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起来捉妖》X文物超活计划,AR探索玩法如何活化馆藏文物

作者:GameLook 来源:GameLook 公众号
分享到:

05-18

「 点击上方"GameLook"↑↑↑,订阅微信 」


游戏开始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以文物为代表来植入游戏已不再是新鲜事儿了,但想要依靠游戏来引导玩家与文物“面对面”,就不简单了。

5月18日,腾讯首款AR探索手游《一起来捉妖》就宣布对此作出尝试,将联动五大博物馆镇馆藏品开展“万物有灵·文物超活计划”,首期合作选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虎钮錞于、湖北省博物馆-鹿角立鹤、山东博物馆-亚丑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铜纵目面具、云南省博物馆-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博物馆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不分先后)五件国家宝藏进行超活化设计,植入游戏的文物形象计划于下半年上线。

通过文创合作来传承文化,是一件好事儿,也是一道难关。比如,如何找到切入点,保证内容设定既贴合游戏内容、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又能保证传递庄重的历史文化?如何利用游戏与传统文化的共性与影响力,实现1+1>2的效果?这些都是传承路上必须跨过的门槛。因此市面上的大部分游戏产品,都是产品步入成熟期、构建成熟的游戏品牌后,才敢于进行文创合作。

那么,作为一款刚刚上线5周的产品“新人”,《一起来捉妖》为什么要在此时发起“万物有灵·文物超活计划”?这款AR探索手游与馆藏文物的结合究竟能够擦出怎样的“火花”?

4月11日开启不删档测试至今,

《一起来捉妖》上线刚满5周


    既要传承文化,更要传好文化

从2018年至今,传统文化“活化”已经成为腾讯“新文创”的落地点之一。就在不久前的UP2019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谈到,“新文创”的首要成果就是找到了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通过“新文创”,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活”在当下的潮流文化。”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者荣耀》与敦煌文化合作定制游戏皮肤、制定数字供养人计划、《QQ飞车手游》推出敦煌文化主题版本…很多成熟的产品都在与传统文化合作、活用传统文化。此外,像《尼山萨满》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原生游戏也在不断萌芽。

一方面,久藏于世的传统文化终于能够转型成为“流行文化”;另一方面,依托于传统文化“活化”输出,很多产品获得了大众玩家、甚至主流社会的诸多好评,甚至在用户数量上实现“再生长”。在这种情况下,《一起来捉妖》与博物馆合作,以文物为切入点引入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顺势而为了。

但是,这种顺势并不等于简单的元素引入。从内容上看,《一起来捉妖》的确是游戏新品中,最适合进行文创合作、活化传统文化的手游产品。或者我们可以说,从立项之初,这款游戏可能就为传承传统文化、制作文创内容作出了相当大的准备。

在以往,游戏对传统文化内容植入大多基于游戏世界观中的某些元素进行建构与拓展,虽然“活化”内容很深,但在可选择的内容上略有局限。此外,一些世界观架构与传统文化关联性不大的游戏,在活用传统文化、定制游戏内容时还要避免生搬硬套带来的“违和感”。

而《一起来捉妖》的世界观建立在“情之所至,万物有灵”的理念上,“灵” 借由万物而生,当人类的执念和情感足够强烈时,就能将“灵”具象化的塑造出来,也就是说“灵”的形象可以构建在一切事物中。在这种主题世界观下,《一起来捉妖》对传统文物的“活化”就有了天然的切入点,选择内容上也可以巧妙地避开了时间、地点、甚至是属性的限制屏障,有了更多、更广地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一起来捉妖》主张“灵因情而生,因情而聚”,游戏中的世界是人与灵共存的世界,大到环境建筑、小到一花一草、相应事物皆有灵性,玩家化身为“御灵师”通过抓捕收集它们体验世间之情。

正由于这种独到的优势,《一起来捉妖》早就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埋下了伏笔。在上线仅5周的时间里,游戏中已上线的角色形象囊括了狻猊、招风、句芒等多个记载在传统古典故事中、鲜为人知的神话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游戏对这些角色融入了流行美术风格,角色故事也被一并进行了重塑,但角色技能、细节形象设计等多处都和神话典故息息相关。

《一起来捉妖》活动“神灵”句芒设计手札,游戏角色源自《山海经》中春神“句芒”形象的活化

从玩家对新活动“神灵”句芒的评价中不难发现,通过游戏探索、养成、对战等玩法机制以及设置悬念的运营方式,玩家开始对句芒原始形象进行理解与挖掘

可以看出,利用现代年轻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体现角色背后的深厚底蕴,《一起来捉妖》体现出的传承方式并不马虎,而这种思路也能继续延续到本次与五大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共创当中。

