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陌生人社交”如何留住用户?13位产品经理这么说

作者:腾讯科技 来源:腾讯科技 公众号
分享到:

05-22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星标或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产品猎人(ID:qqchanpin)

作者 / 产品猎人&PMCAFF

本文系产品猎人“Hunter”计划投稿作品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查看更多科技热点新闻


作为陌生人社交产品的PM,你是否常因为这个烦恼而“秃顶”?


用户因你的产品而相识,却选择去微信上相知、相熟。


产品猎人(ID : qqchanpin)联合PMCAFF互联网产品社区(ID:pmcaffcom),整合13位PM的经验之谈,对“如果你是陌生人社交的PM,怎么留存用户而不是流失到微信?”进行回答。


综合而言,他们主要观点为:


1、弱社交关系转化为强社交关系后,“互加微信”几乎是一个无法破局的命题,但向用户提供脱离自身产品后就无法链接的场景,则是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壁垒。


2、陌生人社交APP,在经历过“相识”阶段后,怎么让双方能够在该平台中继续进一步了解对方,让“相熟”这段关系持续的时间更长,或许能破冰。


3、陌生人社交APP可以通过提供更丰富和多元的功能,减轻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或延缓加微信的进程。


以下,一起查看PM们在PMCAFF互联网产品社区上的回答:


  • 己诚

        平安万家•产品经理


除了产品里的陌生人,还有什么是可以吸引用户留存下来的?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做陌生人社交的产品,能阻止陌生人变熟人社交吗?一旦陌生人的关系发展为熟人,那么用什么产品维系熟人社交?


目前阶段来看,熟人社交还得用微信。


所以针对陌生人社交,我觉得定位就得是陌生人,它们从头到尾都得是陌生人,那么就是有需要的时候产生联系,平时隔绝于生活之外,是一种平行空间的两种生活,往这个方面走呢?


另外还有一个点,你的产品承载了什么是微信没有的?就是用户的寄托除了你产品里的陌生人,还有什么是你的产品吸引到用户留下来的?


我觉得未来可能结合VR会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走向,即:虚拟社交,一种结合了虚拟身份的社交。


还有一个点,陌生人社交的产品承载的是精神还是肉欲?脱离了你的产品设计的场景,他们还能自由的链接吗?如果可以,那么这个产品所提供的场景可能就不是必须的,它可以被任何社交工具而替代,它的价值壁垒就很弱了。


  • 米西雄

        好未来•产品经理


识别并维护用户“变成真正熟人”前的阶段。


陌生人社交APP转化到微信,直指一个现象:双方互有兴趣,有想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渴望。“加微信”就是其中的一个相互感兴趣的信号。


但如果你细细思考会发现:加了微信就会变成“熟人社交”了么?熟人关系有这么容易搭建起来么?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很多陌生人加了微信后,其实顶多加完后再聊几句,渐渐就会变成一个躺在通讯录里的陌生人。


所以加微信并不是由陌生人转为熟人的衔接点,只是在陌生人社交完成了“相识”阶段后,缺乏进一步了解的“相熟”阶段,所以导致了微信接管。


所以问题的重定义来了:陌生人社交APP,在经历过“相识”阶段后,怎么让双方能够在该平台中继续进一步了解对方?


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就是,维护“相熟”这段关系——持续的时间更长,双方情绪更为平和,但又需要制造一些波动。比如说:


  • 表面接触,做一些日常刷脸的功能,比如打招呼、动态等,维护基本出现频次。


  • 亲密互动做一些介于陌生人和熟人之间的试探性挑逗互动,比如更为“张扬”(也就是尺度大一些=。=)的动态、Q&A等,便于暴露出双方的性格特点,寻找双方的契合点。


总结一下,如果真正变成熟人后,转到微信是目前较为必然的结局,只是陌生人社交APP可以努力的便是识别出“变成真正熟人”前的阶段。


  • DamonT

        广州市环洋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创始人


打造一些微信未提供的,或者微信不适用的场景。


弱关系社交到达一定程度后总会转化为强关系社交,也就是说陌生人社交深入了解后总会有变成数熟人社交的一天,这时候互加微信变得无法避免,这是一个无法破局的命题。


需要发力思考的其实是如何让用户继续使用产品,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展示自己和与更多的陌生人发生联系:


1.打造一些微信未提供的,或者微信不适用的场景。以soul为例,提供一个吐槽广场,支持匿名吐槽,类似微博树洞一样的存在,既能成为用户展示情绪、自我的自留地,又能成为用户与平台上其他用户发生联系的重要方式。


2.精准有效的用户匹配。用户带有自己的目的性来这个平台上交友,获得的用户信息能够满足自己的目的则是有效,陌陌探探基于LBS,让用户可以与周遭的陌生人产生联系达成其目的,soul基于兴趣匹配推荐志趣相投。无论选择什么方式,都要让用户觉得能够达成自身目的,对其有价值。


3.设置一些成就体系。这里直接用soul的“点亮”来举例,根据与其他用户的聊天时长来点亮soulmate的每个字母,给用户仪式感和成就感的同时,能够推迟他们互加微信的时间(Ps:身边有案例,在soul上脱单后为了全部点亮字母迟迟未加微信)。


一些粗浅的思考,希望能产生帮助。


  • Yuan

        北京透行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需要更新颖、更有趣、更有逻辑的方式延缓加微信的进程。


摆脱加微信这个环节,貌似不太好实现,但不妨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


从陌生人社交APP的角度来看-如何减轻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或延缓加微信的进程?


