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爱乐 | 笑声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5-19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古典音乐,有时又称为“严肃音乐”,或被纳入其范畴。在内容上,古典音乐与其他西方严肃艺术一样具有高度的思辨性;在形式上,历经了宗教礼拜、宫廷享乐、文人沙龙等演变后,古典音乐形成了系统规范的音乐会礼仪,极富有仪式感。永远保持着整齐发型的指挥家穆蒂更是声称:“足球和体育是娱乐……你不能把贝多芬的《第9交响曲》或莎士比亚的作品称为‘娱乐’。”似乎在这一领域,任何“不严肃”都不可容忍。

然而事实证明,古典音乐也开得起玩笑。喜剧与古典音乐之间的“暗送秋波”从未间断。从卓别林的默片配乐到动画片《猫和老鼠》,从洛桑学艺到憨豆先生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尬演”,古典音乐一直是喜剧表演中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素材。不过反过来,在严肃的古典音乐演出中加入幽默的元素则并不多见。然而,“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的那种违和感,会显得特别有意思”,恰恰是古典音乐固有的严肃性,具备了天然的搞笑潜力。于是自20世纪以来,音乐会中逐渐衍生出一种用喜剧手法来演绎古典音乐的专门类型,其最重要的特征即由职业音乐家(而非喜剧演员)担任主角,并在包袱中大量运用古典音乐语境中的素材。如果我们将这类演出相对应地称为“不严肃”音乐,那么这门新兴艺术如今也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并形成了老中轻三代传承与创新的清晰脉络。其中既有老前辈维托·埔柱作为先驱者的昨天,也有着古典音乐骇客风靡全球的今天,更有着双琴侠充满活力的明天。我们不妨从“不严肃”音乐的成长史,走近这一“严肃活泼”的表演形式,一瞥其中的乐趣与价值。

昨天:与维托·埔柱零距离

曾经有一段“倒弹入流”的短视频在国内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内容是一位老钢琴家在弹奏一段怪异的音乐,就在听众们满脸疑惑之时,钢琴家恍然大悟似的将谱子180度倒转过来,演奏出《威廉·退尔序曲》的著名旋律——原来一开始钢琴家把谱子放倒了!这正是维托·埔柱在一次脱口秀音乐会演出中的片段。

维托·埔柱(Victor Borge, 1909-2000)是丹麦幽默作家和世界级钢琴家,人称“丹麦小丑太子”。他出身音乐世家,自幼富有天赋并跟随大师深造——年轻的埔柱顺理成章地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职业钢琴演奏家。然而他并不安于现状,在1933年便开始尝试将笑话和音乐结合起来表演。随着纳粹日渐猖獗和“二战”爆发,作为犹太人的埔柱由于鲜明的反纳粹立场被迫流亡美国。自学英语后,埔柱借助广播电视和现场音乐会等媒介在美国继续以喜剧形式表演音乐,1946年主持“維托·埔柱秀”节目,深受观众喜爱;1953年上演“音乐中的喜剧”音乐会,大获成功。在随后的岁月中,埔柱发行了大量录音专辑,并不断地巡回演出,直至去世。

维托·埔柱是音乐喜剧的开创者,一生都致力于实践与推广这一表演形式。在漫长的演艺生涯中,埔柱形成了系统完善而独具特色的音乐喜剧表演理念。一方面,埔柱的包袱涵盖了作曲家、作品、演奏家、听众等各个话题,并在表现手法上妙趣横生,包括经典旋律的串烧、恶搞钢琴伴奏、两人杂耍合奏钢琴等。而这些内容是如今所有音乐喜剧人的必备手法。另一方面,埔柱深受美国电视文化影响,同时擅长与观众互动,使得其音乐喜剧富有脱口秀色彩和单口相声的质感。语言在埔柱的演出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他充分挖掘古典音乐文化中的趣闻逸事(调侃作曲家八卦是家常便饭),还体现在他在自学英语时遇到的奇怪笑点。例如,他习惯将Franz Liszt读成Fliszt,善于玩弄同音词游戏,还经常站在自己母语(丹麦语)的角度吐槽英语发音。也难怪有网友调侃称,埔柱是“相声界中钢琴弹得最好的,钢琴家里相声说得最溜的”。尽管如此,埔柱的舞台风格总体上仍保持着传统演出的高雅气质,举手投足间既风度翩翩又令人忍俊不禁,着实可爱。


尽管一生历经坎坷,维托·埔柱坚信“笑声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为人谦虚、幽默的老爷子坚持用音乐给人们带来欢乐,赢得了世人经久不息的笑声和广泛的尊重。尽管其音容笑貌定格在昨天,但时至今日,他的表演视频仍可火爆网络。每个人在被逗笑的那一刻,都与维托·埔柱完全零距离。

今天:骇客古典袭来


如果说维托·埔柱时代的音乐喜剧还保留着传统演出的风范,并带有荧幕脱口秀色彩,那么真正成熟而专业的喜剧音乐会则出现在古典音乐骇客组合(Igudesman & Joo)。尽管他们的出道与风靡全球已是近十年前的事情,但他们对“不严肃”音乐的贡献和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一组合由两位古典音乐演奏家组成,分别是韩国钢琴家Hyung-kiJoo和俄罗斯小提琴家Aleksey Igudesman。2004年他们在俄罗斯举办了第一场室内喜剧音乐会“A Little Nightmare Music”并一炮走红,随后以这场音乐会为基点,继续扩展创新,推出了“And Now Mozart”“BIG Nightmare Music”等大型音乐会,并不断在全球各地巡回演出,同时与众多世界顶级独奏家与乐团保持合作关系。