    技术驱动拓展传承形式,“活化”文物也能“拒宅”

当然,除了对传统文化实现的内容再创作,如何让玩家理解并主动挖掘内容背后的传统文化,是联动中较难攻克的一关。不同于其他游戏单纯利用玩法机制或运营手段引导,通过AR探索玩法,《一起来捉妖》大幅度地拉近了玩家与文物间的距离。


< 可 左 右 滑 动 >

文物从左往右分别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虎钮錞于、湖北省博物馆-鹿角立鹤、山东博物馆-亚丑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铜纵目面具、云南省博物馆-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文物往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正因其珍贵性以及背后沉淀的重要意义,在以往,无论是游客、学者还是其他社会大众,很难真正近距离地接触到文物。就像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王志伟曾经谈到,“在故宫,1700万游客,365天,如果每个地方每个人都走一遍的话,那我们的文物会遭殃的。”但不接触文物,普罗大众就很难了解与明白,它们背后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因此,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再说话”就成为文创产品们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AR探索玩法的加持下,《一起来捉妖》提供了打破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的新方式。一方面,运用数字化手段,重塑后的文物可以凭借游戏形象“走出”博物馆,出现在玩家、大众可接触到的世界中。另一方面,在游戏强调“走出家门、健康出行”的理念下,玩家作为“御灵师”可以探索与收集稀有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与这些重塑的文物形象面对面,甚至可以选择喜爱的文物角色一直随行,陪伴在自己身边。

而在AR技术驱动的背后,《一起来捉妖》还有吸引更多硬核玩家沉浸在游戏中的元素——团队战、擂台战以及“拒宅日”活动。通过这些必须要玩家到达指定地点进行参与、挑战的活动,可以让玩家主动发掘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甚至可以借由游戏机制,引导玩家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接触文物形象。

五一“拒宅日”活动现场

可以说,凭借AR探索玩法,《一起来捉妖》成为了玩家了解文物或者更多传统文化的媒介,它可以让玩家身体力行地接触到传统文化,主动探索文物、理解文物、甚至像“晒其他妖灵”一样地“晒文物”。理想状态下,相比言传身教,这样的方式能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承效果,文物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守护与弘扬。

    内容建设不能仅靠“自身繁衍”,还需要更深厚的文化支撑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曾经在采访中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鼓励大家去看一看文物。你在网上看图片,永远没有看见真东西的时候震撼。”而《一起来捉妖》正为游戏如何传承、“活化”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行思路。

而站在《一起来捉妖》的角度,作为一款拓展新游戏品类的游戏产品,想要真正沉淀下游戏的核心用户、保持长久稳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首先,由于《一起来捉妖》前期没有知名IP或品牌依托,结合“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制作团队需要不断丰富游戏角色,才能不断满足已经沉淀下来的年轻玩家们的多元化兴趣追求。而在去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让普罗大众了解到文物的魅力,并在B站等聚集了大量95后、00后用户的平台上累积了高度的人气。因此,当《一起来捉妖》与五大博物馆文物携手,实现文物“活化”,恰好可以满足现阶段年轻用户的好奇心与“尝鲜感”。

< 可 左 右 滑 动 >


而在内容之外,《一起来捉妖》也需要更多拓展大众玩家的机会,在沉淀内容的同时建立较高的品牌价值与社会公众影响力。显然,作为新品类、新产品《一起来捉妖》要走的路途还很远。但从这点出发,这款游戏推出“文物超活计划”似乎有更多意义——它可以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跳出传统构建游戏IP的方式,从文化层面为品牌赋能。


    结语:

在《王者荣耀》《QQ飞车手游》等游戏之后,《一起来捉妖》的“万物有灵·文物超活计划”或许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化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思路:新技术可以为文化传承带来更多想象力和发挥空间,传统文化也可以给予游戏内容的制作提供更多突破口,帮助游戏树立更加积极的正面形象。

不难想象,在今后《一起来捉妖》将连接更多中国文化符号,丰富“万物有灵”体系,让代表中华文明的更多宝藏,在游戏中“活”起来。我们也期待着,在未来,或许除了“故宫热”,还有更多鲜味人知的文化“酒酿”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流行趋势。

·····The End·····




GameLook每日游戏产业报道

全球视野 / 深度有料


爆料 / 交流 / 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igamelook

广告投放 : 请加 QQ:1772295880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订阅微信公众号

····· 更多内容请访问 www.gamelook.com.cn ·····

Copyright © GameLook® 2009-2019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阅读40007
计划 如何 
举报0
关注GameLook微信号:GameLook_New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GameLook”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GameLook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GameLook

微信号:GameLook_New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