我们先来思考2个很简单问题,为什么会加微信?加微信是为了什么?


有了兴趣点才会加微信,加微信为了想更深入地了解或目的的达成。


如果两个人没有共同的兴趣点或者是擦出火花,基本上不会考虑到加微信这一环节,毕竟谁也不愿意给自己添堵,那么一定是有共同的点或者目的才促成了加微信这一环节,毕竟加微信预示着成为朋友或更深的关系。


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在哪个环节加微信的成功率最大?基于一定的交谈和了解,在此类APP上无法汲取到更多的信息,但彼此感觉还算良好并有意向,这时的成功率一定很高,那么如果满足这类需求会不会对留存起到积极作用呢?


举个例子:展示的空间,相对于老套的“发张照片看看吧”,朋友圈才是避免尴尬和合理的展示途径,但是朋友圈从一开始就是公开状态或者保持连续3天谈话后自动开放这两种方式哪个更好呢?


如果陌生人社交APP的功能足够丰富、强大,延缓加微信的进程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想摆脱微信,我想还是需要更新颖更有趣更有逻辑的方式来打破吧。


  • 直人周先生

        longer507•产品经理


强化陌生人APP是一个新的私人空间的概念。


两个洞察:


  • 使用探探、陌陌等工具的人,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进关系,而是发现陌生人,建立关系。


  • Soul、豆瓣中的很多用户,会在个人资料上注明,“不加微信”。


熟人关系转移到微信是必然的,因为微信才是生活圈所在。关系的沉淀必须通过进入彼此的生活圈才可以,目前来看没有哪个APP可以代替微信成为生活圈的存在。


但可以强化陌生人APP是一个新的私人空间的概念,人在社会中是存在多种角色和多种属性的,如果你把这个APP当做自己某一个角色存在的空间,你自然不希望让这个地方认识的人进入到你其他的生活圈中去,好友关系也就留存在这个APP上了。


对现阶段大部分陌生人社交APP来说,目标不应该是让用户留存下来,而是更精确的根据用户需求匹配到陌生人,从而获得更多的用户。


如果你想强调的是工具性,那么就要强化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关系的作用。


如果你想强调的是社区性,那么就要强化人在平台上的人设。


  • 腹黑的产品汪

        腹黑公司•产品汪


通过花样的交友玩法把用户粘住。


我觉得这个无法避免。


避免用户加微信,想尽办法让用户通过自家产品来联系,或许不那么现实。


首先,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初衷就是让两个陌生人变为熟人,甚至朋友。当两个陌生人建立了熟络关系,如果彼此不再考虑交更多朋友,陌生人社交产品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用户此时转向熟人社交APP——微信,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陌生人社交产品一般带有隐私性,用户是绝对不希望其他人知道自己使用情况的。比如,同性交友类APP,被打上约X性质的探探和陌陌。用户之间熟络之后,很明显微信更能对隐私进行保密。


基于此,我觉得陌生人社交的重点不是用聊天功能把用户粘住,而是不断优化系统,给用户匹配到三观合拍,优质的网友,或者通过花样的交友玩法把用户粘住。


  • 紫兆

        待业•pm


流向微信又何妨?


陌生人社交也分好多种啊。


像用户为社交而来的“陌陌”“探探”一流,大部分用户来这主要就是为了交友,发展深层次关系,阻止流向微信不现实;


但是像用户为内容而来的各种社区以及社交游戏,可能用户来这因为你这玩法新(音遇),也可能是这里社区氛围好(比如一罐,当然也有它匿名社交玩法的因素),这种提供差异化的场景就可以自然留住用户。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的产品的价值主张上,如果你的产品价值是“为用户找到趣味相投的陌生人”,流向微信又何妨?


