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披着真爱皮囊的婚外情,永远人人喊打

作者:腾讯娱乐 来源:腾讯娱乐 公众号
分享到:

05-08

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来源新周刊(new-weekly

作者:尧葭


▲《花样年华》里的周慕云和苏丽珍。


艺术作品里那些美翻了的越界和出轨,只是创作者们应剧情需要的小把戏和追求艺术效果的结果,它们看着美丽,却模糊了应有的真相。



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真实生活里的脱轨和失控的爱情,比你想象中要多得多。


《事实说》曾做过一个《中国人出轨态度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64%的女性,83%的男性曾有过出轨想法,而60%的男性、38%的女性把这种想法直接变成了现实。


而在情感类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婚外情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有意思的是,在不少艺术创作里,外遇是一场风花雪月的美,出轨是“可一不可再”的良缘。但这要是放在现实中,很可能早被骂个狗血淋头了。


▲琼瑶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小三”的角色,经典的有《一帘幽梦》中,妹妹爱上了自己的“姐夫”。


作为读者和观众的我们,常常被那些不符合“道德”的爱情感动,也会随着主人公不被祝福的感情哭得稀里哗啦,有时甚至不自觉站在出轨的一方,觉得被出轨的那个才是第三者。


三观不正的人,到底是作者、编剧还是观众?很多描绘出轨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叫小三看了沉默,正房看了流泪。出轨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各种狗血的收割机,而“狡猾”的创作者们,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对多角关系和出轨故事进行重塑和加工,抹去苟且,只剩诗和远方。


▲没有家庭的琐碎,只有感情中纯粹的浪漫,再不可原谅的关系,都会变得很美。

主角光环大于一切


一场出轨,想要观众心甘情愿为之买单,必须要有合乎情理的逻辑和理由。


最常见的手法,是为这个故事配上真善美的偷情者,和假恶丑的原配,为出轨的爱情狂刷同情分。


琼瑶的《浪花》,是这样描述原配夫人婉琳的:


“眼睛不再黑亮,总有股懒洋洋的味儿,眼皮浮肿,下巴松弛”;同时,她愚昧、无礼、没有独立思想、也无法与丈夫和孩子沟通。而第三者秦雨秋,有“最年轻的外表”,“她有好几个口袋,一个装着了解,一个装着热情,一个装着思想,一个装着她的诗情画意”。


且不说这样极度丑化原配、抬高小三是否合理,就算真存在这样差异悬殊的两方,男主就可以蔑视辱骂“捣乱”的原配,名正言顺的出轨,对着小三恳请她 “自私一点”了吗?


▲初次见面,画家“秦雨秋”就告诉贺俊之,自己不是一个好太太,因为太沉迷于梦想。


有《浪花》这种把出轨闹得天翻地覆的原配,也有冷静到极致的另一种原配,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前夫卡列宁。原著把女主安娜出轨的故事升华为安娜与陈腐的社会观念斗争的故事,她前卫而美丽,“要生活,也要爱情”。


而她的原配丈夫卡列宁因为冷淡地对待妻子的偷情甚至默许出轨,只是为了仕途,要留全颜面不愿离婚,就被扣上了冷血麻木,只关心名利的腐朽封建卫道士的帽子。


两个形象一捧一杀,强烈对立,都在“提醒”读者,主人公的出轨“合情合理”,只是时间问题。嗯,乍看之下没有问题,但是细读之后让人左右心房都堵得慌。


▲1997版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由苏菲·玛索饰演年轻美丽的已婚女主安娜。


艺术的创作者们和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犹如皇帝和后宫妃子的关系,皇帝可以选择对谁更加偏爱,而不必雨露均沾。


带有主观色彩的艺术表达,也创造了高下的反差,而我们怀着向善心态和同情心理,在不知不觉中站在了被创作者眷顾的那一方,早就忘了其中的是是非非。


也就是说,作品的第一人称,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观众的情绪。


绿别人有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刺激和恶趣味,而被绿的可怜虫却要受到背叛、欺骗、抛弃的暴击。那些美翻了的出轨故事,如果从被绿那一方的角度再演一遍,就是另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版本。


