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对视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作者:利维坦 来源:利维坦 公众号
分享到:

03-03

利维坦按:虽然我们不会像猫一样依照光线瞬间将瞳孔缩小成一条缝,但瞳孔的大小变化的确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比如眼球测谎仪,便是依照在被试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其瞳孔扩张、反应时间、阅读和重新阅读时间以及所犯的错误进行的记录。当然,每个人的瞳孔都会直接反应出生理的状况,比如当你遇到欣赏的对象时,你的瞳孔反射将会毫不掩饰地展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有着大瞳孔的异性如此吸引人的部分原因。


不过,由于文化和社交圈层的不同,陌生人与陌生人对视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由于我们的面部表情过于丰富,一个眼神的对视往往会另对方产生歧义。至于类似阿布拉莫维奇的对视作品,则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下,使得有些陌生人流下泪水,有些则笑出了声。



文/Christian Jarrett

译/Rebecca Jin

校对/黄译莹

原文/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108-why-meeting-anothers-gaze-is-so-powerful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Rebecca Jin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穿过嘈杂拥挤的房间时,和另一个人目光锁定。这就像是电影中的场景:除了你们外,周围的世界都黯然失色。当你们对视时,你们的灵魂好像短暂相连了。


当然了,眼神交流并非总是令人兴奋,毕竟这只能算是大多数闲谈中很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眼神交流所起的作用却也很重要。我们根据与他人交谈时眼神交流或者避开的程度,来对对方的性格做出判断。当我们在街上或其他公共场所迎面遇到陌生人时,如果他们不与我们进行眼神交流的话,我们就会产生被排挤的感觉(编者注:这好像也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00187917890060X)

(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6797611427921)


这些认知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经历。但是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们对此研究了几十年,对于眼神接触的魔力,他们发现了有趣的东西。他们认为眼神接触不仅是种力量,还包括我们眼神所传递的东西,以及眼神接触是如何改变我们对对方的看法等等。


举例来说,人们多次证实,别人的凝视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挪不开眼睛,也会让我们降低对周围正在发生事情的敏感度(上文提到的“周围的世界黯然失色”就是个例子)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506280444000157)


图源:www.self.com


而且,与对方目光接触后会立即触发一系列大脑活动,我们的大脑会意识到我们正在和那些对视的人进行思维接触。因此,我们对对方的目光就会更加在意,他们的目光中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反过来会使我们也更有自我意识。

(www.ncbi.nlm.nih.gov/pubmed/27880776)

(www.ncbi.nlm.nih.gov/pubmed/25014360)


如果你曾经在动物园感受过来自猴子或者猿类动物的凝视,那你可能就会更明显地注意到这些效应:你几乎没有办法克服它们作为有意识的物种正在观察和审视你的那种感觉。事实上,即使你是与一幅肖像画有目光接触,也会触发一系列大脑活动,这些大脑活动和我们的社交认知有关。换句话说,我们大脑中负责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区域会因此变得活跃起来。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826261730221X)


即使你是与一幅肖像画有目光接触,也会触发一系列大脑活动。图源:Getty Images


当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对方头脑里的场景时就会被分散注意力,这一点不足为奇。这里举近期日本研究人员做的一项研究为例。在研究中,参与者们在看面孔视频的同时,还要做一项单词匹配游戏。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027716302360)


这项游戏要求参与者将名词和适当的动词匹配起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他们听到名词“牛奶”,那合理的回答应该是“喝”)关键在于,当参与者与视频中的人脸开始有目光接触后,他们做单词匹配游戏时就会纠结得多(也仅限于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名词罢了)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目光接触的影响力之大足够耗尽我们的认知内存,即使我们只是在和视频里的陌生人对视。


类似的研究还发现,与他人直接对视会干扰到我们大脑中的工作记忆(这里是指我们在短时间内保存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想象力和精神控制力。而这些都与我们过滤掉不相关信息的能力有关。也许你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你已经亲身体验到了目光接触带来的效应。比如,你为了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谈话或思考上,你会中断和另一个人的眼神交流。一些心理学家甚至建议把“移开目光”当作帮助儿童回答问题时的策略。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3758/s13423-016-1097-3)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027709002984#fig1)


