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这首唱了80年的歌,如今一响起,依然让人热泪盈眶

作者:清华南都 来源:清华南都 公众号
分享到:

04-13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进行第一次公演,立即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

这部诞生于80年前的交响音乐史诗,是痛诉民族灾难,讴歌中华民族抗争精神的英雄之歌;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激起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里的抗日热情;即便已经过去了80年,但传唱人络绎不绝,只要它的前奏响起,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

今天,2019年4月13日,正值《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之际,《经典咏流传》特别邀请到了四位经典传唱人,以更饱满更浓厚的激情,再次演绎这段经典旋律。


我们是黄河大合唱》

不同时代的演唱者,

我们把《黄河大合唱》

唱给你听!



这是属于我们音乐人的创造!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场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所见所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热情。1939年春,他回到延安,仅用了五天时间,便完成了四百多行的《黄河吟》全部诗句。

这部壮美的诗篇深深打动了音乐家冼星海,他决定全力以赴为其配乐。于是,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作曲,成就了这部经典——《黄河大合唱》。

今年98岁的李一非老人,是第一次公演的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一员。当时演出的礼堂很小,需要表演17次才能让所有观众都轮流听一遍。

首演的成功,让这部作品的身影在接下来的演出中频频压轴出现。同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在庆祝鲁艺成立的周年晚会上再次演出,这次由作曲家冼星海亲自指挥。毛主席看完后连声称赞:“好!好!好!”不久后,周恩来总理在他归来延安的迎接晚会上听完《黄河大合唱》后,振奋地提笔写下:“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即使知道中央领导人就坐在台下,但表演时全情投入的激动,让李一非忽略了与毛主席的这段距离。这样的演出机会,让解冰老人羡慕不已。当时,她所在的抗敌演剧二队是流动的,主要在敌后为战士、民兵及乡亲们演出。今年97岁的解冰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没有交响乐团,也没有像样的舞台和乐器,只有一把用子弹壳制作、十二个半音的音笛。

(用汽油桶做的贝斯 图中为复制品)


(用喝水的缸子制作的打击乐器)


(用铁皮制作的镲)

将汽油桶做成贝斯,在茶缸里塞入五六个木条当作打击乐器,两块铁皮改造后就当镲来用……这都是演出队成员们的智慧,老人抚摸着节目组辗转找到的乐器,骄傲地说:“这是属于我们音乐人的创造!”

八十年过去了,作为第一代《黄河大合唱》的演出者,李一非、解冰和她们的同伴们将这首经典民族之声带出了延安,在全国传唱!如今,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站在年轻的合唱团里,依然身姿挺拔,歌声嘹亮。


我们的血管里边,

流的不是血,而是黄河的水!

抗战时期,《黄河大合唱》振聋发聩,嘹亮的歌声演绎着战火洗礼下黄河的咆哮,激荡着无数中华儿女。也许乐器无法经历岁月的腐蚀,但简陋的条件也不能中断经典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当瞿弦和接触到《黄河大合唱》时,八大段乐章已不是完整版,每次的演出都缺少了第三段《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段纯朗诵的词,被“隐匿”了足足三十年。

直到1986年,指挥家严良堃、作曲家施万春、瞿弦和及其夫人张筠英,以及中央乐团的交响乐队一起完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恢复工作,至此,《黄河大合唱》开始以八段体的完整版进行演出。光未然先生观看了瞿弦和的朗诵演出后,特地到后台找到他,含着泪水握紧他的手,激动地说道:“谢谢你!”此情此景,深深印在瞿弦和脑中,终生难忘。

当《黄河大合唱》完整版到海外演出时,在华人圈里的震撼程度不言而喻。一位华人观看完演出后,发出感慨:“我们华人无论你在哪,我们的血管里边,流的不是血,而是黄河的水!”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千万华人的心里话。

瞿弦和与《黄河大合唱》结缘将近四十年,与中央乐团的合作跨越了老中青三代指挥家,从老一辈的严良堃、郑小瑛、陈燮阳、徐锡宜,到年轻的李心草、邵恩、范涛……这些名字,瞿弦和如数家珍,每一次的合作,都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瞿弦和搭档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以充沛的感情再现了《黄河大合唱》的气势磅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被激发出满腔的热血。


我们民歌不是民间小调,

而是人民的歌


一部交响音乐史诗的演绎,指挥是整支乐队的灵魂。为了更好地演绎《黄河大合唱》,俞峰多次到延安交流。2013年,他特地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参观学习,在工作人员地陪伴下,他参观了冼星海创作的屋子,实地感受了《黄河大合唱》首演的场所,了解了这段历史,也采访了一些老人,让他对这部经典的感触愈加深刻。

作为指挥,俞峰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与他一同演绎这部经典的,是第一代传唱人的代表、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和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每个人都是延安精神、延安鲁艺的传承者,有着相同的传承源头,流动着相同的艺术血液。台下鉴赏团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的心情与俞峰别无二致。新中国成立后,上音的第一任院长贺绿汀先生也曾经在鲁艺华东分院工作过,师承一脉的情谊,是经典传承最好的见证。

直到现在,俞峰依然使用着严良堃先生于1995年赠予的《黄河大合唱》总谱,乐谱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承载着一代代音乐人的民族之魂。

在演奏上,《黄河大合唱》采用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来源和民族乐器,在演唱形式上,融合了独唱、二重唱和大合唱等等,曲调琅琅上口,气势磅礴。八十年前,有多少人听着《黄河大合唱》踏上了征程,奔赴前线将生命交给国家!这部经典,陪伴了中国走过八十年的岁月,在音乐上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在精神上更是举足轻重,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冼星海先生曾说:“我们的民歌不是民间小调,而是人民的歌。”我们音乐家也是人民的音乐家,是为人民创作音乐作品的。只有当一部作品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经典。如今,《黄河大合唱》所具有的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依然为后辈的艺术家提供着创作的方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八十年前,当外敌入侵风雨飘摇,黄河的咆哮是中华儿女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八十年过去了,祖国愈发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黄河大合唱》伴随着每一位中国人,每唱一次,就多一份体会。今天,跟着荧幕上的第一代传唱人再次唱响这段旋律,依然让人热泪盈眶!即使岁月更迭,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的黄河水,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身体里激荡。

阅读39916
举报0
关注清华南都微信号:qinghuanand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清华南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清华南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清华南都

微信号:qinghuanand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