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切尔诺贝利》:面对灾难,请保持冷静

作者: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5-18

阿树树


美剧《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才播出两集,就基本预定了年度最佳迷你剧集的位置。一贯以黄暴出名的HBO这次没有限制级镜头,本剧却仍然让人震惊,在豆瓣和IMDB都获得了排名前列的年度高分。


这是一部值得抽一个周末,细细品味的好剧。特别是剧情内容离现实还很近,能引发我们对生存环境的深思。本剧共5集,3周后就会完结。


《切尔诺贝利》海报


发生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事故,每个人多少都听说过。一般而言展现这种群体灾难事件,影视剧总是会塑造多条线索和人物,从不同视角反映事件全貌。除了事件的受害者,也会有更多自救成功或积极对他人施以援手的主人公,借以从悲剧性的命题中提炼出积极价值——这是所有灾难片的基本格局。如果仅仅是表现无可挽回的灾难后果,所有人物只能逆来顺受,主题上未免太过反人类,形同于往幸存者的伤口再撒一把盐。所以哪怕美国人创作再自由自主,也至今没有拍一部专门讲述“911”事件的剧集。


然而涉及到他国的悲痛历史,特别还有冷战格局的政治批判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没什么忌惮的主题,美国创作者显然可以更为肆意。


即使影片中所有苏联人都操着一口英语,美术造型和年代感让乌克兰观众来看也肯定漏洞百出,但大部分全球观众不会在意那么多。大家基本都只会被本片强烈的批判视角所影响——从第一场工程师自杀前的独白开始,就确定了整体基调,将核事故的矛头直指官僚机构和掌权者的无能腐朽。


《切尔诺贝利》截屏图


这种创作视角的大胆,又是以一种极为冷静的影像风格,慢慢从剧集中释放出来的。绝望、悲情、讽刺、批判——这些因素都混合在剧情中,任观众自行理解。即使我们都知道了这场灾难的终点,头两集中的角色却大部分还处在懵懂之中,完全无从得知事态的严重性——下层官僚隐瞒实情,等待着上级领导的行政指令,一心只想着保住乌纱帽;普通民众欣赏火光冲天的奇景,不知暴露在辐射尘中的危险,只能根据政府的转移命令集体撤离;而代表政府的高层领导却连真实情况都无法掌握,完全沉醉于“事态已被控制”的日常报告,面对这种新型灾害缺乏有效措施。


只有标识时间流动的白字在剧情中缓慢变化。所有人在其中都是无力的受害者,无知地继续暴露在核辐射中,承受着缩短寿命的巨大伤害。


辐射尘中的民众,像在初雪中一样欢乐起舞,让人毛骨悚然。


客观来说,把切尔诺贝利事件单纯归罪在某几个失职官僚身上,显然是过于单纯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大型核事故,就像剧中人所言,是前所未有的。就像所有著名的环境公害一样,无论是19世纪伦敦烟尘雾污染,或是20世纪DDT和氟利昂的使用,造成的危害都要在数年后才慢慢被人理解。这些环境灾害一方面暴露出人类集体的短视与认知落后,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新型科技饮鸩止渴的依赖。全球各国几乎都无法避免,即使如本片的拷问者美国也发生过数起光化学尘雾事件,或是原油的大规模泄露事件。


如果刨去行政体系的滞后与缺乏效率,忘掉部分官员的冷漠和熟视无睹,剧集真正的骇人之处,是将面对灾害的无力感和脆弱感展现了出来,引发出每个观众心底真正的恐慌。我们不得不被迫思考,看似每日能维护正常事务的政府和公共安全机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民众应对突发事件——或是在真正的灾难面前,我们只能束手无策,只能成为受害者。


《切尔诺贝利》剧照


在现实中,我们早已习惯从各类新闻宣传和商业影片中寻找积极因素,在呼吁真相的同时,提炼出各类正向价值,安抚我们的脆弱内心,避免无端恐慌,相信面对所有可怕的灾难和未来,我们终有解决的办法——简单到类似《流浪地球》那样“牺牲一人就能救下全人类”。然而在《切尔诺贝利》中,我们看到是所有普通民众,即使都隐隐觉察到不安,可所有人却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中,等待政府的号令;而官员们更是根深蒂固地相信“我们国家绝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除了少数真正敢于面对事实,预报悲剧的科学家,谁又能说自己是真正清醒的呢?在第二集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典型的工程师形象:一个更为积极地行动,不惜深入灾难中心寻找抗灾办法,提醒普通人庇护和远离灾难;而另一个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民众对事态的询问,却只能表示“一切正常”。也许是来自上级的不同压力,也许是他们的身份职位和性格差异,造成了选择的不同。然而我们却很难简单指责或评判,谁做得更为正确。即使他们明白了,他们也不是自由的。


当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社会中,没有一个角色能在剧中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相比简单批评几个官僚的操作失误和欺上瞒下,这更让人难以释怀。


《切尔诺贝利》剧照


未来的剧情走向,根据历史实际,我们会看到苏联开始调动更多的“清理者”投入这场和核泄漏的战争中,并最终控制住了事态。类似于二战时卫国战争的进程。然而一旦下定决心,却又能迅速集合动员全部国力投入作战,完全不会犹豫于个人牺牲和价值。


在第二集末尾,三个工程师的主动赴死是那么安静,甚至缺乏情绪渲染。然而这确是为了拯救几百万人,不得不做出的最现实的无奈选择。相比其他美国剧集对于个人价值的反复考量和尊重,也许这样看似草率的决断,反而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切尔诺贝利》截屏图


也许正因为美国人的批判预设,《切尔诺贝利》才能呈现出一种残忍的冷酷感,剥离了之前所有灾难片中温情脉脉的表象,更接近于让我们不寒而栗的现实。


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在现实中,面对大规模灾害,每个普通人都是如此无力。我们被动接受着消息传达,被动等待着救援指令,愤怒或恐慌都无济于事,只能默默祈祷灾难不要落在自己头上。


就像第二集的标题那样,除了“请保持冷静”,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本期编辑 邢潭


推荐阅读


阅读38875
灾难 
举报0
关注澎湃新闻微信号:thepaper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澎湃新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澎湃新闻

微信号:thepaper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