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中国买家在购买法国酒庄更名的事,勇闯热搜,法国当地围观群众表示:这是对法国文化的“不敬”。
相关报道/环球时报
还有受访者担心以后出现“白马”或“金龙”酒庄。
不好意思,“白马”酒庄你们本来就有哦
且不说法国波尔多本来就有“白马”酒庄(Chateau Cheval Blanc),也暂把文化人的事情放一边。比起每个产区翻译拗口、记不住的花哨名字,我们更关心的是——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多年了,为品酒介绍还是这么「难懂」呢?
法国作家说自己没看过羚羊,葡萄酒描述里的水果我还认不全呢:
WSET 第三级葡萄酒词汇表
打开葡萄酒词汇表,光描述香气和味道特征有三级分类,光“梨”味就有3种——我甚至对喝酒这件事丧失了兴趣。
以波尔多产区葡萄酒的特色为例:
波尔多葡萄酒特点/wine folly
这张图里能想起味道的也只有李子、柠檬和葡萄柚了,剩下的——全靠猜。
黑醋栗我注意你很久了!万万没想到是和黑加仑汽水一个味儿。没喝过黑加仑汽水的话,回想一下中国传统美食柿饼吧,差不太多。
还有很多葡萄酒说自己有甘草的味道,没吃过这种甘草糖的朋友表示很难想象,吃过的朋友很难接受。
甘草糖/shutterstock
除了乱七八糟的气味,其他介绍里常出现的词也使人头疼。比如”单宁“:即便知道它跟牛仔裤没什么关系,但并没有参照物如何去判断高单宁(strong in tannin)、低单宁,以及在之后选酒的时候说出自己的心头好呢?
懂酒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准备一个正常尺寸的马克杯,先用一个茶包在水里简单泡一下,取出茶包。喝!现在这个淡茶的涩感就是低单宁的感觉。反之高丹宁就是同样的马克杯放两个茶包好好泡个3分钟。
大锅煮的高丹宁了解一下
还有气泡酒,这种葡萄酒里较花哨的存在,也常常听到人说气泡绵密、细腻,但是这么细致的差别,到底啥叫好的气泡啊?
很显然肉眼是看不出来的
要是早有人告诉我细腻的气泡参照可乐或雪碧,粗糙气泡参照芬达就好了。
碳酸饮料多喝几口你就明白
为了显示自己对葡萄酒品鉴的科学和严谨,葡萄酒科普网站Winefolly为葡萄酒天花乱坠的描述列出了一些“合理”解释:
1)酒标的分类和呈现方式很多,比如按产区分、葡萄种类、酒庄名称等分类;
2)在葡萄酒的世界,也没有通用语言;
3)夸张的介绍是通常是”半桶水“用来炫耀的;
4)反正你最喜欢的酒味道永远在变,读不懂介绍也没关系;
……
总结下来就是——葡萄酒的介绍就是乱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然而没有一点戳中消费者真正关注的问题:如何才能通过简单直接的味觉描述找到我喜欢的酒?
本来以为这只是语言不同造成的”误会“,或许在西方的语境里会好一些?
但2013年就有人针对1000名英文为母语的志愿者做过调研,一半以上参与者表示:“葡萄酒的介绍描述对理解酒的并没有帮助。”
围笑并假装自己听明白了是常态/thedrinkbusiness
如果每个红酒的描述都像《神之水滴》里一样场景化会好些吗?
小老弟,你在说什么胡话?/电视剧截图
那普通干红的味觉描述大概是:
我走进了一间看起来像是艺术家工作室的房间
我发现了一幅画
画的女性展现出神秘而暧昧的微笑
……
还是算了吧!那我们不仅喝不到自己喜欢的酒,不管什么样的酒都有可能因为这样”身临其境“的描述卖出好价钱,喝到自己喜欢的葡萄酒更是奢望。
《葡萄酒经济周刊》也做过一个实验:为业余葡萄酒爱好者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波尔多葡萄酒,并让他们根据专业品鉴师的品酒辞匹配相应的葡萄酒——结果证明,即使是对葡萄酒味道有一定认知基础的人,靠品酒辞找酒比瞎猜好不了多少。
图/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葡萄酒介绍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帮助普通葡萄酒爱好者了解风味和口感,本质上是为了帮助我们明明白白地消费。但现在越来越多看起来复杂华丽、实际上词不达意的介绍,无疑将普通人喝酒的门槛拉高了。
毕竟,专业人士研究品质、酒庄风土、历史渊源、年份和酿造工艺,我们普通人只关心好不好喝而已。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穷游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穷游网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