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礼仪养成指南 | 老年人应该是镜子,所有人都可以在他们身上照见自己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2-02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崇尚礼的国家,老人既是礼的开始,也是礼的终点。我们的长辈,在我们心中永远应该是中正平和,老而弥坚。


——————


60岁是人生的一道坎,是进入老年的门槛,子曰:六十而耳顺。耳顺者,解释很多,可以是听得进逆耳之言,也可以是听人言而知是非,无论哪个解释,都说明了一点,老年人已经磨平了所有棱角,变得中正平和,兼听则明。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老年人得到年轻人尊重的重要品质。


然后就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所说老人最理想的状态,当年过七十,人的思想与道德已经规范在合理范围中,即使随心所欲仍然合乎理性。礼在这一刻便浑然天成。


从古到今,根据孔子的指点,中国人都把老人作为榜样,作为仲裁者,作为精神依靠,他们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的中心,只要老人把舵稳住了,天就塌不了。


编草鞋的老人。


但在目前的中国,一股歪风不胫而走,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伴随着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质问,到底是老年人为老不尊,还是年轻人脱离了孝敬之礼,类似争辩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老人的歌声让学生无法听课;广场舞的大妈赶走停车的居民;摔倒的老人赖上搀扶的学生;要求让座的老人一屁股坐在少女身上;直到最近,因为公车停站较远,一位盛怒的老人将手榴弹扔向公车司机。


即使在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的中国,人们也不禁想问,这些老人到底怎么了?一个无中生有的命题悄然而至,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正在增多。人们众说纷纭,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


老人摔倒扶不扶已经成为了一个哲学命题。图/小品《扶不扶》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老人的坏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在老年化与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许多事情被放大了。


中国从200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一年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人口总数12.5%,达到1.67亿人,仅仅过了4年,这个数字突破了2亿,比例达到14.3%。1952年前后的生育高峰期人口全面进入老龄化。


这不仅仅让中国人口比重发生拐点,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争夺。比如在早高峰的上班时段,也是老年人晨练时间,老年人与年轻人争夺着有限的公共交通工具;随着老年人口增加,他们的活动空间也在扩大,他们的活动、声响也超越了原先资源的边界。


当然这种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不能成为个别老人任性的理由,只剩下“从心所欲”肯定不行,重要的是“不逾矩”。


有看法认为,目前正在进入老年的年龄段,正好是1952年左右出生,完全生活在新中国之下的一批,他们所有的人生都是在这样那样的运动中度过的,这些运动给他们生命带来了极其负面的烙印,就像浙江扔手榴弹老人,那手榴弹就是文革时候遗留下来的。


内因外因双重作用,加上自媒体的发达,顿时让某些问题老人曝光在人们面前。只是这些老人毕竟是少数,无法代替整个老人群体。


当广场舞的音乐惊天动地,当早晨的公车总有老人冲锋在前,当身边的白发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我们不要轻易责怪他们,或者是要走很长的路,或许是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对于正在走入夕阳的老人,都该多几分理解和关怀,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其实老人需要的只是一点关爱和活动的空间。


按照孔子所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里讲的正是一位老人应该做到的模样,就是年轻时讲孝悌,年长了能正身,年老了能耳顺不逾矩,方可以成为年轻人模仿尊敬的对象。


在中国人眼里,老人应该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的。他们面目慈祥,说话平和,处事规矩,待人以礼,以德正身。


他们规定着家庭中的礼,以身作则,教育年轻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食不言寝不语。


他们不怒而威,不会轻易口出狂言,但只要一个眼神,一声咳嗽,拐杖一戳,晚辈便老老实实不敢造次。


他们应该是镜子,所有人都在他们身上照亮自己的缺点,找到自己的长处,学习老人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处事原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他们始终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乃至国家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虽然在这个物质到异化的社会里,不少老人还需要晚辈赡养,但只要德高望重就不会因为物质需求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


在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崇尚礼的国家,老人既是礼的开始,也是礼的终点。我们的长辈,在我们心中永远应该是中正平和,老而弥坚。




阅读9519
中国 老年人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