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2018已近完结,该走出舒适区了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12-07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想必本刊的读者们早已熟知这句口号。从1925年创刊的《生活》杂志,到1995年复刊的《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继承着早前的基调,也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生活观。

在这个自媒体爆款频出、长篇报道屡屡被“唱衰”的时代,很多同行哀叹时世不再,三联如何应对?一周前,谷雨计划采访了本刊主编李鸿谷。

他的态度是,要么改行,要么你写得更好。

他说,三联依旧信奉,成就一篇稿子,需要全景式的观察、细节的挖掘、事件的剖析、人性的洞察以及逻辑叙事与情感叙事的碰撞与平衡,以采访与写作为基础的文字作品是杂志的核心生产力。

同时,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三联也在全力探索突破路径和创新阵地—— “音频、视频、知识付费产品,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核心动力,那就是知识升级。我们要去做足够深的、能够进行到知识层面的报道,用深度打败时间、速度。无论什么形态,周刊之本是原创、系统与潮流的生产之道,不会改变。



点击图片一键订阅  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

下单即赠送精美《生活历》一册!

作者 | 刘蒙之

来源 | 公众号“谷雨计划”(ID:guyuproject)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要写,要练,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谷雨:你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长江日报》《武汉晨报》和《三联》工作,从事新闻业已有三十多年。你做新闻的动力是什么?

李鸿谷:从事跟思维活动相关的工作,好奇心是背后最深的动力源。就像没有好的身体条件就无法成为好的运动员一样,好奇心也是一样的。真正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应该是欲望驱动型、自我驱动型,好奇心是那种自我驱动背后更恒久、更有价值、更纯洁的发动机,点燃你写作最初的激情。

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谷雨:你认为做新闻都需要哪些能力?

李鸿谷:阅读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决定你是否能走到终点。阅读的越多,越能提出问题,越能在现场最大量拿到信息,找到或者推翻之前的问题答案。

交流能力——所有的采访都是一个打开、让对方说话的过程。说什么不重要,但是开口说话之后你要能跟上他,这样才能不被他蒙蔽,才能从容不迫地跟他沟通,成为和他平等的交流者,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本刊记者王海燕在无锡第一女子中学采访

还有一种能力,是打破预设的勇气。在采访之前,你看了很多材料,你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基础认识,有一些疑问,你可能准备了一些问题,进入现场后,一般是采访对象解答了你所有的疑问。但还有一种情况——你的所有问题无法与你的采访对象接轨,你通过别人构建的这个“对象”被对方打破,所有预设和准备都踩空。这个时候其实是上帝给你打开的一扇窗,让你更有机会接近真相了。

这是这个行业最为荣光的时刻,是非常了不起又罕见的时刻。我的很多同行、同事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个时刻,这是最可怕的,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事情,没有勇气去重建它,你可能最终还是会按照原来的设想去完成。

谷雨:有人说,记者需要有对现场的把控和呈现能力。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李鸿谷:现场不是单纯的事件冲突现场,它是一个和事件冲突相似的,又比单纯事件冲突更大范畴的概念,它与我们的认知和表达相关。

我认为新闻是认知事物的手段,如果用新闻方法论来认知采访,那么相对应的就是认知冲突、人物,以及现场——没有冲突就没有办法寻找、记录、证实事实;没有人物就没有冲突;现场就是舞台。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它的前提是,狗咬人是常态,是背景。但是我们的常识本身也在重构,舞台、背景等一些不变的东西也在变化,作为记者要抓住这些变化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部分同事合影(蔡小川 摄)

谷雨:你会对自己的新闻写作有一些技巧上的要求吗?

李鸿谷:我自己的写作主要依据内心感受,没有经验可循,但写作里头有两个东西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一个是文章里能不能有“自己”。这个“自己”可能是隐性的,也可能是显性的;这个“自己”不是用来显摆的,而是承载你对这个事情的判断。

第二个是要有理论,有理论你才能进行叙事。这个理论不是简单论文的理论,而是你对这个事情的认定,这个认定可能是一个结论,也可能是一个疑问。有了这个东西,你才能形成你的结构,才有可能找到你的开头。

至于“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没有这个东西。我们往往将写作肢解,好像我们开头有个技巧、结尾有个技巧很重要,但如果你没有自我,没有对这种事情有一个坚定的、强悍的认识,那些“技巧”都是虚张声势。

1926年起,著名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

谷雨:年轻人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好的记者?

