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找不到对象都要怪DNA?基因生意的水究竟有多深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12-15

11月29日,山西省生殖科学研究所,医务人员正在进行试管婴儿培育与基因检测工作 (@视觉中国)


1997年10月,一部名为《千钧一发》(Gattaca)的电影在美国上映。电影情节在生物学家们看来也饶有兴趣:无数“完美婴儿”在基因编辑手段下诞生,孩子一出生便能借助基因检测知晓他未来的疾病风险,即时基因检测装置随手可得,用一根头发和一台手持检测仪就能精确生成犯罪分子的长相。


仅仅二十年后,当年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成为现实。那些做基因生意的商家说,只需邮寄一管唾液,二十天后,你便能在手机上解码自己的祖源信息、遗传特征、健康风险、人格特质……在商家的鼓吹下,基因甚至变成了一个能够决定人生命运的神话——连一个人单身多年的秘密,都能从基因里探究到。而知道这一切,花费不过几百元人民币。


这个基因神话迅速变成一股基因狂热,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发表,不断有新的商家进入,自然也不断有普通人试图通过基因检测,揭开自己人生未来的谜题。


然而,这一切,真的有可能吗?


01

基因决定一切?



如今国内多数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把2006年在美国成立的23 and Me公司视作鼻祖。在全基因组检测成本仍维持在千万美元的情况下,23 and Me推出999美元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而后的十年间,随着基因测序成本一路呈指数级下跌,23 and Me的价格也不断下降,最终停留在99美元。


2013年,因通过基因检测得知自己有高患癌风险,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选择切除自己的双侧乳腺。不少中国人由此得知了基因检测的存在。


此时,国内已有偏消费级基因检测创企成立,但由于价格过高,市场认知度仍较低。而随着基因检测成本的继续下降,美国业界发生的新动向也进一步催生了国内市场的形成,2015年,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成立正式迎来高峰,据鲸准研究院统计,这一年,共有55家基因检测服务公司成立。


在这些初创企业纷纷成立的同时,一些浑水摸鱼者也打着基因检测的名号试图分一杯羹。而诸如测网瘾、测抗霾指数、测尾气、测早恋、测肥胖等等五花八门的基因检测产品,可以说精确回应了当下中国的种种焦虑。


2008年5月,第七届中国(北京)保健产业暨营养健康产品博览会上,天赋基因检测企业打出“冷门金矿稳赚钱”的基因检测广告(@视觉中国)


在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感召下,天赋基因成了其中最坚挺的“伪科学”。商家们宣称,只要对儿童口腔黏膜的物质做基因测序,孩子具备什么天赋、如何精准培养立见分晓。2017年初,英国《每日电讯报》对中国的天赋基因检测热进行了报道。随后国内不少媒体也迅速跟进做了辟谣。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孙英丽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解释,所谓的“天赋基因”是指和智商相关的一些基因,而智商并不是由某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受多基因共同调控,而诸如体育、音乐方面的天赋,虽有一定的遗传基础,但目前研究尚且缺乏。


“首先天赋基因一般都测的是一些很泛泛的东西,比如你适不适合学语文,智力怎么样,有的甚至不是心理学的指标。”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各色CEO郭婷婷向本刊回忆,也曾有家长来向他们的客服咨询产品能否给孩子测天赋,经过劝说,多数人也都能够回归理性,“那种执着的一定要给小孩测,拦不住偷偷再注册一个账号的可能也有,但比较少。”


各色内部,也曾对要不要给孩子做基因检测有过“特别激烈”的争论,最后反对者占了上风:“现在的研究结论还不确定,另外因为很多基因的影响,它其实不是在儿童期体现出来的,跟认知相关的,其实很多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身体的发育,慢慢定型。”因此,在产品购买页面上,各色特意写明:只适合14岁以上人群。


天赋基因之外,“单身基因”概念也曾备受关注。2014年底,关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等人发现了“单身基因”的报道刷屏网络。据称,携带“5—HT1A”基因可降低大脑中负责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浓度,让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继而影响恋爱的几率。随后,世纪佳缘网声称,将联合“中科院科研团队”,开展“基因配对”计划。


很快,这被证实为一场商业炒作。


时任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在接受采访时批驳:“这纯粹是一个娱乐性的东西。基因可以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很多性格养成、心理状态和后天成长环境、经历的关系也很重要。”


研究者周晓林也澄清,所谓“单身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联只是一个初步证据,“在未完全清楚5-HT1A对恋爱表型的作用机理之前,并不建议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


02

基因能做什么?


2017年1月4日,贵阳,一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癌症的基因检测(@视觉中国)


那么,消费级基因检测究竟能做到什么?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孙英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市场上对酒精代谢能力基因、肥胖基因、癌症基因的检测,仍是有比较强的科学依据的。


但准确度是基因检测的命门,相较于医疗级基因检测,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表现显然差强人意。


以接受本刊采访的WeGene和各色为例,他们均承认,由于中国人种基因数据库缺乏,目前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的许多项目解读,参考的仍是国外的数据库,因此在分析结果上,偏差在所难免。


在WeGene的皮肤特性和心理特质的报告下,大多数项目都会备注:“该检测依据的研究中,研究人群主要是以高加索人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客户留言称检测结果与自己的表型不符。


WeGene创始人陈钢表达了他的无奈:“现在全世界产生的所有基因组数据,到今天大概有将近90%是白种人或者说高加索人的基因组数据,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都是以他们为目标进行优化和解读分析的。”


和WeGene不同,对人格特质的分析是各色DNA的最大特色。各色CEO郭婷婷是中科院认知神经学的博士生,她告诉本刊,与自己的专业背景有关,单纯售卖基因检测包对她来说并没有吸引力。


在她看来,就人格养成来说,现有的基因检测仍是“较片面的工具”,“一方面基因只决定了人的一部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影响。另外一方面,现在人们从基因中能读到的信息,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比较初步,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搞清楚里面更多的关联。”为了弥补缺失,各色还需要借由心理测试等工具,来完善检测结果。


医学界也从未止息对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争议。


2017年,第三届精准医疗与基因测序大会上,中日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卫红,明确表示对基因检测在健康管理上的使用,持保守态度:“目前,临床数据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两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在这种状况下,即使基因数据量很大,也无法有效指导健康管理。”


哪怕对于市场上颇为流行的肿瘤检测,也存在不同声音。今年4月,曾任赛默飞世尔中国区临床市场战略总监的柴映爽,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肿瘤与基因关系的基础理论仍然不足,临床认为高度肿瘤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基因几乎没有。”


而对基因检测的非医学用途的抨击,要更激烈些。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黄尚志称:“非医学的基因检测可能会污名化医学的基因检测,也是我们现在忧心忡忡并且无能为力的事情。因为非医学的检测,作为一个商业产品,只要不违反商业监管条例,是没有人会管的。”


03

反哺科研


2017年6月16日,云南昆明,一家新的基因检测机构正式开业运营(@视觉中国)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卫计委曾联合发出禁令,要求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这一做法引起了诸多争议,2015年,国家卫计委又前后公布了可开展临床应用的试点名单。


但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政府监管,目前仍是空白。


……


以上为内容节选,阅读全文请长按二维码,获得2018年第33期《Vista看天下》完整杂志

 

阅读8312
生意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