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谁为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佛山日报 来源:佛山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12-07


5日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大四学生洪钜杨决定了毕业去向——留在三水区白坭镇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康喜莱3个半月的实习,改变了来自农村的洪钜杨。4年前,他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他也从未想过留在农业企业。

现在这一决定,让农民致富带头人李广彬欣喜不已。

7年来,李广彬以乡村领头雁的担当,创立专业合作社,在全市建立首个合作社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集聚了一批专业才俊接续发展,以公心匠心带领农户闯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致富新路,开创乡村振兴的喜人局面,充分发挥了优秀基层党员、全国劳模的先锋示范作用。康喜莱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基层党建创新探索,对珠三角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借鉴启示。


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该大棚运用潮汐式育苗技术。 图/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领头雁”闯出共同致富路

2010年11094元。2017年19000元。7年间,三水白坭岗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几乎翻了一番。

岗头村是一个传统农业区,8000多人,基本以种养为主。村民都说,村里这几年变化很大,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了,都要感谢李广彬。

群雁高飞头雁领。乡村要振兴,村民要致富,带头人是关键。

1991年,在村经联社运了8年菜的李广彬辞职下海,自己做起了蔬菜流通生意。他的想法很实在也朴素:赚钱,一是为自己,二是为菜农。


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吸引众多同行前来取经,李广彬(右一)与参观人员交流。图/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他与当时的广州羊城铁路总公司签下协议,解决了蔬菜的运输问题,依靠积累的人脉和渠道,将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那时,他走南闯北,睡在火车站,也有过落魄光景。早年他创办的华兴农产品经营部,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农产品种类单一和产量有限,经济效益低,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即使这样,面对蔬菜滞销,李广彬说,“哪怕自己不赚钱,也要让农户挣到钱”,种植户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有责任扛下这份压力。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闯劲,他自学了大量经济、管理、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等专业知识,不断实践创新,使经营部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业务蒸蒸日上,成为三水最大的出口流通企业。

7年前,李广彬又翻开新篇章。2011年他创立了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与国内知名科研单位合作,坚持发展安全、标准、绿色、优质的现代农业,带动岗头村以及周边3000户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的基地扩张到高明、清远,生产链延伸到海南、云南,农产品更是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

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问题,归根到底是小农户与大市场如何对接的问题,带头人把握方向、拓展市场的能力非常关键。

如今,围绕着致富带头人李广彬和他的合作社,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致富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农业龙头企业……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很多人以为李广彬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却表示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

“实话说,以前折腾,是为了赚钱,但那不是我的‘追求’。”他口中的“追求”,是个人成功的同时,以企业家的经营意识,带动更多乡邻致富。

当了30多年农民的李广彬,皮肤黝黑,身材消瘦,穿着朴素,他心中那份公心更是为人称誉。

今年,椰菜又遭遇了市场低迷的影响,相较于合作社800元一吨的售价,山东只要550元一吨,湖南仅售120元一吨。三水的椰菜销售遭遇了巨大的冲击。

李广彬一边引导农户推迟一至两个月下种,以避开山东椰菜的热销期;同时坚持“保底”收购,宁可自己不赚钱,也确保农户能挣钱。李广彬说,他是一名农村的基层党员,服务的就是农民,种植户是他的衣食父母。

“这个新品种是我们刚培育出来的,从种植到收获只需要40天,很甜的。”拍了拍案头上“帅童”西瓜,李广彬颇为自豪地称。

走出陈旧模式的桎梏,带领农民闯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李广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康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图/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汇聚人才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

昨天下午,十几个临时聘请的工人额头渗着汗,在合作社的工场里忙碌包装椰菜。这批椰菜马上要出口到马来西亚。

在他们旁边,吴朝江正与来自深圳的一家自动化设备供应商交流,如何为工场安装自动化包装、运输带。

▲李广彬的女婿吴朝江和女儿李美霞在检查蔬菜情况。图/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李广彬看着这位既懂技术又有激情的女婿兼接班人,面带微笑,默默点头。

3年前,没有吴朝江的李广彬,心里是着急焦虑的。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是当下大多数村庄所面临的窘境,村子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

这个全国性现象也让李广彬备感烦恼。“十年前一起耕作的是这批人,十年后还是同一批人,而且人数还越来越少,这肯定不行!”

