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有一种靠谱叫:收到请回复

作者:十点读书 来源:十点读书 公众号
分享到:

02-28

文 | Ray先森 · 主播 | 杨枪枪 

来源:富书(ID:kolfrc)

职场社交最大的不靠谱

就是收到不回复


过年期间和一位做行政的朋友小聚。


谈及她在工作最烦心的事,莫过于群发通知每个人事项,每周必须提交的周报总结、公司安排的团建任务、领导下发到个人的执行事项信息,每次在群里群发之后,即便是@到每个人,总有几个人不急不慢看到了也不回复。

 

一来二去,常常因为几个人的耽误导致了整个项目的搁置停滞。

 

有时候朋友还需要私信去催问确认他们是否有收到信息,而对方常常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我知道啊,群里的信息我都看到了啊!”

 

“那看到了怎么不回复?”

 

“回不回复有那么重要吗,我知道就行了!”

 

朋友说:“隔着电脑屏幕,总有些人永远不知道她等得有多焦急。看到了也不回复,浪费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时间,更耽误了整个项目的推进和进度。”

 

“收到”两个字,花不了1分钟的时间,但是对通知者而言,是一种证明和交代。

 

用朋友的话说就是:

 

职场社交最大的不靠谱,就是收到不回复。


收到后及时回复

代表你的职业化程度


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的课程中分享了一个“职业化程度”的概念:

 

关于职业化具体讲什么?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明白独自上出租车,你该坐哪;如果是老板开车,你坐哪;如果老板开车,你上级也在,你坐哪;如果你老板开车,你上级也在,但还有个女士,你坐哪?

 

可能有人会问了,有必要搞那么复杂么?随便坐不就完了,他们不会在意的。

 

其实,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职场问题背后藏着一个思维方式:

 

永远要站在对方舒不舒服的角度考虑问题。

 

就像我们经常会在微信群里看到@自己的信息,为什么有人积极回复,有人却视而不见?难道是因为前者闲着没事做吗,当然不是的。

 

及时有效回复别人的信息,不仅代表了你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你对他的重视程度。

 

明明别人看到你发的信息却不回复你,谁的心里恐怕都不会舒服吧?

 

曾经拿这个“收到消息要不要立刻回复”的问题,问过一位职场老前辈,他和我说的是:

 

你领导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了解你的工作能力,但是你的工作积极性和配合参与度却是一句收到就一眼看穿了,根本藏不了。

 

在领导看来,他更在乎的是了解所有员工手中事情的执行进度,而你的一句“收到”恰恰是表示了你对这个项目的知晓。

 

再说了,连别人主动@你都不搭理,那你还要别人亲自当面和你说吗?

 

在职场和人合作,没什么比让别人办事舒服更让人喜欢的了。在职场这么多年,这位前辈一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别看他在公司位高权重,身为元老级的人物,却从来没有一点架子,无论是年纪多小,职位多轻的员工都可以向他请教、帮忙。

 

这位老前辈常常把这句话挂嘴边:

 

如果你也想和人舒舒服服地把事情给办了,那首先你得和人相处起来舒服。

 


其实职场上的“舒服”二字看似简单,内里却藏着一个职场人的基本功。

 

和其他同事进行一项事情,你是否会半途而废?


其他部门同事问你的问题,你帮不了会干脆不理人家吗?


别人跟你说一件事,你办不办得成,都一定会回复吗?


如果当时不能及时回复,在你能回复的时候,你会解释一下上次不回复的原因吗?

 

这就叫有开头,必有结尾,不管什么事情到你这里都能舒舒服服给人办好了。

 

让人舒服,自己才会舒服,这种靠谱里恰好透露着你的职业化程度。


从一而终的反馈

是对事情最好的负责


有一次部门经理晒了一张他和一同事的工作交接流程在工作群,他们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领导:“这件事你做了吗?”

员工:“做了。”

领导:“做到什么程度了?”

员工:“做完了。”

领导:“什么时候做完的?”

员工:“上周就做完了。”

领导:“那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一声呢?”

员工:“你不是之前没问吗?”

 

以前经常听领导开会拿“为什么这事到你这里就断了”来说事,用领导的话说就是:

 

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什么事都等着我来问你们,有头无尾的执行与反馈等于瞎子走进死胡同,最后连问题在哪都找不到。

 

“不及时反馈”甚至是“反馈中断”常常在很多初入职场的人身上发生,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努力做事,而是没有意识到及时反馈的重要性,往往造成很多麻烦,常常出现自己认为将工作做得很好等着领导的认可和夸奖时,却适得其反的情况。

 

其实在职场上讲求的“收到即回复”,是更好地完成了沟通和执行中的整个闭环。

 

从一而终的反馈,恰恰能让执行者和领导者都能对这个项目有更清楚的了解。

 

罗振宇曾经在《罗辑思维》里讲到过一个故事:

 

当年他刚入行做媒体的时候,一位老记者说,张瑞敏在海尔抓管理,非常注重执行和反馈上的“闭环”二字。

 


比如在海尔上班的时候,把椅子从桌子下拖出来,坐下开始工作。但是可能一会儿又要起身去办事,那就一定要把椅子推回去,否则就是犯规。

 

海尔管理员工闭环,就是从这么细致的地方入手。

 

那位老记者怕他不信,现场做了个示范,他抓起电话,给青岛的海尔总部总机拨了个电话,接通之后说:“我找罗振宇。”

 

海尔哪有叫罗振宇的,所以总机接待的员工就问:“罗振宇是哪个部门的?”