正如古典骇客在官网简介中提到,这一组合从创立之初便以维托·埔柱的表演理念为榜样。不过,除了继承老爷子的音乐喜剧风格外,两人的戏路也更加宽广而有深度。在他们推出的一系列音乐会里,最具代表性的也许还是当年惊艳一时的第一场“A Little Nightmare Music”。这场演出最大的特点是弱化了台词的功能,并突出了音乐本身的作用。首先,大量的笑点通过音乐之间的对比和冲突来呈现。在第一个节目“Mozart Bond”里,两人在演奏莫扎特《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时不断穿插007系列电影的各种旋律。而这一套路在最后的节目“We Will Survive”中又反过来,两人在迪斯科金曲“I Will Survive”中融入了大量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主题和音型。这样,两位音乐家不需开口,仅靠演奏音乐便能收获阵阵笑声。其次,增加了丰富的肢体语言、弹唱和各种道具作为表演的补充。钢琴家弹奏到伤心处,会纵情地哭泣和歌唱;在演奏苏格兰风笛曲时,两人会随着节拍跳起动感十足的踢踏舞;在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时,钢琴家为了弥补自己手小的劣势,还用上了特制的触键木杆……所有这些夸张的表现形式都得到了观众积极的反馈。同时,两人还精心设计和营造各种场景,让笑点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易于理解。这些场景包括钢琴课、钢琴家/小提琴家日常的练琴与生活、付费计时式施坦威等,这些生活化的情景拉近了观众与舞台和音乐家们的距离,也使其风格向情景喜剧和小品的形式靠拢。此外,他们还贡献了不少新奇的点子,例如将大二度转换为小二度,在降B大调上演奏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奏出了诡异的东方风味;又如用小提琴逼真地模仿出鬼屋或赛车的音响效果。这些锦上添花的创新,让观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又对演奏家们高超的技艺和大开的脑洞佩服得五体投地,直呼过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典骇客多元化的喜剧音乐表演中,仅靠“抖机灵”地琢磨出笑点和包袱还远远不够。钢琴家可以在不到20秒的时间内通过快速来回刮奏来演绎莫扎特奏鸣曲的一整个呈示部,小提琴家可以固定琴弓、移动琴体演奏,还能在剧烈的舞蹈和瑜伽动作中保持精准的运弓——职业音乐家扎实的演奏功底恰好是这些“杂技”坚实的后盾和支撑。在风行多年后,古典骇客如今在江湖上不再如从前那般活跃,钢琴家更是转而将对音乐的创意与热情投入到好莱坞配乐制作中,但是他们系统性地完善和扩充了这一舞台表演形式,并正式确立了喜剧音乐会在今天作为一门分支艺术的地位。我们期待两位骇客在新的领域继续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音乐惊喜。

明天:“网红”时代的双琴侠

与古典骇客相似,作为二人组合的双琴侠(Two Set Violin)同样由两位职业音乐家组成,分别是Brett Yang和Eddy Chen,均为来自澳洲的华裔小提琴家。两位年轻人都是自幼学琴,经历了漫长的专业学习和训练,终于在乐坛崭露头角,各自的演艺事业都蒸蒸日上。然而,两人并不甘于这样寻常的道路,在个性的驱使下开始了他们的街头表演,并于2014年成立了双琴侠组合。不久,他们便在社交网络上发现了新的舞台,以幽默小视频的形式玩音乐,很快火遍脸书和推特。2016年,双琴侠正式入驻微博,一举成为国内古典圈的“网红”。同年,两人还开启了世界巡演之旅,影响力剧增。

与他们的前辈不同,双琴侠一开始便立足于网络,并以时下网红成长的典型模式发展起来。与其说他们是喜剧古典的表演者,不如说是古典音乐段子手更贴切。为他们赢得巨大影响力的不仅是音乐厅内的掌声和笑声,更是网络社交平台上飞速增长的转发数和点赞数。在内容上,面向网民的双琴侠继承并超越了前辈们的范围,话题大量涉及广大年轻的古典爱好者和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对于古典学习者(特别是小提琴学习者),双琴侠为他们吐槽钢琴伴奏的“罪过”、小提琴独奏的“劣迹”、中提琴的“不受欢迎”、乐团排练的趣事,以及更多练琴时的小情绪和还课时的尴尬境地;对于古典爱好者,双琴侠为他们吐槽音乐作品、演奏家们的怪癖,糟糕的音乐厅环境,不合时宜的鼓掌和指挥家的奇怪动作;最后自然还少不了古典与流行的碰撞交织。此外,双琴侠还敏锐地捕捉和跟踪网络热点,每一个新发布的视频内容都富有极强的流行文化色彩,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


尽管活跃于网络,成天“不严肃”的双琴侠,在该正经的时候还是很严肃的。一方面,他们仍然坚持进行巡演,毕竟音乐家们的归宿最终还是要落到舞台上。另一方面,他们吸引到大批乐器学习者粉丝,无时无刻不忘宣扬坚持练琴(practice)的正能量,为音乐生们树立了积极的榜样。代表年轻古典音乐群体兴趣点的双琴侠,让我们看到了“不严肃”音乐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明天。

一路走来,在经历了时代与审美的变迁、古典音乐受众群体的演变和传播形式的转换后,喜剧形式的古典音乐演出非但没有饱受批评,反而愈加受到人们的喜爱。严肃音乐中恰当的“不严肃”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而言增添了情趣,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更是入门古典的最佳契机。在如今“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并不缺少低俗的笑点,“不严肃”音乐存在的意义恰恰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幽默艺术,用看似不正经的方式扩大严肃音乐的影响力。语言尽处,音乐响起,笑声也响起。如果你是一名爱笑的音乐爱好者,就快来欣赏这样的表演,尽情地笑出八块腹肌吧!

(戚乐/文,原载于《爱乐》2018年第8期)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爱乐》【2019年第5期】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阅读38192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