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挽救你的顾客忠诚度?

作者:中国婴童 来源:中国婴童 公众号
分享到:

04-06

一个产业的思考与远见

流量为王,所有人都在追逐流量的时代,如何提高流量的转化效率?


新客户vs老客户,谁更金贵?


引流vs转化,哪个技能都不能丢!


会员系统是救星还是鸡肋?


大数据下,还有什么能更好地服务客户,维持活跃度,锁住忠诚度?


“您已入账10元现金券”都失效,还能怎样唤醒用户?


ADVERTISEMENT


文/李少加


“【XX产品】会员享特权,积分赚翻天,本周X会员日……”


“【XX产品】X周年庆,全场低至五折……”


“【XX产品】亲爱的XX,您已入账10元现金券……”


甚至还有……


“【XX产品】亲爱的用户,您已成功入账1000元白银……”


基本套路都是找个“噱头”让利用户,一言以蔽之:“物质激励”。


甚至,当激励度过高时,还会吸引大把“占便宜”用户(薅羊毛党),我们还要费尽心思防止这类损失。


那么,近年来,这些消息的打开率是多少?


有过一定运营经验的人都明白,时下用户促活是越来越难,越来越难……


是的,作为运营人,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热脸贴在冷屁股,赤城真心换白眼。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能否换个完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这类难题呢?

 

心理免疫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

 

我们稍微深入思考下,就会悲伤的意识到——物质激励最大问题恰恰在于:

不把用户当“人”看。


比如,你会跟你的女性朋友说:“周末陪我逛街吧,我给你一百块”么?


当然,企业并非故意想要讥讽用户,他们仅仅是没有意识到。


这也是我一直批判那些缺乏创造性思考、盲目跟风补贴的各路人马的原因。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总结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当人们满足了生存所需的基础物质需求之后,你压根没法想象人们为了维持作为“人”所特有的“自尊”(即自己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愿意付出的代价之大。


这本身就是巨大的人性需求。而且尚未被很好的满足。


而这,就是我们运营人作为唤醒“准流失”用户的高效武器。


既然我们是社会人,那么,就让我们从社会的最明显特征——“群体”入手,看看如何开辟一条唤醒用户使用产品的崭新大道。

 

用户促活:唤醒用户的“内群体”特征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履属多个不同的群体,我们会把同一群体中的人看做“自己人”而非“陌生人”。


不难想象,对于特别亲密的同一群体的人通常可以共享彼此的“物质财富”(比如一个小家庭群体),同时,几乎所有群体都能同享特定的“精神财富”。


这被称为社会统一性理论(social identity)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重新思考,如何唤醒用户的内群体属性,进而使用产品:


(1)存在哪些情况,可能唤醒哪些群体属性


(2)哪类群体属性能与产品的某个功能结合起来


(3)思考唤醒用户内群体属性的最佳时机,进而转化成运营策略


比如,对于在校学生,我们的“学校”群体属性,或者“专业”群体属性,甚至“学年”群体属性均很容易唤醒。


那么这类“群体”属性有哪些特点呢?最典型的就是年轻人的“竟比心”。


这个时候,跟“竞技”有关的产品就可以好好发挥了,比如运动类产品、阅读类产品等等。


例如,运动类产品是不是可以考虑推出:“高校跑步总里程竞赛活动”。(思路示例)


比如,每天更新各区域大学的总里程排名并进行提醒,诸如对沉默用户弹出提示:


“XX科技大学以绕月球三圈的跑步总里程获得了第一名,你的学校排第几呢?”

这样,对于该区域范围的大学生就很容易为了学校排名使用产品。毕竟,也只是顺手的事儿。


又比如,周末休息时,我们的“家庭群体属性”很容易被唤醒,我们会对“关爱保护”家人的信息特别敏感。


这个时候,跟“亲子”有关的产品就很容易发挥,甚至,跟公益能沾上边的产品也可以发挥。


比如,共享单车是否可以换个思路,考虑Push:


“您的爱人与孩子值得呼吸更好的空气,骑行减排,就在身旁”(思路示例)



这比什么“充值100赠送210”之类赤裸裸的刺激好多了。

下面,我们不妨从用户的“个体角度”入手,寻找个人心理需求与产品的契合点。

 

用户促活:赋予行为意义,维护用户的自我印象管理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自从有了“美颜相机”,麻麻再也看不到我的“素颜”照了。


我们渴望被社会所接纳,这种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为了保持优秀的“自我表露(self-presentation)”不惜付出各种代价:


比如近乎病态的节食、昂贵的美容、透支购买奢侈品。


甚至有人说,朋友圈的唯一价值就是:满足人们的“炫耀”需求。


不无夸张的说,如果没有“朋友圈(微信)”,没有“微博”,旅游产业恐怕也要大受打击。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人,我们的这种基于“自我印象管理”潜在需求是非常宽泛的,目前大都仅局限于“炫美”、“炫富”非常表层的需求(通常是年轻人)。


其实这反倒妨碍了用户,尤其是中高产阶级的“谦虚”需求(让他人觉得“谦逊”也是人的一个普遍印象管理需求)


我们都知道,人们对于未被满足的需求会特别敏感。


比如,当我们远距离徒步穿越之后,对交通工具会特别敏感;


又比如,对于十来岁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男同学们,当运动场上出现几个美女时,他们打球会惊人的起劲;


又或者,对于一个刚刚遭遇“排斥”的个体(例如情侣分手)会对他人的微笑、肯定、赞美特别敏感(所以“趁虚而入”是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人们还有哪些高级“自我印象”需求渴望被满足呢?


