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丨精选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7-14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小楼老师

来源 | 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新时代父母对自己要求很高。

有的父母即便将孩子抚养得很好,

有时也会对自己不满意。


如果在养育孩子过程中,

有着7个迹象,

就说明父母将孩子抚养得很不错了。

应该好好肯定自己。


哪7个迹象呢?


1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

各种各样的情绪


很多父母比较头疼孩子在自己的面前“发脾气”。

但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情绪,

区别只是

会不会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来而已。


对一般人而言,

觉得越亲近的人,

越容易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


如果孩子心理感觉和父母贴近,

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

尤其是负面请——

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也只有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

有绝对安全感,

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

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

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父母需要注意,

自己是否不许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

或者当孩子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就打岔。


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

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情绪,

可以帮他们说出来。


2

孩子受伤或者遇到问题时,

首先找你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遇到问题会找自己解决。

其实未必。


孩子会先判断父母对此事件的反应,

预测可能的后果。

所有判断都是基于

孩子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

只有当孩子觉得会获得帮助,

遇到问题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



如果孩子过去在外面受到伤害,

找父母求助,

而父母采取责怪的态度,

孩子以后可能宁愿忍耐痛苦,

也不会找父母求助。


3

孩子会和你谈自己的想法,

不担心你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孩子愿意告诉你自己的任何想法,

就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

或者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

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



此外,

孩子也能比较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

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

也不会告诉父母。


4

你对孩子的反馈不评判,

也不贴标签

 

有些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完全不客观,

甚至给孩子贴上很多标签。


我曾听一个妈妈说,

孩子很不爱吃蔬菜。


这本没什么,

但她很快做出一个结论:

所以他性格急躁。



我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唯一的关系可能是,

这个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

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


也有些父母在诉说了孩子行为以后,

总要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

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等等。


这些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标签”那样。

 

5

你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成就感。


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

孩子会发展出“持之以恒”的能力,

他们也会更少尝试危险行为。


有些父母则不允许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

他们让孩子发展的“兴趣”,

其实是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兴趣或爱好。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

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

孩子会很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

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尤其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

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6

你会给孩子设置恰当规则

不担心孩子反抗


负责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

给他们设置恰当的规则,

而不会因为担心孩子不高兴,

或不喜欢自己,

就对孩子听之任之。


完全被放任的孩子,

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



恰当的规则包括:


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

比如吃饭时间、睡觉时间;


生活习惯规划,

睡前刷牙,换洗衣服,做家务,

晚回家要让父母知道和谁在一起等等;


使用礼貌用语,

去别人家注意什么礼仪,

过马路、乘车要注意什么等等。


7

会对孩子道歉,并且弥补过错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

《三个字就能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很多父母却不肯说》。


亲子相处中出现的问题,

未必全是孩子的错,

有时父母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比如情绪反应过度,

对孩子大发脾气,

打孩子。


如果事情已经发生,

父母需要做的

就是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


你可以和孩子谈谈:

冷静下来之后想过,

如果重来一次,

你会怎么做。



你也可以和孩子谈谈:

当时是什么情绪或者想法,

让你没有克制住冲动。

 

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

传统的思想总是认为

父母对孩子就是应该高高在上,

对孩子多什么都理所当然,

甚至只要是自己觉得

“为了孩子好”

就不考虑孩子感受去做。


常听一些父母说:

我打他是为他好。


这是很奇怪的逻辑。

如果想让孩子明白道理,

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讲道理。

打孩子一顿,

只会让孩子害怕“被打”这种行为。

孩子最后会得出结论——

我这么做会被爸妈打。

但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也许永远都不知道......

 

这7个迹象存在于你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吗?


*作者简介:小楼老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个人公众号: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分享心理学知识在婚姻家庭、儿童发展中的运用。 

阅读8765
心理学家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