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90后的无效社交:始于见面 终于朋友圈 | 飞碟启示录

作者:飞碟说 来源:飞碟说 公众号
分享到:

11-21

本文授权转载自飞碟启示录(feidieqishilu)


欢迎来到NO.002期教授研究室,这里有最专业的解答。今天,我们聊一聊前社交孤独背后的心理学故事。



何谓无效社交?小姐姐面基么?扩列、点赞之交,这些关于这些90后至00后的社交问题,我们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朋友圈那点事……


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别人的社交状况真的强于我们吗?


你是否总觉得别人的的生活有滋有味,别人的社交世界多姿多彩?朋友圈里各种旅行打卡,大餐美食、聚餐K歌,还有恩爱狗粮…仿佛只有自己远离了尘世喧嚣,宅在家中快发霉了……事实真是这样吗?


这是认知偏差在其中作怪。研究显示:在能力、道德等很多方面,人们都会持有“自我提升偏差”,总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



如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80%的人认为自己更擅长控制情感;90%的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善良……但是,在社交领域却存在与之相反的“自我贬低偏差”:即认为人群中别人的社交状况比自己好很多,别人过得比自己精彩、比自己轻松、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幸福的人际关系……


“别人都在欢乐场,只有自己独守空房”。




我们为何要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既然朋友圈的社交如此丰富多彩,可为什么过一阵再点进别人的朋友圈却是一片空白呢?曾经秀过的恩爱、晒过的美食、打卡过的景点都消失在“朋友仅显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中了。微信朋友圈管理的“三天可见”功能得到了大多用户的一致好评,这又是为什么呢?



如上所说,社交的重要性和“自我贬低偏差”促使我们为保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会主动对自己呈现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进行积极的印象管理: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爱面子”,我们会努力控制传递给他人的自我相关信息,如刻意的衣着、妆容、动作与言语表现,甚至仔细挑选自己的好友,以呈现某种良好的公共形象(Keating,2006)。


在做这些事时,无论我们是否有意识,都是在进行印象管理,即通过精心策划给他人留下自己的良好形象。然而,朋友圈里深夜偶发的牢骚、看完电影情绪冲动时的短评、为亲友转发的投票链接……不仅会让他人窥视到你的隐私,也可能导致他人对你的消极印象,不利于随后的印象管理。


所以,你懂得“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奥妙所在了吗?


真相远非如此简单。随着网络社交的盛行,微信好友呈指数爆炸般惊人地扩展,大量陌生人涌入好友列表中。然而微信好友并不等于亲密朋友,我们并不想对那些不熟悉的“朋友”展示过多的私人生活信息,分类可见又太麻烦。删除吧,自己舍不得,操作又繁琐;不删吧,实在是不想不相干的人看到自己的私密生活。这时候,微信朋友圈设置中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功能简直是雪中送炭啊。




我们怎么就陷入了社交困境?


是不是不对别人开放自己的朋友圈,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交生活障碍了呢?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社交生活中的“自我贬低偏差”加剧了我们的危机感,让我们更在意自己的形象,更想在社交时付出更多努力进行印象管理。


这看似积极的行动下其实隐藏着危险的暗流。日渐精致的妆容仿佛面具,无形地制造出了人与人之间更远的心理距离。追求极致的完美让真实的内心背上沉重的包袱,最终难以支撑,导致彻底的自我放任或对不合理回报的强烈渴求。



表面看来,沟通因微信而变得更便捷。但俗话说的好,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越不珍惜。Rusbult的投资模型(Investment Model)指出,人们是否会忠于一段关系,不仅取决于他们在关系中的收益、成本、与他人间的比较水平和替代性比较水平,还取决于其对关系的投资成本及离开关系失去的投资成本。


微信时代关系获得与失去的投资成本显著下降,扫一下二维码就可在瞬间获得更多新朋友的便捷让我们忘记了曾经交一个朋友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值得警惕的是,我们也会因微信沟通的便捷而忽略了现实沟通的重要性。


比如,此刻刷着朋友圈的你,回想一下,多久没有和故友一起见面、和父母吃饭聊天了?




走出社交困境


社交困难本身并非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大可不必过于忧虑。需要警惕的是,社交困难会一步步演变成社交障碍并最终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那么,如何克服自己的死宅属性,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呢?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减少非理性的社会比较,接受自己最本真的模样。


别人表现出来的“精彩”不一定是真实的,不要为朋友圈里光鲜亮丽的外衣所欺蒙。



学会与真实的自己相处……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时候,恰好是我们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时候,而最了解、最疼惜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嘿,最近一切还好吗? ”别忘了,在疲惫不堪时好好爱自己。


重视身边亲近的人,不把时间过多浪费在不熟悉人的社交上。


外面的风景再美,也敌不过回家的那条路。无论走得多远,你都不是无根的浮萍。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依恋”塑造了我们对自我、社会的认识。


依恋(attachment)英文意思是“结”,指我们与父母、亲密同伴、浪漫伴侣间等重要他人间的依恋如同心结般彼此相连。


面对危险时,与重要他人的依恋帮助我们获得安全感;当面临挑战时,与重要他人的依恋则能赋予我们征服整个世界的信心与勇气!


依恋也是持续一生的强烈需求,在重要他人眼中我们一再发现和创造自己。依恋理论的创始人鲍尔比指出:依恋如同轮子的轴心,从摇篮到坟墓,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围着它旋转。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人,能够从中汲取自信与生命的力量,也愿意把自己的力量与欢乐无私地奉献给世界。



关系是需要建设和经营的。所以,重视身边亲近的人,多花时间在自己的依恋关系中,与父母家人、亲密朋友、恋人和配偶多一些陪伴、沟通和交流,努力让自己成为对方的安全依恋对象——及时回应、包容、理解、陪伴——同时又不断确认彼此作为主体的重要性。




拥抱孤独,学会与自己相处


终其一生,我们都被两种力量操纵,一种是对陪伴、爱及所有能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人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自主的向往。人的存在,除了为他人乃至人类的幸福而努力,也要为了自我的独立而存在。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普通的社交,最终能够引发的最深层次的变化——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自我独特性和价值感的探索与发现。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学会与自己相处的过程。如何在独处中思考自我的价值,提升内涵、升华自我,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才是颠扑不灭的真理。要从内心深处不害怕独处,第一步就是放下手机,从纷乱的虚拟网络社交中抽离出来。去拥抱那些真正爱你的人!


闲暇时光,不妨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吹牛去,让我们的社交,始于见面……但不要死在朋友圈。



参考文献:


Deri,S.,Davidai,S.,&Gilovich,T.(2017). Home alone: why people believe others' social lives are richer than their ow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13(6), 858.


Baumeister, R. F. , & Leary, M. R. .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Manusov, V. L. . (2006). The Sage handbook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age Publications.


Rusbult, C. E. , &Farrell, D. . (1983).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the impacton job satisfaction, job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of variations in rewards,costs, alternatives, and investmen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8(3),429-438.


刘静怡, 黄希庭, & 杨帅. (2013). 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1(4), 664-670.


蒋建国,《微信成瘾:社交幻化与自我迷失》,《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罗兰•米勒,《亲密关系》,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彩娜老师心理实验室 李彩娜(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高泽玉,石雯,李舒欣,张皓月,马田雨。



阅读8763
朋友 飞碟 启示录 
举报0
关注飞碟说微信号:feidieshuo952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飞碟说”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飞碟说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飞碟说

微信号:feidieshuo9527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