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五一,已经离不开BAT

作者:华尔街见闻 来源:华尔街见闻 公众号
分享到:

04-29



来源: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张超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五一来临,外出旅游度假成了许多人的首选。


在出行旅游这个领域,BAT进行了多年的布局,机票预定、酒店住宿、交通出行、资讯收集……只要是旅行中你能想到的环节,就能看到BAT的身影。BAT在这些领域寸土必争,出门旅游的人会发现,方方面面,可能已经离不开BAT了。


OTA领域


易观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已由2012年的1703.7亿元上涨至2016年的7394.24亿元,增长率也基本呈上升态势,只在2013年出现小幅下降,但近几年均出现了大幅增长,其中,2016年中国OTA市场交易规模同比涨超56%,增速达到最大。



持续上涨的交易规模也让这个市场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2017年12月,同程旅游旗下的同城网络与艺龙旅行网宣布正式合并,成立新公司“同程艺龙”。从此,其与携程、飞猪旅行在OTA市场上开启了“三国杀”局面。


公开资料显示,百度为携程第一大股东,截至2016年3月31日,持股比例已达21.6%,远高于携程其他机构股东和个人。阿里是飞猪旅行的控股股东,该产品前身即为“阿里旅行”。而腾讯作为同程艺龙背后股东,也借此加入OTA市场的“争夺战”。


为了抢夺这个市场,腾讯已经先后将微信钱包、QQ钱包中的酒店预订、机票火车票预订等自有流量入口相继交由艺龙和同程把持,两家公司合并后,腾讯进一步巩固两家企业与腾讯的业务协同。


百度也不甘落后,百度大商业事业部副总裁郑子斌此前表示:“将充分利用领先的AI技术,赋能中国旅游市场。通过对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翻译等核心产品的持续升级,百度AI已经实现了机场登机、境外导航、语助、图搜等诸多场景的应用,并帮助这些产品在各自领域稳保最高市占率。”


阿里则在2015年先后推出了“未来酒店”和“未来景区”战略,2016年又推出“度假IP孵化”战略。阿里在打出这三张牌的同时,还调动了阿里巴巴集团下的支付宝、芝麻信用、花呗、石基信息等内部资源。


全天候科技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发现,虽然在投资数目上,阿里巴巴最多,百度最少;但从市场份额来看,占比却是大不相同。


易观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OTA市场上,携程系下携程旅游网、去哪儿网交易规模分别为2636.2亿元和1345.1亿元,市场份额居于前列,两家占比已过50%,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紧随其后的是飞猪旅行,市场份额在15%上下,而同程和艺龙两家占比合计不超过10%。



而BAT三家包揽的市场份额在2015年已近90%,虽然在2016年有所下滑,但仍占大部,这个市场依然是BAT的天下。


交通出行


旅游出行方式一般由大交通和小交通两类构成,前者主要是飞机、铁路和公路交通三类,后者则以时下最热的分享经济模式为短途出行提供解决方案。


大交通方面,主要是航空公司、中国铁路公司和公交公司提供服务,BAT很难在这个领域有大作为,三家在这方面主要采取的是利用技术优势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主要是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而并不自己组建公司。


而在城市中短途出行中,随着共享经济模式成为消费者新的选择,BAT也在该领域布局积极布局。


在解决最后一公里上,阿里巴巴投资了ofo、哈罗单车这类共享单车,腾讯则通过投资摩拜来与之竞争;


中程出行方面,主要是打车和租车市场。据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仍然是投资该领域数量最多的企业,腾讯与百度则相对较少。阿里巴巴曾经投资美国打车平台lyft、滴滴等,而腾讯在这个领域最知名的投资也是滴滴,腾讯是滴滴早中期投资方,阿里巴巴多参与后期阶段的投资。


旅行资讯


旅游资讯服务方面,腾讯为例,主要是投资了美团点评(新美大)。合并前,美团就一直在售卖相关旅游产品:餐厅、本地活动、酒店、团购等,大众点评也在提供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的同时,贡献了相当大的用户数。此外,腾讯还拥有腾讯地图,提供导航服务。


阿里巴巴则通过穷游网提供出行攻略,高德地图提供路线信息,辅之以车来了、墨迹天气、PPTV旅游视频等相关工具,以此来积攒用户。


百度布局多集中于头部,在旅行资讯上则仅依靠百度地图和爱奇艺旅游视频来吸引用户。


BAT旅行版图


表格由全天候科技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纵观整个旅游产业,三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布局,百度投资的携程在OTA领域一家独大,阿里巴巴和腾讯投资的滴滴在出行领域占领大额市场、腾讯投资的摩拜(已被美团收购)、阿里巴巴投资的ofo则是共享单车市场最有实力的选手,而腾讯投资的新美大在O2O市场拥有最大体量。


BAT的竞争还在继续,不甘落后,触角已经无处不在。



欢迎转发点赞支持见闻君

阅读9136
举报0
关注华尔街见闻微信号:wallstreetc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华尔街见闻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华尔街见闻

微信号:wallstreetc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