 

老记者就瞎编了个部门,总机说:“您给我几分钟,我来查一下,我让他回电话给您。”

 

一般像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查无此人,或者按照打错电话就给算了。但是过了几分钟,那位总机竟然把电话回过来了,说整个海尔都查过了,确实没有罗振宇这个人。

 

当时已经有电脑了,所以查无此人并不难。但是难在有始有终,把这个动作和反馈的闭环完成了。一个总机接线员,接到一个问询,他不能让这个事耽误在自己手里,无论如何他都要给出一个结果。

 

好的反馈,在意的是完成执行和沟通中的闭环。

 

与此同时,在这个收益按小时计算的职场中,一个有效而及时的反馈最能节约他人的时间成本,而不是整个事情到你这里就断了头绪。

 

所以,当你在完成一项棘手的任务后要及时去反馈,而正是这样细致入微有头有尾的反馈,成就了一个职场人的靠谱。

 

靠谱不是说你很能干,不是说你答应了什么就一定能做到什么,那不叫靠谱。真正的靠谱,是把事情从头到尾不打折扣的完成。


拉开你和别人距离的

时间颗粒度算一个


上文中的那位朋友,和我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最后总结了一句:

 

其实我知道有些人明明看到了我群发的工作信息,他们也不会立马回复我,是因为他们很忙吗?不是的,他们甚至有可能在玩手机、看微博、在划水偷懒,可就是不回复我。

 

其实在职场上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有一个非常简单又好用的衡量标准,看看他对于时间的态度就知道了。

 

回复信息快慢,做事是否拖泥带水,上班期间是否浪费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一个人是否职业化,你可以通过他对时间的态度中一眼洞穿。

 =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这张图,2016年12月,网络上流传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这位62岁的中国富豪,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从这样连轴转高密集的工作行程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一个人对于时间的分秒必争。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我的朋友圈也常常出现,很多朋友上午还在北京工作,下午就去到深圳开会,恨不得把一天24小时  大卸八块揉碎了使。

 

关于对时间的态度,刘润老师曾提出过一个时间颗粒度的概念。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有些人能把时间颗粒度分割成分钟,比如王健林只留下15分钟和领导见面。而有些人对于时间则非常慷慨,一天如流水哗啦啦随便任他溜走。

 

衡量一个人在商业世界中是否职业化,恪守时间,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你理解了“时间颗粒度”的概念,就会明白,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我曾经就去拜访过一家公司的领导,预约的时间是早上9点整,我提前30分钟就到了,到了他们公司之后一个人都没有,最后等了1个小时到了9点半公司才陆陆续续来人上班,而且又是一群人吃早餐、聊天、玩手机,整个环境闹哄哄就像个菜市场。


那次拜访之后,我主动和公司申请换掉这家供应商,原因就是因为对方完全没有时间概念,就这么任由客户的时间白白浪费。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我爸从小就教育我,要尊重别人的时间,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守时而耽误别人的事情,所以后来但凡微信沟通不了的事情,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沟通,而不是把这事就这么晾着搁着不管不问。


 

时间颗粒度越小,人生密度才越大,个人职场质量才越高。

 

时间颗粒度越大的人,通常是用时间换钱,所以才会出现职场磨洋工浑水摸鱼的偷懒行为。


时间颗粒度越小的人,则是用钱买时间,所以才会出现有人愿意花几百万和巴菲特吃顿饭。

 

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于数不清的未读信息和未接电话,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忽视了,对于你而言,可能是因为忙,也可能是因为不在乎。


但请你记住,对于发消息的人而言,他宁愿看到你否定的回答,也不愿看到满屏的空白以及无尽的等待。


再说了,回复一句“收到”一点都不耽误你赚钱,真正耽误事的,是什么事都不做还成天浪费时间。


长按下方二维码 下载十点读书App

搜索“12个工作的基本”离线免费听


-音乐&图片-

背景音乐 | 陶喆《寂寞的季节》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作者-

Ray先森,富书主创团作者,闲话职场法则,漫谈人生故事,与你一起成长,每天和3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杨枪枪,媒体人。每晚9点和你说晚安,用声音治愈每一个孤独患者。公众平台:小杨说事儿(ID:xiaoyangshuoshier)。微博:杨晨太沉。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戳阅读原文下载十点读书App,领2019全年好书

阅读39017
举报0
关注十点读书微信号:duhaosh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十点读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十点读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十点读书

微信号:duhaosh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