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马云专程登门,就为说声“生日快乐”:我要为浙报写稿赚稿费(附讲话全文)

作者:钱江晚报 来源:钱江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5-10

“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一直看浙报系列的报纸,特别是钱江晚报。”昨天下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穿着一件白衬衫,大步流星出现在浙江日报采编大楼。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姚颖康 摄


此时的马云,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读者代表。他要在浙江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100年浙报报庆我还来祝贺。”马云说,阿里巴巴要活102年,如今还要走82年,而浙江日报已走过70年,70年来传递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都值得被好好学习。


在他看来,浙报系的记者编辑是一群有理想有情怀的人,阿里也是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所以,阿里人和浙报人是“同一类人”。


登门庆生

马云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有人说:“马云经常来浙江日报吗?怎么熟门熟路的样子。”


还有人问,为什么马云要专程登门为浙江日报庆生?这其中,藏有一段26年的深厚情缘。


时间追溯到1993年。当年,马云的名字第一次上了浙江日报,这也是第一份刊登马云新闻的报纸;


《相聚在英语俱乐部》作者 婕妤,1993年,马云的名字第一次上了浙江日报


1994年,浙江日报以《字母连接的桥梁》为题,报道了由马云创办的杭州海博翻译社;


翻译社的朋友们 郑承锋 摄


1999年,也就是阿里巴巴创立的第一年,马云在钱江晚报登出了第一条广告,还是一条夹着英文的广告……


马云在钱江晚报登出了第一条广告


时光流转,阿里巴巴成长为庞大的经济体,浙江日报也在不断革新中,走过了70年整。


当昨天下午3时许,马云驱车在浙报大院下车时,我们的记者围上去,问马云:“想对浙江日报说点什么?”


他笑得很开心:“祝浙报70周年生日快乐!”


作为读者代表,马云在浙江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进行了发言,座谈会结束后,又受邀参观了浙江日报报史馆。


有意思的是,马云在浙报报史馆,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会儿清瘦。”他笑着说。



来源:浙视频


回首往事

他是记者笔下的疯狂少年


“挑灯看剑回望人海起落,扬帆与岁月放歌。”这是马云喜欢的一句歌词,这样的风骨,与浙江日报契合。


“我们都相信使命、愿景、情怀,我们都讲原则。”马云回忆,自己与浙江日报的情缘,从1993年结下,在1999年开花。


“if not now,when?if not me,who?(此时此刻,非我莫属)”1999年9月,马云拿着一条英文,找到浙江日报旗下钱江晚报,说要为刚刚成立的阿里巴巴投广告。大家眼前的这个青年,精瘦,却很机灵,对自己公司的未来侃侃而谈,而在此之前,他已四处碰壁——没有媒体愿意刊登这则广告。“钱江晚报登了,给了我们巨大的信任和创新,那时候也没有人听过阿里巴巴,是浙报集团的钱江晚报给了我们第一次亮相的机会。”对此,马云记忆深刻。


2000年,浙报第一次提出“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彼时的阿里巴巴,在记者笔下显得丰满。


同年9月10日,马云36岁本命年生日。他和丁磊等人召开了首届西湖论剑,主题是:“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此时,正是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破灭时,阿里巴巴跟随大流步入寒冬。


但马云不怕碾压。当时采访马云的钱江晚报记者徐澜回忆:“他一口杭普话,声调不高,但流畅激昂,举例信手拈来,听起来愉悦。”


这个在常人眼里有点狂妄的年轻人,彼时还给记者们提供了不少获得好稿的机会,因为,这大概是最能说的采访对象了。


心存敬畏

他看好新闻媒体的未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阿里巴巴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公司,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们是跟着浙江日报一起成长起来的。感谢浙报集团对浙江,对每个人,尤其是我自己,带来的很多的感动、思考和成长,所以除了祝贺外,我还要感谢。”


26年,一个人可以换多少朋友?可马云还记得浙报的熟人们,“我有很多朋友,是浙报系的记者,看到大家在这里,也特别亲切。”


在他看来,人是报社最大的财富,而阿里人和浙报人是“同一类人”。


马云表示,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媒体越来越重要,社会给予的希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在2017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就曾表示,对新闻媒体心存敬畏。


“只追求流量的媒体是不会有未来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会很快。媒体要讲真话。”


谈到媒体的未来,马云表示看好。尽管这是一个秒变的时代,没弄懂PC,移动互联网来了;没明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来了。但是,机器真的会代替人吗?在马云看来,机器代替不了记者。


我本人,也争取从现在开始,给浙报写写稿子,赚点稿费。我们小时候看的很多文章,带给我们感动和思考,现在该给我们的下一代带去感动和思考了,浙报系无疑是最好的媒介。”


附:马云在浙报70周年社庆上的讲话全文


来源:浙视频


首先要衷心祝贺浙报成立七十周年,也特别荣幸能够作为读者代表来发言。


我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阿里巴巴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的公司,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们跟着浙报一起成长起来。我自己最喜欢看的报纸,所有浙报系列的特别是钱江晚报,出差路上我都是让他们给我寄过来的。感谢浙报集团对浙江的成长,对每个人、尤其是我自己带来的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思考、很多的成长,所以在这里我今天来呢,除了祝贺以外,我有很多朋友是浙报系的记者,看到大家在这儿也特别地亲切。


