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到底什么是“我”?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5-22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857 篇文章

题图:来自作者朋友圈。

作者:井曼,现居奥克兰,2 岁女孩妈妈。曾就职于医疗和公益领域,目前教育创业中。写作者,计划在 30 岁写本“无用”之书,《活在标签之外》(暂定名,即将出版)。作者公众号:索菲的文字世界。

一诺写在前面:

井曼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年轻作者,很早就在关系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而且有心得有方法,比如和爱人的《》,婆媳的《》,都是 10W+ 的热文,也有不少智慧的相处之道,让我不禁感慨,这应该是位“与自己相处得不错”的女性,果然,下面这篇来了,讲她对自我的探索心路。

认识自己、与自我相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要花一生来面对的难题,我也在路上,做过小分享,愿意一起交流的朋友,看文末直播 “自我认知之路小练习”。下面来看这位“拿得下老公、搞得定婆婆”,现在也是一位年轻妈妈 — 井曼与自我的故事。


最文艺的十六、七岁,我和一帮文艺腔的同学们,就“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要以多快的速度去到那儿”展开过长久的讨论。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一是当下的日子也很开心,可以不为没影的事情触痛神经。二是觉得我今天是学生,明天就是社会青年,答案总在变化,而变化的答案不具备指导性。

 

十多年过去了。在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分别体验过人生,我忽然获得了新的思考方向。假如我把体验人生的三个维度放进以上三个问题,会怎么样呢?


深度:每个角色都经得起深入推敲


无论我是谁,答案大抵逃不出家庭的我、社会的我、自我的我这三重身份。然而,我们往往把经历浪费在角色表面,对角色更深的属性,了解不多。

 

① 家庭角色,记忆创造者

 

我自视为 70 分水准的女儿和妻子,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充满了指点江山的控制欲。不管下一秒,这一秒自己说爽了就好。直到两年前,我看了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上映一周,豆瓣拿下 9.2 分的成绩,也同时拿下了 2017 最佳动画长片奖。死亡就是消失吗?故事给出了柔软的答案,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当尘世中再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才永远从世界上消失了。


▲ 电影《寻梦环游记》。

 

我当时刚刚成为母亲,突然就觉得,妈妈这个词,全世界发音都相似,但站在女儿视角,有什么事情能让她觉得“我的妈妈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妈妈”呢?至少,看完电影后,我重刷了心里的答案。

 

这个时代,充满了不可控的因素。它让我们没法保证全程给到孩子最优的资源、最健康的条件,最舒服的环境。然而,在微观世界,我们依然能够控制,为我爱的你创建什么样的故事和回忆。

 

女儿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和她的记忆就在绘本和音乐中共同搭建起来。她偶尔在我读故事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的嘴,偶尔跟着音乐扭动小屁股,然后害羞地扑倒在我怀里。

 

这种肌肤莞尔的亲密体验,很美好,对吗?可是,我也会感叹,她终归是无法记住这些时刻的。

 

所以,我准备了一只大册子,叫做《Hathaway's memory home(海瑟薇的记忆小屋)》。里面收录了女儿出生以来,我们与她互动的瞬间以及这些瞬间触发的文字描述。


有了照片和文字的陪伴,我突然就不那么害怕时间匆匆流过了。即使时光不再,这些爱也被具象了下来,随时可被唤醒,随时触手可及。

 

后来,这个思路被我运用到爸妈和 H 君身上。

 

“你现在至于吗?没有别的解决方式吗?你被证明是对的,但你对了,又能怎样呢?”

 

面对亲人,每一次控制欲腾空的时刻,我都在提高嗓门前预支出两秒钟,问一问“嘿,对面是你的爸爸妈妈和老公,你要给他们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很神奇的,这个问题之后,再升温的情绪,一荡,也从高空乖乖返回地面了。

 

以女儿、妻子、妈妈的身份标榜自己,我们难免会被身份架高,作出正确但伤害对方感情的行为。那么,撇去身份,时刻以记忆创造者提醒自己,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就会找到更舒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