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两个百年老品牌,一荣一亡,他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02-19

读史 每日7点,文化早餐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文:张扬无忌(微信公号读史特约作家)


提到李锦记,相信很多人不会陌生,一个蜚声海内外的酱料王国,畅销产品达60余种,分销网络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


现在,李锦记与同珍酱油、淘大和八珍并称香港四大酱园家族。


但是,或许你不知道,它本是一个澳门品牌,是以生产蚝油起家的,它的最大竞争对手之前一直是“荣甡”——澳门曾经最大的蚝油生产商。


现在,拥抱工业化的李锦记越做越大,而它昔日的老对手荣甡,却已随着第三代传承人的去世而凄凉地关门。


一对相生相杀的百年老品牌,竟然以这种方式分出高下?

故事开始于120多年前……


我们知道,澳门位于珠江出海口,是咸淡水交界的地方,因为浮游生物丰富,非常适合牡蛎(蚝)的生长,造就了澳门养蚝业的蓬勃发展,所以澳门也叫“濠镜澳”、“濠江”(濠由蠔而来)。

蚝素有“海底牛奶”之称。由蚝熬制而来的蚝油,味道鲜美,黏稠适度,营养价值高,自古以来,就是广东一代人民常用的传统鲜味调料。


1888年,出生于中国广东珠海水乡的李锦裳首先在家乡设立李锦记蚝油庄,随着生意的扩大,1902年,李锦记总店迁往盛产生蚝的澳门,并建立横跨广东及香港的分销网络。


李锦记的成功,在澳门掀起一股做蚝油的热潮,一大批蚝油店应时而生,而其中做的最大最强就是李锦记和荣甡蚝油庄了。

荣甡由澳门本地人曾氏在1902年创办,门店一直位于澳门巴素打尔古街7号。为了赶超李锦记,也是为确保高品质的蚝油出产,曾氏凭着家族的财大气粗,专门在浅滩上设置了养蚝场,严控生蚝的品质。


制作过程同样严格,每每到了熬油的时候,店里强壮伙计们便一齐上阵,用柴火手工熬制,并且要寸步不离。鲜美的蚝水慢慢熬煮的同时,需要不断搅拌控制火候——就这样,随着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搅拌、加火,每100斤的蚝,最终能熬出约2斤粘稠的蚝油。

凭着过硬的质量及口味,荣甡后来居上,完全赶超李锦记。据载,国父孙中山也是其忠实用户,经常派人到荣甡买蚝油,再寄到南京。


1934年,荣甡更作为当地唯一的代表,被澳门葡国政府邀请到葡萄牙波尔图世博会参展。

当时参加博览会澳门人士的合影


荣牲蚝油参加世博会的证书


这是荣甡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全球工业化浪潮来临前,传统手工业最为辉煌的时代。


接下来我们知道了,李锦记的最大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荣甡,荣甡最大的竞争对手也不再是李锦记,它们真正的对手变成了工业化。


在这个岔道口,荣甡选择继续坚守传统,但李锦记选择了顺应工业化大势。


1940年代,李锦记第二代当家人李兆南将总部迁往香港,同时摒弃蚝油费工费料的传统制法,先后开设了十几条自动化流水线,实现了蚝油大批量、多品种生产。


同时,李锦记重新设计了商标及标签,使之更加符合工业化标准及国际形象,借由香港这个贸易自由港,将蚝油生意推向全世界。

李锦记涅槃重生,成为享誉世界的大企业。


荣甡的第二代当家人却还在澳门守着祖业,默默地坚持用最古老的炭火煮蚝法炼制着蚝油。


这个世界是功利的。没人知道,当昔日的龙头老大“沦落”成老旧的店面,再没谁来“锦上添花”时,荣甡的当家人心中是否有一丝的落寞?是否想过像李锦记那样,抛弃传统,拥抱工业化?

总之,在李锦记越做越大的时候,荣甡的店面却显得越来越陈旧,越来越不合时宜。

但是,当你看到荣甡的当家人时,你会被他的沉静所震撼——曾溥洲,荣甡的第三代传人,大家都管他叫“曾伯”,依旧不慌不忙地用最古老的方法熬制着蚝油。


荣甡的一切好像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有变。

曾伯在炉灶旁一边搅拌,一边控制火候,常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火太大,蚝油会被煮烂;火太小,蚝的鲜味便带不出了。”他连每一句话说的都是那么地认真,虔诚。


但是,曾家的后代已经没有谁愿意再跟他学这门手艺了,在工业化浪潮下,如此手工作业,既辛苦,又无利可图。新一代人才不愿意吃这一份苦呢。

2015年,随着八十多岁的曾伯的去世,荣甡蚝油庄的铁门自此紧闭,再也没有打开过。

荣甡的斜对过就是李锦记的老店,招牌至今鲜亮。


时间就这样在这里凝固。


李锦记做对了,荣甡做错了?


没人知道。

最后,奉上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段文字:


这是一个标准的“贫穷”人家。房子低矮,弥漫着浓烈烟气,我的头上是悬浮的蛛网,在烟气的热浪推动下抖动着。


炉火置中,烧着劈柴,地面上有掰断的树枝,旁边还有散乱的煤炭。


近旁有桌面还算干净的桌子,这是我蹲坐喝茶的地方。案板上,堆着油盐酱醋,一块黑色的湿漉漉的抺布很显眼,是我喝茶用碗的卫生工具。

        

茶叶像树枝,但泡出的茶,味道不差。我丝毫不担心碗脏,我知道这里的脏不过是烟尘土垢,不会有化学污染,我大口着喝着茶……

End .

好书推荐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  好看  哦 !

阅读8325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