电影《英国病人》从第三者艾马殊的角度,讲述了艾马殊爱上朋友的妻子嘉芙琳,两人相爱相知却不能相守到老的凄美故事——关键词“爱”。


▲有了代入,艾马和嘉芙琳的感情在观众看来,就是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而假如站在原配杰佛的角度,这就是一个青梅竹马的妻子给老公戴绿帽,最后老公为了报复偷情男女而设计与他们同归于尽的故事——关键词“偷情”。


立场不同,解读截然相反。换个角度,就会发现许多作品美虽美,但简直是强盗逻辑。估计每个原配都要在心中来一万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英国病人》中,艾马殊把嘉芙琳锁骨中间的位置命名为艾马殊海峡。


读者和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很容易把自己代入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我”,然后跟随着“我”的视角来看待事件的经过,为“我”的行为开脱。  


《挪威的森林》的第一人称是男主人公渡边,他反复周旋于直子和绿子两个女孩,向玲子坦诚他“爱过直子,如今仍同样爱她”但是同绿子之间“存在某种决定性”、“感到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


简而言之,两个都爱过,两个都睡过,还隔三差五跟着朋友去找陌生的姑娘释放生理欲望,就算这样,读者也不忍骂渡边是个渣男。


为啥?因为在阅读时自己站在渡边视角,早把自己当做渡边,这个时候怎么好自打嘴巴呢?赶紧找个台阶下:他徘徊在两个女孩之间,是因为……是因为他善良真挚、情深义重、他救赎别人也救赎了自己啊。(长舒一口气)


▲《挪威的森林》同名电影中的渡边和直子。


大部分人喜欢“圆满”的大结局,不过所谓的happy ending只是主人公视角的“圆满”。事实上,也并不存在一个对于所有人都圆满的结局,再完美的关系,都需要有人妥协退让来成全这份圆满。

“绝对真爱”只存于在故事里


经济学家薛兆丰曾经说过:把全世界70亿人口比作绿豆,其中有两颗红豆是对方的唯一,他们遇见对方的几率往往很低。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选择的,不过是觉得时间到了,差不多的伴侣而已。


绝对唯一、命中真爱,在现实中可遇不可求,而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那个人群中的亿万分之一,总是顶着天选之光神奇出现。就算那个人是第三者,出现的时间比人家正室晚了些,但是真爱多难得啊,其他的感情通通可以委曲求全,为真爱让步。


▲“真爱”这个词,在影视作品中,常常是高于一切的存在。图/《爱在黄昏日落时》剧照


偶像剧《王子变青蛙》里有一个情节,男主人公单均昊在向女友求婚时,意外遗失了名为“真爱”的钻戒,不出所料,这枚钻戒与男主的女友并不契合,却命中注定般牢牢套住了女主叶天瑜的手。


后来的剧情独辟蹊径,男主甚至为了女主,在婚礼上公然悔婚,导致准新娘受到刺激,精神失常。


在编剧高强度的“真爱”滤镜下,当时的我们只关心男女主人公最后有没有在一起,而无人心疼那个一心一意要嫁人还被逼疯的原配女友。



真爱这件事,没有先来后到,感情也难以用等价付出与否来衡量公平。为了衬托出轨感情的真挚可贵,原配感情要么是兄妹之爱,父母之命,或者是责任婚姻,合作联姻,如此一来,出轨的爱情便占领高地,默默封住了我们道德批判的嘴。


除了真爱滤镜,美化出轨还有另外一个大杀器,就是纯爱滤镜。


为什么艺术作品中出轨的爱看起来这么纯粹?因为它刨去了责任和义务,不关于柴米油盐,只关于爱,男女主人公没有生活琐事和纷争,只需要谈情说爱,能不纯吗?


