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才4集,人人吹爆这部限制级华语剧

作者:独立鱼电影 来源:独立鱼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04-04

我们常说,好的电影可以改变社会,改变国家。


所以时隔多年,还有人因为《素媛》《熔炉》这样的电影,铭记着当年曾经发生的伤害,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


宣扬真善美的社会光明当然是好事;


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社会的黑暗剥开来,摊在众人面前,才能让麻木的人稍稍有些觉醒。


而如今,一部台剧,也撕开了我们平静生活中遮羞布,追问那些日常世界里,被忽视的伤痕与罪恶——


《我们与恶的距离》



这两年的台剧整体式微,有影响力的好作品越来越少。


但这部却是例外,刚开播四集,就拿下了豆瓣 9.3 的高分。

 


鱼叔上次看到 9 分+的台剧,已经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这两年 HBO 和 Netflix 竞争激烈,都在砸钱拼优质原创内容,而且都已经把战场延伸到了亚洲。


Netflix 年初搬出了一部《王国》抢足了风头;



而 HBO 则将市场瞄准了台湾,这部《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HBO origins亚洲地区的合作项目。



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未来内地市场开场,HBO 想必将抢占先机。


既然有金主大力撑腰,创作者们自然也是放开了手脚,反正不差钱!


光看阵容,就是良心剧质量保障:


编剧吕蒔媛,去年刚凭借《谁先爱上他的》提名了金马奖最佳剧本,近几年的作品都是 8 分以上的稳定水准。



男主演吴慷仁,台湾金钟奖视帝。




当年凭借在《一把青》里的优异表现,演活了白先勇笔下的人物郭轸,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

 

(《一把青》的豆瓣评分也高达 9.3,是不可错过的好剧。)


女主演贾静雯,观众的童年女神之一,无数人心目中的最佳赵敏。



虽然她近两年的作品不多,但要知道,16年第一届虎扑直男女神大赛中,贾静雯可是冠军


「周芷若」高圆圆则是连续三年亚军……



与此同时,本剧也延续了 HBO 一贯的要么黄要么暴要么又黄又暴力的属性,成功被列为限制级


剧中因含有一定量的不雅用语(脏话)和粗暴动作(暴力血腥),建议十二岁一下不宜观赏。

 


确实,这部剧所呈现的社会黑暗面,容易伤害到幼小的心灵。


一切,还要从一场震惊全台湾的「无差别杀人案」说起。


两年前,一个名叫李晓明的男人,在电影院开枪扫射毫无防备的观众,造成了 9 死 21 伤的悲剧。

 

两年后的今日,李晓明在众人的关注中被宣判死刑


 

然而,这个看似尘埃落定的判决,其实只是故事的开始。


逝者已矣,被留在世上的人却也无法再好好地生活下去。两年过去,受害者家属们的悲愤与伤痛始终难以化解。


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就是仍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的一个。



她是SBC电视台的新闻部总裁,事业有成,能力出众。


可是两年前,她的儿子却惨死在了李晓明的枪口下,再也没能回来。


从那天起,宋乔安就变了。


她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一味地沉浸在工作里,脸上再也没有过笑容。


白天,她高傲冰冷,是个权威不可置疑的精英女性、魔鬼Boss;


一到夜晚,她只能孤身一人躲在房间里靠酒精入睡。


她用工作和酒精把自己伪装在坚强的外表下,不留给自己任何喘息的空隙。因为一旦静下来,她就会想起儿子的死。



她无数次想回到过去救出自己的孩子,因为当时她就站在影院的门口。她原本是陪在儿子身边的,为了接工作的电话才跑到了外面。


所以她自责,觉得是自己的疏忽才没有及时阻拦悲剧的发生;她宁可和儿子一起去死,也好过现在这样麻木地活着。


她拒绝丈夫的温暖,也无心照看女儿,家庭的氛围跌至冰点,随时都会分崩离析。


她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儿子,而是整个家庭和所有情感。


受害者们的创伤,只是这个案件拼图的一块。

 

杀人犯的家属,也并不好过。


宋乔安的下属,新晋编辑李大芝,她每天都活得如履薄冰,走路时连头都不敢抬一下。



李大芝,这个并不好听的名字,是她的家人拼上一切为她换来的重生机会。

 

她原来的名字,叫李晓文。


她也曾是心怀理想、前途光明的大学生,却在一夜之间成了「杀人魔的妹妹」,被铺天盖地的舆论狂潮碾压。


受害者家属、媒体、围观群众,都恨不得把她一家人满门抄斩。


(这样的言论是不是有种熟悉感)


在这个事件里,她承受了太多本不该属于她的恶意和暴力。


就算如今改名换姓,内心的煎熬也丝毫没有减少。那一场变故,是她不敢提及的秘密,也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这个事件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


李晓明的辩护律师王赦(吴慷仁 饰)



当众人纷纷为死刑判决叫好的时候,他却四处为李晓明奔波上诉。


辩护的任务困难重重。


法院外,受害者家属们愤怒难忍,当众向他泼粪;


网络上,围观的群众把他当做杀人犯的帮凶,嘲讽谩骂不绝于耳。



不止如此,他还要接下了砍杀两女童的精神病人的辩护请求,和精神分裂男子非法闯入幼儿园案的委托。


看到这里,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这怕不是个拿人钱财,专门替杀人魔辩护的黑心混蛋律师吧?


