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剧透《复联4》了就要挨打吗?

作者:Mtime时光网 来源:Mtime时光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5-02

剧透,可能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日前,一名香港男子看完《复仇者联盟4》后,在影院门口大声剧透关键信息,遭到路人殴打。


这是近来众多关于《复联4》剧透新闻中的一条,这条从侧面说明了,剧透《复联4》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严重到真的会被打。


香港男子因剧透《复联4》被打


可以说,没有一部电影像《复联4》这样,让剧透成为一个如此广泛的社会话题,而且是全球性的。剧透不仅仅作为一种行为,围绕它产生的“剧透文化”,也达到了巅峰。


而这一巅峰的背后,几个原因必不可少:漫威电影文化巨大的影响力、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电影营销和粉丝文化的互相利用。



由于近来“剧透”一词被运用地有点泛滥,在正文展开前需要限定一下它的涵义。“剧透”指的是故事关键部分的泄露,不是所有与作品内容有关的信息都叫剧透,否则影片预告片和剧情简介也不该存在了。


当然,对于什么是“关键部分”,不同的人看法存在差异,也因此惹起不少纷争。譬如,经常有导演不满预告片把关键场面剪进去,剧透了作品。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不做展开。


亲眼见证的仪式感


如果说十年前,有人要给你剧透《钢铁侠》,你肯定毫不在乎,甚至非常感兴趣:快给我讲讲钢铁侠是啥,他有啥能力,跟超人、蜘蛛侠比哪个更酷,我好决定要不要花钱去电影院看这片儿。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一个宏大“漫威电影宇宙”(MCU)已经构筑而起。这些年中,MCU扩张的同时,随之而生的影迷和漫威电影文化也迅速发展。譬如说,时光网就是传播漫威相关资讯、集合漫威粉丝的重要阵地。


时光网被一些网友吐槽为“漫威时光”,但谁叫漫威、超级英雄之类的资讯特别火呢。媒体平台和受众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平台报道的最多的一定是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


在这些年中,漫威成功让其旗下众多个性鲜明的超级英雄,与观众成为“好朋友”。



漫威进一步打破了超级英雄“系列电影”的规则,不仅英雄们会推出自己的独立电影,还会定时集结,以“复仇者联盟”形式出现;这些角色不仅会在多部电影中反复出现,而且电影的剧情、人物发展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不断推进。


到了《复仇者联盟4》,漫威提前“剧透”给大家,要做一个阶段性的告别了,一些你们的好朋友也要离开了——观众的好奇心和仪式感在此刻到达了顶峰


“防剧透”的意义已经不仅是怕破坏观影体验,它有了更深层的原因。就像,最好的朋友结婚的消息如果你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的,你会感到无比失落。同理,观众渴望让电影和超级英雄自己,来告诉观众,谁要离开、为何离开。


亲眼见证英雄的告别,一个漫威阶段的落幕,是无数粉丝的心愿,也是一种权利。


互联网孕育的剧透文化



《复仇者联盟4》上映后,不少人不看微博,关掉朋友圈,过上了远离互联网的原始人生活。网络,无疑是为剧透提供渠道的“幕后凶手”;而其实剧透文化本身,就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


在英文中,“剧透”用“Spoiler”一词表示。Spoil是损坏、破坏的意思;从词源上讲,Spoiler理解为有损害性的东西


Spoiler一词的出现是比较近代的事情。根据语言学家班·季默的研究,Spoiler一词的公开使用追溯到1971年,《国民讽刺》(National Lampoon)杂志的联合创始人道格·肯尼发表了一篇名为《Spoiler》的文章,文中他剧透了许多流行小说和电影的关键点,包括电影《大逃亡》《群鸟》《教父》《公民凯恩》《惊魂记》,以及许多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里的凶手。



这是一篇旨在幽默讽刺的文章,道格·肯尼在文中写道:“剧透!这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每部你可能去看的悬疑小说或电影的戏剧性结尾。节省时间和金钱!”


之后,Spoiler一词就成为与流行文化相伴的术语,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在科幻迷人群中尤其流行。譬如,那时候作家“蜘蛛”罗宾逊在杂志开辟科幻小说书评专栏,常常标注“Spoiler Alert”(剧透预警),用来提醒读者文章中会泄露关键剧情。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新闻群组(早期的论坛)的发展,Spoiler一词运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那时候,这个词主要用于提醒别人,是个功能性词汇。


新闻群组的用户在谈论《星际迷航》时标注了“剧透预警”


2000年后,美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让“剧透”的内涵大大拓展,围绕“剧透”有了多种多样的“玩法”。


2000年,真人秀节目《幸存者》首播。参赛者被派到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分组进行对抗,每一集都会有人被淘汰,最终胜出的一人会获得百万美元大奖。


光听描述,就知道这是一档充满着权谋、技巧、竞争的悬念重重的节目。这档节目迅速走红,收获大量粉丝。这些粉丝不满足于等待节目的播出,而是主动从参赛者采访、节目预告等材料中寻找线索,寻找“剧透”,以此为乐。



谁将成为第一季的最终获胜者,当时成为最大悬念。节目的制片人为了防剧透,故意在预告中加入假镜头——是的,在漫威之前,早有人这么干了——结果成功蒙过了粉丝雪亮的双眼,最终的胜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如今,只要在搜索引擎输入"Movie Spoilers""TV Spoilers"等关键词组合,排在前面的都是各种专业剧透网站,给你剧透最新、最火的电影和电视剧。


在美国,“剧透”源于纸媒,扩张于互联网时代。对于世界其他地方来说,“剧透”更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内地“剧透”一词的使用难找到准确源头,不过在维基百科《提议“扫兴警告”改称“剧透警告”》的讨论记录中,可以看到2007年不少网友仍不熟悉“剧透”一词,并对“剧透”的使用范围和方式提出疑惑。


专门的电影剧透网站


该网站奖励网友投稿剧透,被采纳的完整剧透文章,能获得10美元的亚马逊礼品券


专门的电视剧剧透网站


有网友表示“剧透”存在歧义——听着好像是“剧烈通透”,如“林志玲穿了一件纱衣,剧透!”