李广彬的心结,随着吴朝江的到来解开了。

2015年12月,因为一次农业研讨会,华南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80后”吴朝江与广东药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的“90后”李美霞结缘,并进入康喜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大四学生洪钜杨在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实习。图/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吴朝江的到来加快了合作社的科技转型。2016年至今,在吴朝江的建言和推动下,合作社上马了10亩无土栽培大棚,每天可生产800~1000斤的优质健康蔬菜,一亩的年产值由原来近1万元提升到4.5万元。去年,合作社开始种植高值作物金线莲,也已收获高质量金线莲250斤,经济效益达125万元。在此之前,合作社只有一个10亩的露土种植大棚和1亩的露天网纱种植地。

其实,李广彬很早就看到了传统种植的弊端和发展空间有限,并十分看好科技种植的前景,为此曾连续2年去台湾考察农业,并密切关注荷兰、以色列等国家的科技种植。因为没有关键人才的协助,李广彬的科技种植计划一直悬而未决。

吴朝江为合作社带来的改变,李广彬默默看在眼里。“他很勤奋、有想法、能创新,对合作社的发展功不可没。”提起吴朝江,李广彬常会露出满意的笑容,毫不吝惜地赞美。

“爸爸是个工作狂,如果没人接班,他会一直干到70岁。”李美霞动情地说,“临毕业的时候爸爸叫我去留学,我不去,回来接班让他明年可以退休休息一下。”如今,李美霞与吴朝江因农业结缘并结婚,成为李广彬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人才振兴。李美霞、吴朝江在合作社不断做加法,让李广彬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也更加渴望更多人才的到来。

2016年以来,康喜莱聚集吴朝江、李美霞以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大四学生洪钜杨等一批专业人才。

和李广彬一样渴望人才的岗头村党委委员、岗头村民小组党总支书记周洁玲,也看到了一些乡村新气象。周洁玲统计,近几年岗头村委会出现村民回迁现象。仅2017年就有约300名户口在外的村民回迁,其中约六成是30至40岁的中青年。“以前大家是争相走出去,这几年不少村民开始走回来。”

“不是农村没有发展机会、发展平台,而是要让人才看到机会,吸引得进来、留得下来。”李广彬说。


合作社也搞起了科研

2017年6月,广东首个蔬菜类“科技小院”落户康喜莱。22亩的小院共设置标准化培育区等七大功能区。合作社也自此开启了和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佛山市农科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每2年迎来2名硕士研究生进驻,开展农业科研课题研究。

一个开展农业生产和流通的合作社缘何搞起科研?

2016年和2017年,岗头村不少农户都遭遇冬瓜植株黄叶、叶子干枯,有农户种的冬瓜减产甚至绝收,农户对此束手无策。中国农业大学2名硕士研究生一年来走访周边农户开展调研,到田间地头取土、取作物样本分析检测找出问题,研究制定了新的平衡肥配方,帮助解决了“黄叶病”。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用好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是一个重要发力点。

据统计,2011年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创立后,得益于合作社多年来常态化开展种植培训班,专业技术团队走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种植,农户种植变得更加专业,农户每亩增收2500元。仅去年,合作社就带动农户销售了2.5万吨农产品,销售额达2186万元。

▲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科技小院实践基地。图/ 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昨日下午,合作社的基质栽培区,58岁的李福牛和已经决定留在合作社的洪钜杨把一米左右长的青瓜藤一条条绕到从大棚顶垂下的线上,让青瓜顺着线往上生长。

“没怎么下过田的大学生也不简单呐。”李福牛很感慨,在这批新品种青瓜的成长中,他不懂怎么施肥了。“我只能浇一下水,这些青瓜都是微生物肥养大的,要靠年轻人指导一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除了做好蔬菜的流通和服务,合作社的功夫还要花在地头之外,要深挖产业链,提高管理水平,引入高科技人才。

