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女子劝阻吸烟反被打,换你下次还敢这么“大胆”吗?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1-31

这年头,看着解气、自己却不敢做的事儿永远发生在别人的新闻里。


这两天,很多网友为一位劝阻餐厅吸烟男士未果、遂拍视频曝光的女士叫好。



其实把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曝光到网上,算不得什么正当的举措。但考虑到这位女士在整个劝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尴尬和困境,也难怪围观群众会一边倒地觉得她“有侠气”。


一桌四个男子有三个在抽烟,女子先是让服务员去劝阻,结果对方压根不当回事儿,只连连摆手驱赶服务员。



从视频里可以看出来,服务员也不敢招惹这些大爷,直劝当事女子“别跟他们一般见识”。



偏偏这位女士就不想用自己站在道德高地的假象麻痹自己,不肯学阿Q精神,继续和对方理论。


对方一男子急了,伸手就往女子方向打,可以看到视频镜头明显地被打歪了一下。



最终事情依然无解,气不过的当事女子把视频发到网上并@大V得以曝光,这才有了这么一条平平无奇的社会新闻。


说它平平无奇,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


明明大家都知道在公共场合吸烟,对于那些不能忍受烟味也不想因二手烟损害健康的无辜旁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不文明的事情,甚至很多城市都像北京一样出台了明确的公共场所禁烟令。


但是你总会在不该吸烟的地方遇到那种劝了也不听的烟民,不管是其他人劝阻还是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劝阻。



而且有的时候,仅凭你一个敢出来怼抽烟者的人根本不够,大家都对公德和规定熟视无睹。



久而久之,这样的现象会在人心里形成一种印象:费力不讨好的事,你做它干吗?


新闻里这位女士的态度倒还挺强硬的,她似乎一点也没为这次的事情受挫——被问到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还会不会劝,干脆利落地说,那必须的呀。



但不是所有曾经敢于站出来劝阻不文明行为的人,都能在受挫之后还这么乐观。


这还没有涉及到出于高尚品德而见义勇为做好事的程度呢——没要扶起摔倒的老人,没要在街头阻止家暴,只是在公共场合一句小小的劝阻,让别人不要去做那件大部分人都知道不对、不文明的事情。


维护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本就该被尊重的公共权益而已。


连这样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也越来越让人害怕——因为你不知道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会不会用更不文明的方式回应你,更不知道ta能不能受到约束。


轻一点的,会嬉皮笑脸地跟你打哈哈,试图用各种歪理堵住你的嘴,脸皮厚如城墙。


比如在办公室这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方劝谁不要吸烟,他可能还会反过来笑嘻嘻地说:抽烟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这是为你好呀,早点习惯就好了,有几个男人不抽烟的?以后你老公也要这样的。


一股子油滑社会气,显得倒是你幼稚又不懂事似的。


还有的时候,可能会碰上“不知者无罪”的勇猛态度。你劝ta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ta还要问问你呢,怎么不对了?


@teddy范甘:您问为什么呢,她会问为什么不可以呢。几年前我企图劝阻一大姐给孙孙在大楼大理石地上撒尿,得到就是这样的反应。


你的道德观里认为理所当然的错事,在别人那儿却没什么问题,而这又不是就地来给ta一场“为什么不能随地小便”小课堂能解决的事,因此偶然遇上也是无解。


更多的时候,公共场合劝阻不文明行为之所以会引发纠纷和隐患,说白了是个面子问题。


那些在公共场合会做出不文明行为而干扰到别人的人,大多数可能从根本上就没有尊重他人的边界意识,以自己为全世界的中心。


因此他们被劝阻“不该这样做”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触犯的是公共道德的界限;或者意识到了,但当众被否定、面子被驳的羞耻感也胜过了意识到“我做得不对”的羞耻感,从而滋生出一种“你凭什么对我指指点点”的怒火。