可他并不是个按小时计费的金牌律师,而只是个拿政府工资的法律援助。


一个持续一两年的案子,报酬只有2-3万新台币(约人民币4000-6000),连维持生活都艰难。


这种工作,一般人不理解不说,连他自己的老婆,都因为无法接受丈夫为这些残忍的罪犯辩护,吵着要离婚。



甚至连辩护的受益人李晓明,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明明早已经放弃反抗、接受判决,这个律师还要为他尽力上诉。


说实话,一开始鱼叔也无法理解,认为他忽视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感受。


对于受害者们而言,杀人犯就应当以命偿命,死刑就完了。


可是死刑之后呢?事情就真的结束了吗?伤痛就能被抚平了吗?


不能。


更重要的是,当下的社会仍在不断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受害者只会越来越多。


王赦不是什么圣母白莲花,无意于帮杀人犯脱罪,也清楚死刑的结果其实上诉多少次都不会改变。


他只是不想简单把这些恶性案件的根源推给社会、怪给制度。


想要在李晓明执行死刑前,争取一点时间,找出这个社会里,究竟是哪一只手推动了李晓明扣动扳机


只有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还孩子们一个干净的社会。



一桩杀人案,让三个不同立场的主角产生了巧合般的交集,也碰撞出人性复杂的一面。


社会中并不美好的角落,通通被放到了镜头下,呈现出一个残酷危险的「恶的世界」。


本剧的剧名《我们与恶的距离》,鱼叔对此有两种理解:


一种,把恶理解为邪恶、危险、会伤害我们的东西,就像李晓明这样的杀人犯。


谁都希望自己能一生平安,可如果想要躲避危险,就得先找出危机潜藏的位置,精准打击,才能完美预防。


这正是那位「无良律师」的真正诉求。


另一种,则是把恶理解为恶意,歹意,一种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的罪恶


人呐,就会忍不住美化自己,把自己想得善良又无暇,而把所有黑暗面都甩给别人背。


在李晓明案中,媒体自诩为正义使者,政府借此巩固权威、加强控制,围观群众们则叫喊着自己的美好心灵难以承受伤痛。


除了杀人狂魔李晓明,人人都是无辜的受害者。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媒体为了拼收视拼独家,把「快」作为第一职业准则。


有时候一则消息流出,根本无暇核实,看到别家媒体都播了,就赶紧也趁热上架,结果造成了假新闻频传的尴尬现状。



幼儿园疑似发生绑架案,各路记者们蜂拥而至,摆起长枪短炮的镜头,对准情况不明的幼儿园,对准崩溃边缘的父母们。

 

直播车、无人机一应俱全,仿佛眼前不是什么紧要的绑架案,而是一场狂欢。

 


宋乔安可以扛下压力不开启直播,但他们也无法阻止其他竞争对手一拥而上。

 

 

尽管事件最后被澄清是虚惊一场,但如果是真的,那么媒体的压力很可能会把罪犯逼向极端。


这不免让人想起当年震惊台湾的惨剧:


因为媒体穷追不舍,白晓燕(台湾知名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绑架案最终在围观的目光中以血腥撕票收场。

 


现实和电视剧情节悄然交错,让人不寒而栗。


这部剧切中的要害,不只有流量至上的媒体乱象。

 

紧随媒体吸睛报道而来的,是网民们的躁动,甚至还有网络暴力。


看到幼儿园绑架的新闻,吃瓜群众们的思路,被媒体不费吹灰之力地带走。


围观的他们,兴冲冲地接受了媒体「精神病患绑架幼儿」的说法,没有人深究媒体从哪得出犯人有精神疾病,也没有人愿意了解精神病患的真实世界。


他们做的,只是迅速给精神疾病患者扣帽子泼脏水,对患者的忌惮和嫌恶溢于言表。




污名化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压力随之而来,轻易就击垮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生们费尽口舌的科普。


在这样的舆论下,医学上可以治愈的精神疾病,反倒成了社会中的不治之症。


网络中大多数人发出的声音,成了精神病患的死亡宣判。


就像片头展示的那样,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的一次点击、一篇不负责的随意发言、一句不满的宣泄,都终将汇集在一起,模糊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总是容易被眼前的情绪懵逼,而变得片面且偏激,近而演变成网络暴力。


比如,我们要是看到一个有精神疾病(或内向或不善言辞)的人遭到周围人欺凌,孤立被歧视,十之八九会同情他,觉得他是受害者;


又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精神崩溃的人冲上街头无差别伤害他人,那我们也毫不犹豫会义愤填膺,认定这是个人渣。


但我们却不会去想,或许正是因为他承受了太多人的恶意,才最终走向绝境,报复社会呢?


放到李晓明的案子上,他杀了 9 个人,毫无疑问应当承担罪责,无期或死刑,并无异议;



但应当承担责罚的就只有他吗?


难道就因为法不责众,就能姑息那些把李晓明逼上绝境的推手吗?


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受害者,谁是加害者,在这里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曾经,我们以为只有惊世骇俗的极端暴行才称得上恶。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人,也大概会是顽固偏激的奸佞之徒。


但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


她曾研究过一场针对纳粹军官的审判,出乎意料的是,她看到这个手上沾满鲜血的战争犯,不是什么举止出挑的狂热分子,而是一个不论外貌还是言谈都十分平庸的普通人。


这位纳粹分子,为自己辩驳,他只是在执行长官的命令,做些微小的工作,哪有什么大错。



对此,汉娜·阿伦特总结道,恶,不只属于极端的极权统治者,很多时候,它还属于每一个平庸的参与者。


盲目跟随大流的人,往往在不自知间陷入恶的圈套。


剧中那些在网络上群情激愤的传播者,每一次不明真相的围观叫好,每一次了解真相前的造谣猜忌,都把境况搞得越来越糟。


你看,我们与恶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本周口碑第一的新片,且看且珍惜

阅读38557
人人 
举报0
关注独立鱼电影微信号:duliyumovi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独立鱼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独立鱼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独立鱼电影

微信号:duliyumovi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