通常有:聪慧、才华、品味、进取心、社会贡献……等等。


这些都是中(高)产阶级渴望低调表露的外部印象。当然,请切忌妨碍他们的“谦逊”需求,这是非常讲究艺术手段的。


我们可以按照下述思路思考,如何重新唤醒用户对产品兴趣


(1)思考产品与用户的哪些“自我印象”相关


(2)如何激活这些要素


(3)结合两者转化成可落地的运营策略


比如,对于“知识类产品”(中产阶级用户为主),是否可以考虑推出一个:


“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逻辑悖论,难倒无数人,挑战下你能做对几道(选择题)……”(思路示例)


以此唤醒用户对“才华”的自我印象管理需求。


又或者,对于“奢侈品电商产品”(中产阶级用户为主),与其不厌其烦的推出“感恩特价”、“折扣优惠”(这些本来就跟奢侈品的初衷相违背了),还不如推送:


“耶鲁大学女生春季就流行这几款服装……”(思路示例)


以唤醒用户对“品味”的自我印象管理需求。


背后满足的本质都是唤醒用户对“自我的积极评价”需求,进而使用产品。

那么,除了“利己”之外,是否还存在“利他”需求呢?

幸运的是,有。

 

用户促活:唤醒用户帮助他人的“利他”属性

 

那么,在什么情境下用户的“利他”属性容易被唤醒呢?


社会心理学家总结,对于以下因素,包括:


“同理心唤醒”


“内疚感释放”


“受助者相似性”


“紧急事件”


“旁观者数量少”


都能够轻易唤醒人们的“利他”性。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将所运营产品的功能与上述情境结合起来。


比如,对于“知识共享类”产品,如果对沉默的(导师)用户Push:


“你的师弟师妹,错过这个月的求职期,将再难就业,而你的几句话,将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思路示例)


(触发了“受助者相似性”、“紧急事件”、“旁观者数量”等特性)


会比诸如“轻松1小时,赚取300元”更容易打动用户(对于有真才实干的人,会愿意牺牲自己业余时间换取300块?)。


又比如,一线城市很多人经常加班,没有时间陪孩子,而产品新版本发布后,面临许多用户不愿意更新、体验新功能的问题,往往颇为无奈。


这个时候何不推出一张同情牌?


例如对于亲子类的产品:


“我们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加班加点,就是为了让您更愉悦的陪伴孩子……”

(触发了用户“内疚感”、“同理心”、“受助者相似性”等特性)

 

总结启示

 

一、“物质激励”的本质是逆人性的,用户对于“物质刺激”极易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心理免疫”现象。


二、如果我们需要唤醒“麻木”的用户重新使用产品,不妨回归人性,从下述三类心理动机出发,唤醒用户对产品的兴趣


1.唤醒用户的内群体属性


利用用户“内群体”身份被唤醒的机缘,巧妙结合产品功能,满足用户为“内群体谋福利”的渴望。


2.唤醒用户的自我印象管理属性


能够让中产(高产)阶级用户“低调”的展示他们的“才华、品味、社会贡献”等高级形象需求。


3.唤醒用户的“利他”属性


通过“同理心”、“内疚感”、“受助者相似性”、“紧急事件”、“旁观者数量少”等内外部动机唤醒用户的“利他”需求,同时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利他”功能。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在不同的情境、时机会被唤醒不同的潜在动机,我们必须根据产品特点、使用情境灵活策划,这本身也是个复杂的商业分析过程,后续我会出相应的专题再行探讨。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人之为人”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遗憾的是,这些年国内互联网商业的发展,可谓将人性的阴暗面驾驭,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逐利、炫富、色欲。


然而,请千万不要忽视了人性中最光明的一面。我们作为互联网产品人、运营人,更该做的就是,竭尽我们的才智,还用户一个自然释放阳光面的人性输出口。


互联网商业日臻成熟,决定产品生死的不是“用户总量”而是“习惯用户的总量”,这已成共识。


(作者微信公众号:少加点班)

推荐阅读


  

  


爆料 | 投稿 | 商务合作

中童新媒体部主编张佳


加入母婴零售社群
中童社群群主


阅读9558
如何 忠诚度 
举报0
关注中国婴童微信号:chinabaobbe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婴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婴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中国婴童

微信号:chinabaobbe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