为了维护面子的前提下,他们的反应百态可就好看了。


发火的——去年一新闻中,老人在高铁上嗑瓜子并到处乱扔,被保洁员劝阻后恼羞成怒,把瓜子扔向整节车厢。



骂人的——北京地铁上一男子脚蹬栏杆,有大爷上前劝阻,该男子却毫不在乎,满口脏话对大爷进行辱骂。



甚至打人的——去年4月,北京早高峰的地铁10号线上,一男子劝阻一外国人和他的中国女伴不要坐在车厢门口,反而遭到殴打。



有人也许要说,有些事你本就不必亲自出面,自有监管者负责。


比如高铁上、飞机上的乘务员可以出面提醒有不文明行为的人;餐厅的服务员可以劝阻吸烟,在没有禁烟令的城市也可以自行划分出吸烟区和无烟区;况且在有禁烟令的城市,监督举报电话往往都是在墙面上贴着的。


然而让人更没有安全感的是,找不到本该在那里的监管者。


微博某大V曾经讲过自己的经历(如下图),简单来说就是在北京餐厅吃饭时,屡次亲自或请服务员劝隔桌的男士不要吸烟,未果;打举报电话12320,得到的却是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结果。


最后面对当事人忍无可忍的指责,对方冲过来准备动手打人,当事人报警后还一度想要威胁他们的人身安全。



而这种事情发生后,不论是自己的扪心自问还是看客的冷静分析,都很容易得到让人寒心的结论:


是我不该去管这个闲事,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监管者的不作为,更是压垮那点敢出头的勇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种从心热走向心寒的过程,几乎是必然的循环。


因为当我们的视野中能看到关于劝阻不文明行为的案例、报道,那它99.9%是负面的。


被劝阻之后默默改掉不文明行为的人,一定有,但谁也不会给他们发面锦旗、登报表扬。恰恰人们希望的是曝光那些不守规矩、不听劝的,让ta接受大众道德的审判,以儆效尤。


然而看客的代入感、恐惧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共识:劝阻不文明行为的下场怎么会这样?那我还是不要做那个出头鸟了。


所以不难解释,为什么每每有类似的纠纷被曝光,旁边身处同一空间的人从来都毫无任何反应,好像同一空间中低素质的行为不会影响到他们。


因为谁都不知道会不会运气那么差,遇上个不听劝还反咬一口的恶霸型人物,站出来就像个挡枪子儿的傻子。


于是多少人在面对自己权益受侵犯的时候,宁可自己受委屈,也咬咬牙忍过去了。



这种劝阻的有效性,可能也确实有限。


公众场合低素质行为的普遍,反应的是教育的缺失,是国民素质平均水平还需提高,和一些法规的执行和监管不到位……靠一次萍水相逢的劝阻,99.9%的人都难以彻底痛改前非吧?


但之所以有人还在犹豫,觉得自己面对这样的事情应该劝、应该指出来,就是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一步,那有些人连知晓最基本的好赖对错的路都永远封死了。


最近还有一件类似的引发了关注的公众事件,可能能让人看到“好管闲事儿者”的一些曙光。


去年5月,郑州的医生杨帆在自家小区电梯内劝阻一位老人吸烟时,两人发生争执。几分钟后,患有心脏病的老人死亡。老人家属将杨帆告上法庭。


一审判决认定杨帆应向家属赔偿1.5万元。杨帆坚信自己劝阻电梯内吸烟没有错,认为自己应当对老人家属进行人道主义的捐赠,而不是做错了事才要给的“赔偿”。


在大众舆论眼中,他就是个冤大头——明明做的是大多数人都想做却不敢做的正确的劝导,却因为极其偶然的因素,背上了黑锅。


而今年1月23日进行的二审宣判,驳回了死者家属的诉讼请求,并将一审判决中的1.5万元赔偿也撤销了。



舆论一片叫好。


其实,那些说着“判得好,总算是让我们以后敢站出来劝阻”的人,也未必就真的会站出来做那个文明卫士。


但至少这样一个有道理可讲也有人情可谅的环境,总归是能给一些人多一点勇气和安全感,没让大家的心跌到冰点,把这么一个小小的、基于基本公德的行为,烙上赔本儿买卖、避之不及的耻辱标签。


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标签,贴上去容易,撕下去可就难了。


阅读8676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