出轨的人通常面临两难选择,一边是自由和希望,一边是鸡毛蒜皮和责任。


《廊桥遗梦》中的女主弗朗西斯卡,在没有激情的主妇日常和云游四方的浪漫梦想中,选择了为家庭留下,但偷情的4天成为她未来几十年心中永恒的白月光。而她被绿的丈夫,还要在去世前为没有让妻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感到抱歉。


▲在《廊桥遗梦》中,女主弗朗西斯卡与男主罗伯特愉快地共度了4天。


《两小无猜》的男主朱利安,放弃了家庭义务、老婆孩子和无趣的工作,选择了每天只与他追逐打闹兼心灵交往的青梅竹马,并且用最浪漫的方式凝固了两人的爱情。我们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他们的爱多么纯粹啊。


试想一下,当这些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真的冲破禁忌在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历人情世故的纷扰,经历生活的一地鸡毛,被工作、孩子、家族、矛盾各种琐事缠绕,他们的爱情是否依旧像刚刚开始那般纯粹无暇?


再说了,感情够纯,够真,就能堂堂正正地出轨,就应该被肯定和支持,出轨不成功还要收割一大票惋惜和眼泪?又有谁有权利为爱分个高低?


▲《两小无猜》中浪漫的雨中镜头,如果考虑到被男主抛弃的家庭责任,这个场景还会这般美吗?

艺术特质与艺术冲击


有人说,真实生活不如电影那般美好,是因为生活没有BGM。


的确, BGM、滤镜、剪辑的功效就像化妆,能把平平无奇的故事包装成古天乐PLUS版本。一个出轨的故事,经由美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场景切换的巧妙结合后,观众的情感随主人公的情绪一并升华,让这个故事 “看上去很美”。


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取景乌镇,古朴幽静的水乡画面,氤氲的水汽营造梦境的场景,搭配纯净空灵的配乐,掩盖了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全程尬聊的事实,这个精神出轨的故事在播出当年即成为无数文艺青年心中的经典。


▲场景的选择也是美化人物关系的关键要素。


电影《曾经》里,音乐几乎伴随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知又分别的全过程,即使情节朴素到近无雕琢,但代表不同情绪的几首歌浑然天成地揉进不同章节,有的画面直接以歌叙事,让这场意外的浪漫邂逅刻骨铭心。


▲电影《曾经》剧照。


如果说音乐、滤镜、剪辑等手段为艺术作品做加法,那么有意识地筛选情节,就是在为故事做减法。


为了保留出轨故事的整体美感,编剧和作家们只会选择性地展示有利于推动感情升华的故事情节,渲染真爱的部分,而隐去了故事另一面不和谐的真相。


比如,在电影《爱在黄昏日落时》的结尾,已另有妻室的男主执意留在女主家中做客,而它的下一部《爱在午夜降临前》的开头,男女主人公已经在一起生活并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这中间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导演才不会告诉我们。


因为我们只需要知道“应该知道”的就够了,其他的无关因素大可省去,美其名曰“想象的空间”。嗯,空间确实很大。


▲《爱在黄昏日落时》的结尾。


艺术作品里那些美翻了的越界和出轨,只是创作者们应剧情需要的小把戏和追求艺术效果的结果,它们看着美丽,却模糊了生活的真相。


不能否认,当中很多作品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我们在看到那些“不同寻常”的追爱历程是如何热烈和英勇时,也要预见到它们背后潜藏着无法被满足的欲望和伤害。


哭过,感动过之后,还得记着把空气里飘着的幻想拽回来。要知道,生活中,出轨没有BGM也没有滤镜,浪漫都有代价,真实都是狗血。


感情的世界,三个人太挤,就算遇见了此生挚爱,能不能先与原配好聚好散,再来谈爱和自由?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阅读38657
婚外情 
举报0
关注腾讯娱乐微信号:txent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娱乐”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娱乐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娱乐

微信号:txent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