图源:LoveThisPic


研究还表明,目光接触不仅会让我们的大脑进入社交超速状态,还会影响我们对那些有目光接触的人的看法。举个例子,我们通常认为和我们有更多眼神交流的人要比其他人更聪明,更认真,也更真诚(至少在西方文化中是这样的),我们也会更相信他们说的话。


当然,过多的眼神接触也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那些目不转睛盯着别人看的人会让人觉得有些惊悚。在最近一项于科学博物馆所进行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试图研究出眼神接触的最佳时长。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平均而言,三秒钟长的对视效果最佳(并且事实上,没有人愿意对视超过九秒)


图源:Gfycat


另一个对视效应的案例可以帮忙解释,为什么在拥挤房间里的对视瞬间有时会给人带来如此强烈的感受。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对视会引起双方之间某部分的融合:我们会认为就性格和外表而言,与我们有眼神接触的陌生人会与我们有更多共同点。或许,在合适的情境下,当其他人忙于交谈时,你和对方对视所产生的感觉会让你们觉得好像正在共享一段特殊时光。


眼神接触产生的化学作用远不止这些。如果你们靠得更近,你和对方都会发现眼神接触还能用另一种方式将你们彼此相连,这一过程被称为“瞳孔模仿(pupil mimicry)”或“瞳孔传染(pupil contagion)”,是指你和对方的瞳孔如何同时放大和缩小。这被解释为一种潜意识的社交模仿形式,是一种“眼睛的舞蹈”,而且还是更为浪漫的那种。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只不过是对他人眼睛亮度变化而做出的本能反应。当双方十分靠近时,对方的瞳孔一放大,周围的环境就会变暗,然后就会导致你的瞳孔也开始放大。


图源:We Heart It


这并不是说在心理学上,瞳孔放大这一现象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在心理学意义上,无论是因为理智、情感、审美或是生理兴趣等原因,我们在被外界唤醒或受到刺激时,瞳孔都会放大。这还引发了一场争论:瞳孔更大的面孔是否更有吸引力(有时“瞳孔放大”会被当作是激发了生理兴趣的一种信号)至少一些研究,包括几十年前和一些较近时期的研究都表明确实如此。而且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处理其他人的瞳孔正在放大这一信息。


图源:Reddit


无论怎样,在这项研究之前的几个世纪里,民间就有种确定的说法是,放大的瞳孔对人有吸引力。在历史的许多时期中,女性甚至使用一种植物提取物来故意放大瞳孔,从而让自己看上去更有吸引力。这种植物就是颠茄(belladonna)。


图源:OCAD U Illustration


但当你凝视着对方的双眼时,不要认为只有对方的瞳孔是在传递信息。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我们可以从眼部肌肉变化中读出复杂情感,不管对方的眼睛是在放大还是缩小。比如,当厌恶情绪使得我们的眼睛缩小时,这一“眼部表情”也会把这厌恶之情以信号的方式传到他人那里,就像面部表情一样。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956797616687364)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眼部特征:角膜缘环(limbal rings),是指围绕虹膜的深色圆环。近期有研究显示,这些角膜缘环更常见于较为年轻和健康的人群之中。而且那些注意到角膜缘环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意识到这一点的,比如那些寻找短期关系的异性恋女性们会认为角膜缘环明显的男性更加健康和性感。

(psycnet.apa.org/record/2018-39048-001)


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不仅是古老的谚语,它还透露出许多其他含义。事实上,凝视他人的眼睛有着某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有人认为,眼睛是唯一一处将我们的大脑暴露给世界的部位。


当你看着别人的眼睛时,思考一下这或许是你最接近“触碰到对方大脑”的时刻,或者用更诗意的话说,这是“触碰灵魂”的时刻。考虑到这种强烈的亲密感,如果你调暗灯光并且不间断地注视另一个人的眼睛十分钟,你会发现有一些奇妙的事情开始发生了,而且有可能比你以往所有的体验都还要奇妙。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

微博:利维坦行星

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点击小程序,或阅读原文进店

阅读38402
举报0
关注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利维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利维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利维坦

微信号:liweitan2014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