引食客们多购买相关的面点。比如,表演拉龙须面,是为了让食客们多点几份一窝酥,因为制作一窝酥必须先拉好龙须面。
  

到王张龙做表演时,面食表演增加了杂技元素,几乎完全是为了表演而表演,面艺表演不仅仅是酒店经营门类中的一项内容,也成为山西面食文化推广、传播、交流中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为了在面食表演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王张龙开始学习毛笔字。

  

用山西拉面架起友谊桥梁
  

王张龙非常乐意以表演的方式,在国外或者是为外国友人表演后,让人们因此记住山西,了解世界面食在山西。在这一点上,他感触最深刻:“有次招待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时,我表演了咱山西的拉面,表演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用我们山西的拉面,架起我们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这个大使笑着说‘你应该做外交官’。当时大家都比较开心,还让这位大使上台跟我互动,最后他还专门加了我微信。这位大使是奥巴马当政时的外交官,后来他卸任后,写了本回忆录,说对山西印象最深的就是山西的面食。”
  

“还有一个外国友人就是马布里,马布里在山西汾酒男篮效力时,我也给他表演过,他也特别感兴趣。后来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谈及对山西文化的印象,他说,山西的面食让他印象最深。”
  

王张龙在多年对外交流中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些给他的感受是,“手工带给人的体验感,最能让人记忆犹新。有一次在纽约大学,有面艺表演和品尝环节,排队的老外挺多,好多人吃完一碗,还会到后面排队,就是反复排队吃。”
  

“当你看到有人反复排队来吃面的时候,心里是啥感觉?”山西晚报记者问。
  

“我对我们的文化感觉特别骄傲。”谈到这样的时刻,王张龙的心情是喜悦的。
  

面艺表演改变了他的人生和理想
  

王张龙从2000年开始跟着师父学习面案,2003年第一次在太原国际面食节上看到师父的表演,他深深地被震撼。2006年12月,进入山西会馆之后,他重点开始向面食表演方向发展,到如今成为山西面食对外宣传中的使者。他在面艺表演上,有很多前无古人的创新,比如面气球的发明。
  

当年仅仅是因为一块和好的拉面面团没有放到冰箱里,第二天面团冒出了一个小泡,王张龙就从这个冒泡的面团得到启发,逐渐研究出了可以吹出面气球的和面比例,让这一表演形式走遍各地,并广受人们欢迎和关注。
  

面艺表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王张龙也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以前来太原打工的理想就是吃饱饭,挣点钱回老家村里盖个房子,再买个摩托车。”王张龙憨实地笑笑,19年前的他绝对想不到今天的出息。面艺表演不仅让他成为老家汾西县的政协委员,还成就他成为山西省劳模,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纷至沓来。
  

“房子、摩托车都不是问题了,你觉得现在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山西晚报记者问。
  

王张龙说:“现在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如何更好地宣传山西面食文化,他还在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中。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王张龙积极参与到了宣传片的拍摄中。为配合推广宣传活动,他根据太原广播电视台的创意,研究出了用运城的小麦面、长治的玉米面、晋中的绿豆面、大同的苦荞面、忻州的高粱面,来对应白色、黄色、绿色、黑色和红色五种色彩,恰好和着二青会会徽的颜色。他用五色面分别拉出了关公扯面、长寿一根面和龙须面三种形态,用来展示山西的面食文化。
  

这是他在面艺表演上的又一次创新之举,在如何更好地推广宣传山西面食文化的路上,他在义不容辞,尽心尽力。




面食大师 面面俱到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至少有400多个品种的面食,而作为面食之乡,这400多个品种的面食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吃饱,其中包含更多的是无数的文化和传承。

在学艺的道路上,王张龙对徒弟严厉有加。


“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这是王张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制作面食,王张龙用心重复了21年。21年如一日,21年酸甜苦辣,21年潜心研究,21年传承创新……
  
21年,王张龙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原本深藏厨房的面食技艺带上舞台,带向全世界,并收获了无数的赞许。而这片土地,同样也回馈着这个勤奋的人。

王张龙教授徒弟关公扯面的细节,一定要用手心将面焐热。


2017年,王张龙收获了面食界的一项大奖——世界面食大会冠军!
  
2018年,王张龙获得了“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评为太原市首批“时代新人·晋阳工匠”。
  
2019年4月28日,王张龙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称号……

今年4月28日,王张龙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些奖项只是厚厚一摞证书中极少的一部分。如今,他还在冲刺的道路上,努力,继续努力着……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雅丽 李霈霈

图片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视频拍摄/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续光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闫婷

阅读39462
山西 面食 晚报 
举报0
关注山西晚报微信号:shanxiwanbao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山西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山西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山西晚报

微信号:shanxiwanbao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