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50年后重返“第二故乡” !45名老知青会址红楼忆往昔

作者:遵义晚报 来源:遵义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4-30



4月28日

遵义会议会址

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

——老知青

50年前

他们背起行囊

胸前戴着大红花

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并宣誓

时隔50年

曾经一起在遵义

下乡插队的45名上海知青

再次来到遵义会议会址

在红楼前一起回忆

属于他们的青春岁月








会址红楼前忆过往



  50年前的3月27日,蒋玉和作为领队,怀抱着毛主席像,带领100多名知青走进遵义会议会址。时隔50年,72岁的他又作为领队带着大家来到故地,一路参观下来,他感慨不已。

  “遵义会议会址变化很大,陈列馆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讲解的内容较过去更详细,让我们了解了更多遵义的历史。”老知青们说,当年,他们来到遵义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生产队甚至还派拖拉机帮他们搬行李,拉人回村。

  据回忆,50年前,他们在会址一起聆听了老红军和老师的讲解,这让他们更明白遵义会议的重要性。会后,知青们集中在红楼前,大家一起高举右拳,庄严宣誓:听党话,跟党走。50年后,45名知青也非常有默契地来到红楼前,按照当年宣誓的位置站好,举起右拳,重温誓词。

  随后,他们还走进红楼参观,一砖一瓦、一室一物都看得异常专注,并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整个参观过程所用时间,较其他游客要长得多。



他们见证了遵义的变迁



  提到当年落户的松坎九店公社,今年68岁的丁永康从上海回到遵义后感慨万千。“变化太大了。”丁永康说,他对桐梓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50年前这里破烂不堪,交通不便,而现在四通八达的交通铺设在县城各个角落,在农村甚至每家都是小高楼,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已不复存在。

  丁永康告诉记者,此次他到了松坎、九店、水沟坪等地一路回忆,一路寻找,还在九店找到了当年的村支书家。

  “当年的支书姓胡,他有两个女儿,有一个我还认作了干女儿。”丁永康说,从胡支书女儿口中他才知道,老支书已经去世,如今女儿也早已嫁做人妇,曾经的农村小女孩,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另一个在家养蜂,生活都过得很好。当天,在支书女儿的带领下,丁永康还到老支书的墓碑前上了一炷香。

  “回忆往事,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我很感恩当年在桐梓插队的经历,感谢村民对我们知青的照顾。”丁永康深情地说。



沧桑巨变情怀不变



  作为这次活动的领队,蒋玉和也回忆了往事。1969年3月26日抵达遵义后,他前往原遵义县南白区后坝公社会青山大队插队,一同前往的还有妹妹和邻居。2年后,他因表现突出被调到原遵义县商业局,之后又到泮水供销社、遵义市第二化工厂工作。1990年,他调入遵义市第三化工厂当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在生产期间发起了技术改造,钻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这些水被送到省里检测,结果显示为优质矿泉水,之后市场上就有了“苗岭”牌矿泉水。后来,因为母亲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他才回到了上海。

  蒋玉和说,昔日的知青们50年后再相聚,都已成为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但是当知青的这段经历却成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他们仍然用这种精神,鞭策、激励着后辈。




更多精彩新闻点这里



1、

2、

3、

4、

5、


实习生:黄楚繁丨审核:周钰姣丨签发:熊 俊

热线电话:19908522221





阅读39156
故乡 红楼 
举报0
关注遵义晚报微信号:zywb190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遵义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遵义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遵义晚报

微信号:zywb190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