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皇冠作为在我国曾经最为知名的车系之一,在我国乃至全球车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皇冠曾经是最早进口到我国的日系高级轿车,加之外形大气、品质可靠的优良口碑,曾经一度让我国领导们欲罢不能。
1955年第一代皇冠,前轮双叉杆式悬架,1.5升发动机,采用了轿车专用底盘等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轿车。
1962年第二代皇冠,采用4灯式前大灯等装配,以当时宽而低的时尚设计为基础,初次采用2档全自动AT变速箱,曾在在1965年少批量的进口我国,如今仍能在老车收藏爱好者手里看得到二代皇冠。
1967年第三代皇冠,曲面玻璃设计,扩大了室内空间;盘式刹车的导入,使安全性能得到提高。
1971年第四代皇冠,在注重外观造型与空气阻力的意识下形成独特的纺锤体造型。初次采用EFI系统。
1974年第五代皇冠,4档AT,并充实了可以感应车速的助力转向系统及后座电动座椅等与高级轿车相匹配的设备。
1979年第六代皇冠,搭载2.8升直列6缸SOHC发动机,配备了涡轮增压,在提高动力性的同时,节省了能源。
1983年第七代皇冠,采用四轮独立悬挂,ABS成为标准配置,初次在发动机上搭载了机械式增压装置
1987年第八代皇冠,采用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牵引力控制等先进技术,并积极采用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等先进装备。
1991年第九代皇冠,初次配备5挡AT、3.0升直列6缸发动机,外形设计彰显全新气质与风格。
如今随着时光飞逝,我国道路上能见到最老的皇冠为JZS155车型,也就是十代皇冠。作为老车中的代表,它将皇冠曾经的稳重大方的气质诠释到淋漓尽致,同时它也是我们儿时印象最深的豪车之一。
也许如今很多消费者更加喜爱新款车型的全新设计,各种高科技豪华配置,但偏偏有一部分人包括查叔,仍然对当年的丝绒座椅、卡带播放器以及更多古老的设计情有独钟,也许这就是情怀。
不过第十代皇冠是最后一代以进口的身份进入国内的车型,由于第十一代车型丰田仅供日本本土生产与销售,无缘我国与海外市场。
十一代皇冠
不过令中国消费者欣喜的是十二代皇冠在2005年在一汽丰田投产上市,对我国的消费者眼中,全新一代皇冠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代表了全新皇冠在我国市场上的全新起点。
丰田在感受到了来自全球汽车市场的巨大竞争,尤其是来自德国三大品牌BBA的来势汹涌,十二代皇冠是丰田全力研发并打造的一款全新平台车型,将全新皇冠一切从零研发设计,凭借着多年来丰田那可靠踏实的造车功底与家族名望,十二代皇冠成功了!它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越了曾经抢的火热的官车奥迪A6与宝马5系,于2006年成功登顶我国豪华车销量冠军的宝座!
十二代皇冠被丰田公司称之为“零皇冠”,完全抛弃老换皇冠的影子,在平庸的外观下透漏出了厚重、沉稳、大气、优雅,越是平庸越是低调耐看,这也是一款豪华行政车最宝贵的气质。倒梯形的进气格栅,面积不大但是气势很足,搭配上皇冠标志,看起来厚重沉稳,豪华感十足。
整车的腰线从头灯下方起,规矩地贯穿门把手,随后收至后尾灯的上方,整车的线条看起来简洁干练地与头尾灯结合在一起。造型简单的尾灯,显得过于平庸,不过这点极为符合亚洲人的喜好--平庸之道。
12代皇冠车内,更是没有过多的浮夸,而是简洁干练的在中控台左右两边巧妙地采用了两块缝皮材质来提升整车的内饰的质感,令查叔最为难忘的是多媒体播放系统,既有CD播放器,还搭配了可以播放磁带的卡带系统。
而且12代皇冠的出风口巧妙地设计了扫风模式,乘客无需调整风向,而是在行车路途中,车辆自动为你变更吹风方向,使得乘客瞬间拥有贵宾般的感受。
在车辆后排,使用了皇冠车型延续至今的把手,虽说利用率不是很高,但营造出贵宾般的感受的确是同级别竞品无人能及的地位。
十三代皇冠
可惜在短在的巅峰过后,2009年一汽丰田推出了专门针对我国市场小改款的十三代皇冠,一向高大上的皇冠开始跑偏,变得年轻运动了起来,不仅让同门师弟锐志变得很难堪,自己身价也掉了不少,也就是从十三代皇冠的失败,让圈内滋生了一句名语:十二代后无皇冠!
十四代皇冠
14代皇冠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车,虽然已经放下身段栖身B级车行列,与曾经比自己第一个级别的天籁雅阁竞争,但仍无回天之术。惨淡的销量仍旧难改它即将停产的局面,部分城市的优惠力度已经让皇冠的提车价在20万左右徘徊;如果月销量还能过万,那么查叔掐指一算,还差九千能达标...
查叔总结
曾经完虐BBA的神车
曾经网络还不发达时期的网红
如今已被淹没在
众多对手的重重包围中
在查叔眼里
“皇冠”的形象
永远停留在了十二代车型上
经典的外形与内饰
相信很多小伙伴与查叔一样
能够留存在内心一辈子
还是那句话
不是我们都喜欢老车
而是我们喜欢的车都已老去...
赞同查叔的
别忘了点击“在看”!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媒体及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
推荐阅读:
☞【不用牙膏的牙刷】日本高级发明,竟比洗牙还白,10年口臭全消失了!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微信路况”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微信路况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