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环保监控数据造假,关键在监管要真 | 光明网评论员

作者:光明网 来源:光明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5-06


光明网评论员:环保监控数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事关环境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一些企业不想方设法科学治污,却挖空心思在监控数据上做手脚,且造假手法花样翻新,误导环境治理决策。《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全国多地严厉打击环保监控数据造假的同时,一些企业仍不收手,作案手法更加隐秘,技术含量更高。个别监测设备提供商本应是环保监测的“守门人”,却为环保监控数据造假留下“暗门”。环保人士建议,打假手段需多措并举,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监控数据安全可靠。

  

随着环保监管趋严,一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在环保监控数据上“动手脚”,就动机而言,是很容易理解的。对此,监管层面,不应该低估企业在数据造假上的可能性。像在2017年的一季度,环境保护部对部分省市的空气质量专项督查就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达3119家,其中就有不少企业的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

  

事实上,有关环保监控数据造假的“障眼法”,此前早就有媒体总结。像偷梁换柱,篡改伪造监控数据;“阴阳台账”避监管,两本数据哄骗人;暗度陈仓,断污水注清水蒙混过关;为获好数据,给监测探头“戴口罩”的等等,尽管方式有别,但大致不外乎那几个环节,并不算多神秘。这次媒体报道披露一些企业除了修改设备参数、干扰设备正常工作外,还给监测数据设定上限,使监测数据“永远”处在达标范围之内,这种方式虽然说技术含量提升了,但内在逻辑并不难理解。所以,在认知层面,只要监管方面从常识出发,对于可能造假的环节有足够的重视,就并不难发现猫腻。

  

谈及企业数据造假的泛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造假的违法成本远远低于企业的获利空间。的确,环保数据是环境监管的基础性信息,对于造假主体就应该依法罚到其肉痛。但是,相较于罚款的严厉, 违规查处的高风险及明确的连带责任,对于企业而言才更具威慑力。所以,面对企业数据造假的花样不断翻新,环保监管队伍也应与时俱进变得更专业,练就识别造假的“火眼金睛”。

  

不过,“术”的层面之外,要让企业造假无处遁形,更重要的还是要彻底压缩监管“走过场”和造假的空间,让监管真正真起来。现实中,监控数据造假的主体不只有企业,像地方环保部门对监控数据造假的事件近些年就已曝光多起,典型如陕西西安环保局曾用棉纱堵塞国控监测站点的空气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偏低。身为监管部门却带头弄虚作假,其后果不只是造成某个站点的数据异常,也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国控监测站点的数据一旦被“污染”,也就让企业数据失去了参照对象,对造假的查处难度也就更大。因此,严治企业数据造假,更不应忽视监管力量内部的“自黑”。

  

部分企业变着花样对监控数据造假,一方面说明当前环保监管的确让企业感受到了压力,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造假的常见,也意味着监管上的“猫鼠游戏”还依然客观存在,企业的侥幸心理不低。要破解这一症结,还是要让环保监管的“最严尺度”变得稳定化、常态化,令企业对监管尺度有正常预期,以自觉将环保设备的投入纳入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去,而不是盼着监管放松。当然,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之外,监管部门也应做好相应的服务,像报道中所提到的,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治污难题,指导企业通过科学治污降低环保成本,这也是弱化企业造假动机的重要一环。




文章来源:光明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时请注明微信投稿or合作)


阅读40062
监控 光明 评论员 
举报0
关注光明网微信号:gmw_00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光明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光明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光明网

微信号:gmw_00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