这么多年来,这些朋友的信任和支持,才会有我的今天,有公司的今天。阿里巴巴希望能够活102年,我们今年也是二十周年,还有八十二年要走。浙报已经走过了七十年,这七十年是非常之艰难的,我们现在几乎是每日“度日如年”,所以我们要向浙报好好学习怎么能够把一个组织建得那么好。


在公司内部我们一直在讲,什么样的组织可以传承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那一定需要有使命、有愿景、有价值观,我们认为浙报就是这样的组织,它有愿景、有使命、有自己做事情的准则,我自己也特别希望能够有机会,将来能够参加浙报的百岁生日。


其实,报社跟互联网一样,我们其实啥也没有,就有两样东西:人和电脑。人是报社最大的财富。我接触了很多浙报、钱报的记者、编辑,包括很多总编我们都非常地熟悉,我感觉最深的是,我们浙报系的记者、编辑都是一批非常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们一直在探讨很多理想的东西、情怀的东西、原则性的东西,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本人跟这些朋友、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相处得很好,因为阿里巴巴也是一家讲究理想、讲究情怀、讲究担当(的企业),我们最近花时间最多的就在讨论未来二十年阿里巴巴依然要坚持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我想正因为我们是共同的一批人,所以我们能够走得那么近。


我自己深受浙报的帮助、支持和信任。1993年,我那时候还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文的,浙报报道了我参与的杭州的第一个英语角,浙报的专门的报道, 这也是我第一次上浙江的报纸;1999年我创办阿里巴巴,我们的第一个广告是1999年年底在钱江晚报登的,我们那时候还是有个争论因为那时候有个英文叫“if not now,when;if not me,who”,就是“此时此刻,非我莫属”,中国几乎所有的报纸不愿意用英文登广告,我们登了,钱报给了我们巨大的信任和创新,那时候也没有人听过阿里巴巴,是浙报集团的钱江晚报给了我们第一次亮相的机会;2000年,浙报第一次提出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这是2000年。


所以我今天来不是要感谢浙报给我们的这些报道,而是来感谢在阿里巴巴也好、在我们浙江的很多关键时刻,总会有浙报的记者、编辑和我们在一起,关注我们、与我们交流、碰撞,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提醒,甚至浙报给了我们很多监督,这些我们都感谢于心。


我觉得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有使命,媒体担当着巨大的使命,不仅仅是能量,往往我认为能量有多大,使命、责任就有多大,社会的期待也会很大。


人类有两种食品,一种是吃进去,一种是眼睛“看进去”、耳朵“听进去”的,所以新闻就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每天都要“吃进去”的东西。我们说吃的东西不好,肠胃容易出问题,但是看的东西如果不对、听见的东西不对,脑子就会不好,就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浙报其实担当起了巨大的责任,对我们浙江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完善,我们每个孩子、年轻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所以只追求流量的媒体是不可能有未来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会很快,媒体要讲真话。


我自己觉得我是不怕说真话,也不怕被人骂,也不怕被批评。我不怕接受媒体的采访,我更不担心被浙报系的进行采访,我自己觉得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有的时候被批评的很多,其实让自己反思的也很多,我觉得批评其实也挺好的。


另外一个是技术革命。我经常说我爷爷这一辈是看报纸的,我父亲呢是听广播的,我这一代是看电视机的,但是我们的下一代是用互联网的。媒体的发展永远是技术引领,从造纸术也好、印刷术开始,到后来的电报,媒体永远是技术最灵敏、反应最快的前沿。所以工业时代的传统媒体我认为一定会改变,因为工业时代把人变成了机器,但是数据时代我们都力争在把机器变成人。


其实大家都很担心机器会取代很多工作,但我相信今天记者能做的很多事情机器并不能做。机器没法替代好的编辑、好的记者,机器尽管记忆快、算得快、记得牢,但机器不可能有智慧,不会有关爱,不会有理想,不会有情怀,所以记者、编辑可以做更多有情怀、有创意、有创造力的东西。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没有一个行业是不困难的,但是正是越困难的时候,中国越有可能诞生我们自己的《华尔街日报》、自己的彭博,在世界上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前一段时间跟欧美的一些报纸大家也在讨论报纸是否会消失,我个人认为我说newspaper会消失,但是paper news不会被消失。阿里一定,包括我本人一定会全力地,跟浙江各界人士一起,继续积极支持浙报未来的发展,并且积极地投入、参与浙报的未来的发展,我本人也会努力地,从现在开始争取给浙报写写稿子、赚点稿费。


我觉得我们小时候看得很多在钱江晚报也好、浙报也好所有系列里面的文章,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思考。今天也到了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给未来的年轻人带一些我们自己的思考和价值的思考,浙报系无疑是我们很好的一个场地。


最后,再次祝福浙江日报,感谢浙江日报,希望浙报会办得越来越好。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朱银玲

值班编辑:张琴



猜你喜欢


3.身高1米4,胸部微隆起,杭州7岁女孩性早熟!医生怀疑太爱吃这东西

新闻好看就点这里


阅读39600
生日 
举报0
关注钱江晚报微信号:qianjiangwanbao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钱江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钱江晚报

微信号:qianjiangwanbao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