  • Ada_hui

        Vivo•产品


创造出一个让用户感觉信任和舒服的朋友圈子。


什么场景下用户会提出加陌生人微信?我想了解你更多日常生活的印记,而微信肯定承载了很多东西。我想与你交朋友,而在我的认知里,微信好友是朋友,在这个平台认识的仍然是陌生人。基于这两个场景,可以考虑如何丰富个人生活动态以及创造出一个让用户感觉信任和舒服的朋友圈子。


  • 匿名用户


加了微信,也不代表用户不回来发现新的陌生的朋友。


“是否留住用户”和“用户之间加不加微信”之间没有关系吧。


既然产品的定位是“陌生人社交”,那这个产品的典型用户就是希望与不熟悉的人交流的人群。


1.假设这个陌生人社交平台上都是典型用户,那一个用户在这个社交平台上能够找到陌生人并转化为熟人(微信)的概率是很低的。


2.即使某些用户间加了微信,也不代表他不回来陌生社交这个产品上发现新的陌生的朋友。


3.体验不一样,陌生社交平台营造的是神秘、刺激的体验。这跟微信上的体验完全不一样的。


4.没有永远的陌生,两个陌生人的关系程度会随着互动次数的增加而变得加深,这是技术没法避免的。如果两个人聊得很嗨,他们肯定想找个地方把关系链固定下来,微信就是当下做好的方式咯。


  • 云云云舜

        不知名企业•pl/工程师/会计


第一,有些面是只可以给陌生人看的,打造场景,但不要越界。


第二,吸引他,让他不断在上面认识陌生人。


  • 迷宫小巷332

        同步•进击的产品


将陌生人社交打造成让用户狂拽酷炫的平台。


不用去管两个陌生人聊成熟人以后转移到微信,要预防这个太难了也不够科学。


不如在这个陌生人社交平台上为用户打造一个可以释放自我、成为最狂拽酷炫的自己的平台,有源源不断的陌生人被自己吸引,获得认同感,并使这份认同感变成用户很在乎、很难离开这个平台的理由,这是微信朋友圈在熟人社交压力下无法做到的。


  • 匿名用户


一款好的社交产品一定是能够迎合人类七宗罪之一。


无论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一款好的社交产品一定是能够迎合人类七宗罪(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傲慢)中的其中之一的,比如他觉得Facebook迎合的是傲慢/自负,人们把一些精挑细选的东西用粉饰后的方式表现给他们的关注者们,以此来获得一种虚荣感。


但正如宣布关闭的Secret,和之前刚刚大动干戈改版的陌陌一样,这类产品最早都是非常典型的从七宗罪类型的人类原始需求出发的产品。这种出发点的好处是能够迅速吸引用户,形成病毒传播,但坏处是可持续性差,社区氛围维持难度高,和留存低。


我一直觉得人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本恶的,人们受了教育后,在社会准则和法律的约束下,才不会直接显露坏的一面,而Secret和最早的陌陌都像是直接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人们一下子哗然而来,但也因为过于直接,缺失了暧昧的美感,让人被自己的恶吓到而很快作鸟兽散。陌陌一直在努力,算是洗白的成功者,而Secret则一直原地不动,让人性本恶的一面发酵,总归是没有好结果的。


所以说虽然七宗罪(人类的各种原始需求)是很好地基石,是社交类产品需要迎合用户的最核心最本质的出发点,但更重要的是要像放风筝一样,利用七宗罪反过来的把社区向正面塑造(比如利用一些Gamification的元素等搭建一个不断给予用户正向反馈的机制)。这就好像一切社交产品到最后都会被某些用户用来约炮,但任何团队或产品如果把约炮当做是一个社交产品中用户的主要需求和直接引导的产品目的那就必死无疑了。


这其实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是一样的,哪怕你再喜欢一个人,也是要一步步循序渐进。懂得生活的人,会从身边的旁枝末节中体会生活,而不是每天只高谈阔论。懂得追女孩子的人,与其每天都在献殷勤、表白和宣誓,不如找点事情一起做,找个共同话题一起聊天。容易交朋友的人,也是一样,都是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这样大家才有话聊,才能在交谈中更加深入的了解彼此。


所以,说到底,所有社交产品表面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牵线搭桥、制造媒介,最终让用户基于这个平台上的媒介形成更好的互动和关系的留存。


  • Maybe009

        果果星球•饲养员


开发一个AI智能女友,强大到无所不能即可保持二者一直是陌生人。


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前提是保持二者陌生人的属性,一旦二者需要接触必然转化成微信的用户,陌生人社交少了一对用户。


但一旦二者一方永远不露面或者无法露面,或者二人均没有变为熟人的意愿,即可一直活跃。


但凡人类总会被好奇心打败,陌生人变熟人是如此常规的过程。


所以这个场景如果要做成,建议先开发一个AI智能女友,强大到无所不能即可保持二者一直是陌生人,并且一定是一对多的关系。


如果你既懂产品,又会写,欢迎标注“Hunter计划+文章名称”投稿至:yannyzhou@tencent.com



阅读40203
陌生人 如何 用户 产品 经理 
举报0
关注腾讯科技微信号:qqtech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科技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科技

微信号:qqtech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