还有网友科普了“剧透”一词的产生——最早在BBS运用,后来逐渐推广至影视作品、游戏和小说。“我估计这应该是一个地区用词,而且很肯定这是个网络词汇。”这位网友补充道。



2008年初,时光网新闻中首次用到了“剧透”一词。因此可以推断,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剧透”一词开始普及开来,走向大众。



日语中剧透被称作“ネタバレ”,根据发音就是“捏他八雷”。“捏他”是日语“种子”发音的倒桩,衍生出故事“核心内容”的涵义;“八雷”是日语“泄露”的词干。复合起来,也就是“核心泄露”的意思。


“捏他八雷”这一造词也是来源于网络,最早出现在BBS、博客、SNS等地方,后来使用愈加广泛,与中文“剧透”一词的诞生和发展有相似之处。


好玩的是,在对岸的台湾影迷圈里,剧透被称之为“爆雷”,看来和日语读音是有一定关联的。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全世界的剧透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大爆发。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每个人又可以轻易地接收到别人的信息。这在以前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越想得到


“剧透”这个词儿出现较晚,但导演为了留住影片悬念而留住秘密的意识很早就有了。较为典型的,就是希区柯克在其作品《惊魂记》(1960)上映期间的做法。



下面就要来给你剧透《惊魂记》了——这个电影有两个主要的出人意料的地方,第一,被当做影片“女主角”来宣传的大明星珍妮特·利,开场半小时就死掉了;第二,就是最后精神病患者身份的揭晓。


为了“防剧透”,让观众在观影中体会到意外感,希区柯克买光了罗伯特·布洛克的原著小说,还要求影院做出了严格规定,一旦影片开映,观众不得进场——因为希区柯克不想让错过影片前面部分的观众一直困惑,珍妮特到底去哪儿了。


《惊魂记》的宣传海报上,印着这样的字,“如果你不能保守秘密,请你看完后远离人群”,“不要透露结尾。这是我们仅有的东西”。这和如今《复联4》导演发表公开信、制作“不剧透”主题海报,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而且和《复联4》一样,希区柯克防剧透也防到了自家人头上,他拒绝把剧本给派拉蒙的执行制片人看。为了让派拉蒙让步,他自降片酬,改为后期的票房分成。


最终《惊魂记》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据《综艺》估算,希区柯克本人凭此挣到6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5千万美元。


那时候,“防剧透”就显示出来它在电影营销中的重要作用。它鼓励观众走进影院,亲自体验、探索故事的转折;它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讯号——故事包含了会让你大吃一惊的发展。



如今的漫威,将“防剧透”当做一项重要的原则,从影片制作开始认真贯彻;同时,也配合粉丝的剧透文化,成功让“剧透”成为漫威的一个梗,吸引不少眼球。


比如,MCU有两大著名的大嘴巴——绿巨人和小蜘蛛。至于他们为什么会被贴上“剧透王”的标签、他们当初泄露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了解的人恐怕不多,也不重要了。总之,经过媒体的不断渲染,他们二人是漫威的“剧透王”人设。



这两位“剧透王”着实也接下了不少漫威的宣传任务、承包了不少笑点看点。一次,小蜘蛛在Ins直播中收到绿巨人寄来的礼物,里面有最新海报和一封信,然后他完全没有注意到信背面“绝密”的字样,《复联3》的海报就这样“泄露”在观众面前。


在《复联4》首支预告和片名曝光的一个月前,“绿巨人”马克·鲁法洛参加《吉米今夜秀》节目疯狂“剧透”《复仇者联盟4》,事后追悔莫及,在推特上央求节目组剪掉他的话,更遭导演罗素兄弟单方面开除。



事后流出来的视频他的话全部经过消音处理,只剩下夸张的动作和主持人难以置信的表情。从事后网上的反响来看,这应该只是一次以剧透为梗的表演,但成功拉高了人们对《复联4》的期待。


心理学有一个“禁果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想得到手。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是人类的天性,在这两种心理的作用下,越是被保护隐藏的东西,越能勾起好奇心和占有欲。



《复联4》上映前,不断的反剧透宣传,尤其是导演亲自书写的公开信,将“禁果效应”推向了顶峰。电影中逆转失败的方式、几个重要人物的告别,资深粉丝基本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越是容易被猜到,越是要“防剧透”,留住大家的好奇心。





讨论了这么久“剧透文化”,最后回到“剧透”本身,它真的是讨人厌的东西吗?


一项心理学研究调查表明,剧透非但不会减少“阅读”的乐趣,反而能让人更为愉悦地在真正的阅读过程中去洞悉作家的文笔、思考故事的结构、甚至去追问一些更为深刻的人性、美学问题。


总之一句话,剧透并不能减少乐趣,反而可以增加愉悦性。



往期精选回顾

阅读39327
举报0
关注Mtime时光网微信号:V_Mti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Mtime时光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Mtime时光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Mtime时光网

微信号:V_Mtim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