李鸿谷:我的建议是多读书,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答案。人生都是尝试性的,没有说谁找到一个金钥匙给你就点石成金了这一说,找到自我最重要,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欲望,找到自己被欲望驱使的方向。

你现在还能往前走多远,在于你过去的积累和投资。付出五分得到一分才是常态,这四分是你为未来做的投资。如果你的投入全部用于产出,那你未来还怎么走远呢。这都是常识,没有花哨的东西。

本刊记者刘周岩采访张世英先生

我做记者不是命运中的自然选择,而是一个意外。在最初的职业生涯里,我并没有写作的信心,但到了三联之后,我建立了阅读的信心。阅读能力是评估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阅读量、吸收量、再现量是一个记者的功力所在。当你建立阅读自信、写作自信后,新闻所有的边界就会慢慢消解,不再那么约束你。

找到自己的阅读之道,你上道之后就会比较快。每个领域都有两三个天才,他们笼罩了一代甚至几代人。最初你阅读他们的时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如果你真正进入他们的思考,那么你看其他人的书就会很快,因为其他人都在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当然这个是功利性的阅读。现在我进入一些非功利性阅读后发现,还是要写、要练,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另外,作为一个职业写作者,你要让你的文章流畅、传播力更强,阅读起来亲切可感可知。你写的越多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完成这个事情,这是写作积累过程中自然完成的。就像一个运动员,你训练到了那你就是第一名。如果你写一百篇文章,写的过程中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因为每一次写作都会对前面的写作有所提升。写作本身的训练、积累会帮你完成沟通交流和文章结构的优化。

本刊记者张月寒采访刘涛

最后,我们强调文章要有个人特色,但这个特色背后你的出发点要是公允的认知,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对我而言,做新闻采访,我不是采访对象的朋友,更不是敌人。我是去倾听对方的解释,认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们要表达的是“你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我们认可你”或者“别人认可你”。这要求写作者本身的情感是克制的,你传递的是对这个事情、这个人的认知,而不在于好恶。公共性在于认知,而不在于好恶。

点击图片一键订阅  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



原创、系统与潮流的生产之道,不会改变


谷雨:三联以长篇、深度的报道见长,然而当下长篇报道频频被“唱衰”。你如何看待长篇报道的命运前景?

李鸿谷:长报道不被人看好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它的样式过时了,现在有了一些新的载体,我们竞争不过新的业态;第二种是我们本身写得不好,在真实市场里被表现出来。

很多同行哀叹时世不再,这固然是一种现实,但要么你就改行,要么你写得更好。新闻行业最可笑的地方在于遭受挫折的时候,总是自怨自艾、自我贬损。

我们现在更多地关注在“写得好不好”这个层面,现在的写作可能要更轻快、直接一些。

面对不同载体,写作方式肯定需要调整。好文章跟长短没有关系。我2000年来到三联的时候,人们说好的文章不能超过5000字,但事实证明明显不是。如果你的品质远远超过体量,体量问题就不存在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有好的产品,没有长的产品。你写得好,人家愿意看,就行了。

《三联生活周刊》第1000期纪念特刊封面。

谷雨:这是否意味无论传播业态如何转型和变迁,“用深度打败速度”始终是三联的核心竞争力?

李鸿谷:对于我们来说,所谓转型、融合、全媒体……其基石是自我升级,惟有升级,才有更多机会。我们在进行知识生产的升级,其路径,是将周刊最受欢迎,也容易IP化的部分,升级成音频节目,然后做成书,再出售知识产权做成视频。

以《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为例,我们最早做了两期杂志,然后中信做了同名书,我们又做了同名的第一款音频精品课,之后三联书店将音频课的内容再做成书,同时,我们与优酷合作,做了一款同名的收费视频节目——有一个较大额的保底收入,各地产商也想与我们合作开发宋朝IP。这就是另外一种生态建构了。

音频精品课《我们为什么爱宋朝》海报

知识生产在不同媒介上的处理与应用,方式不同,不可能平移。但无论什么形态,周刊之本是原创、系统与潮流的生产之道,不会改变。

谷雨:三联在知识生产领域的尝试,对记者这个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否意味着目前的记者需要转型为“专家型记者”或“学者型记者”?

李鸿谷:我们对自己的首要要求是原创,其次是系统,然后是潮流。

在我看来,我们集合了这个国家最好的写作者,他们生产的就是知识,而不是信息。知识是经过系统化处理的信息,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过时。我们用新闻来认知世界,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而这些学者型或者研究型称号,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

好的作家、记者、研究者其实很难分出真正的高低。虽然提供的文本完整性以及缜密度有差异,但无论是研究者、记者还是作家,共同的目标都是求知、求真。这不是一个系统对另外一个系统的蔑视,每个行业最伟大的人都能创造属于他们的、属于那个时代的高峰。


点击图片一键订阅  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招聘启事


岗位要求

如果你:

有三年以上采编工作经验,发表过深度报道作品;

有重点高校社会学、新闻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对新闻有敏锐视角、突破能力、思维能力;

欢迎加入我们。

工作地点:北京

有意者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

lifejob@lifeweek.com.cn

邮件请注意采用以下格式:

标题:应聘三联记者+姓名+媒体经验+学校+专业

附件:请不要发压缩包,简历和代表作以单个文件分别发送。(文件格式为word或pdf文档。代表作三篇以内,发文档或网页链接均可)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

一键订阅  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

下单即赠送精美《生活历》一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阅读8411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