这也是李广彬正在谋划开展的方向。5日晚,李广彬召集5位首次招来的大学实习生吃了个晚饭,与他们深入交谈,希望有大学生能留下。“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这一切需要有人才来支撑。”李广彬说,他正开始储备人才,培养年青一代科技能手,继续开展科技种植、引进自动化装备,走精品化、精细化、高附加值的农业发展路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白鸽表示,白坭农户多年来已形成“春种冬瓜、夏种豆角、秋种椰菜”的耕种规律,科研机构和高校因地制宜开展课题研究,将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向优质、高产、高值转变。合作社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积极引入高科技种植装备,不断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尝试。


党员就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旗帜

办好农村的事情,发展农村的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的领导。

2011年12月,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仅仅6个月后,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如今,在老党员李广彬的带动下,合作社102名社员有14名是党员,占社员总数14%。

“合作社有这么多党员,为什么不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建立党支部提升凝聚力?”合作社成立6个月后,有着32年党龄的李广彬主动向岗头村党委申请,提出要在合作社设立党支部。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佛山第一个建立党支部的合作社。

李广彬说:“我是一名老党员,成立党支部能在合作社内聚集一批有影响力的老党员,从一个党员发展到一群党员为村民发家致富凝聚合力。”

第一批加入合作社党支部的都是在岗头村各个村小组内有影响力、有威望的老党员。合作社党支部支委梁以倬有着43年党龄。他认为,老党员聚集在一起能发挥好带头作用,带动周边的亲友加入合作社。单户打拼肯定不如有个组织一起打拼。加入合作社之后村民不仅减少了流通的精力和时间,更有良种良法推介给村民。

良种良法需要推广,但在农村,农民更希望看到实效。当合作社推广遇到难题,就由党员先试种新产品,试验成功后再推广给农户种植。梁以倬加入合作社之后一直在示范、推广良种,尽管如今他只承包1亩多土地,但他仍然坚持带头示范。“我不是为赚钱,我只是想向大家推广好品种。”梁以倬说。

正是依靠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岗头村乡村振兴之路才越走越宽广。村民区永河说,康喜莱提供种子、产品收购、销售、技术的全流程服务,农民只管种菜,只要把菜种好了,根本不愁卖。如今,“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创新经营模式让区永河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元。


康喜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红色妇女之家”,加强党员和村民联系。图/ 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摄

在康喜莱,红色驿站和红色妇女之家是连结党员和村民的纽带,他们在这里一起交流、培训。合作社党支部、红色妇女之家也开展“设岗定责”,14名党员分别认领致富岗、技术岗、创新岗和带头岗。红色妇女之家的党员冯彦开今年则认领帮扶服务岗,为村里妇女儿童提供帮助。今年以来,合作社党支部领岗党员通过收集问题和建议,落实扶贫助困等民生微心愿11件。

从田间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曾经是岗头村党委委员周洁玲的父亲最担心的。已经古稀高龄的老人家仍然坚持种黑皮冬瓜,他的信心来自合作社成立的农民专业服务队。农民专业服务队成立以后,共计服务农户2000余人,服务种植面积3600余亩,运输重量达2万余吨。

6年来,合作社与当地农户之间良性互动发展,一起做强做大,扭成一股力量共同致富,成为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岗头村的种植大户带头和村民集体建议岗头村委,以最合适的价格将土地承包给康喜莱。“村民说,李广彬和康喜莱是真正为农民着想,是真正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的,所以得到大家的响应。”周洁玲说。


更多相关报道

请点击下方版面查看




今日精选


 

② 

③ 



文字 | 佛山日报记者陈国飞、马力、洪海

编辑 | 夏潇潇 

佛山日报社全媒体整理发布


阅读9052
腾飞 
举报0
关注佛山日报微信号:gh_cf1fc2bf30d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佛山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佛山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