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好莱坞拍它100次,不如中国导演拍1次

作者:Sir电影 来源:Sir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04-25

中国有两个地方,大多中国人都向往。


一个是台湾,一个是西藏。


台湾,因为历史。一场战争让两岸分隔太久。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或多或少算“去过”台湾。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流行过的台湾文学、电影、综艺和音乐,让我们获得了对它的很多印象与想象;


西藏,因为信仰。它当然有着全球少有的自然奇观,但这里生活的独特民族和宗教文化习俗,更加持了这种印象。


你去过几次西藏?


在电影里,还是小说里?


Sir还没去过,Sir的西藏印象,来自《盗马贼》《冈仁波齐》《转山》《天浴》《高山上的世界杯》……



更早时,来自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甚至是金庸笔下的血刀僧和鸠摩智。



你说有趣吗?有趣。


但完整吗,肯定不完整。


Sir总觉得,一个地方最好的电影,当然是能精准描述这个地方的电影。


好比托纳多雷拍了《天堂电影院》,好比侯孝贤拍了《南国,再见南国》,好比阿方索·卡隆拍了《衰仔失乐园》……


而想满足对西藏的好奇与向往,我推荐一个人。


导演,万玛才旦。



他不是为你拍了一个完整的、宏大的、史诗般壮丽的西藏全景纪录片。


恰恰相反,这个人拍西藏,每次都撕一个小口子。



《静静的嘛呢石》《老狗》《塔洛》等等,再到明天(26日)要上映的《撞死了一只羊》,都是小故事、小人物、小题材。


但看完了,你会深受触动且相信,这,就是你向往过的,“某种”陌生而又熟悉的西藏。



前几天Sir其实写过它()。


不好意思,还非得借王家卫的名,生怕不能吸引你关注万玛才旦。


今天再聊它,因为我想带你见识一下电影里的西藏。



别说Sir没去过不权威。


今天,Sir把导演请来了。


而且我脸皮厚,除了电影的沟通外,Sir还问了不少关于西藏的入门(白痴)问题


再超省略地回顾一下故事开头吧,免得你费手指戳上一篇(保证不剧透)——


一位藏族货车司机金巴,在戈壁上开车,撞死了一只羊。



信佛的他特愧疚,找到寺庙,希望僧人替羊超度。



路上,他遇到一位康巴汉子,风尘仆仆,面有菜色。


一问,人家是去杀人的。



原来,二十多年前,他父亲被人杀了,而康巴人有仇不报,终生都是耻辱。


奇了,这汉子也叫金巴。


电影里,为描写两位金巴,导演做了一些好玩的视觉提醒。


比如,一个金巴戴墨镜,一个不带。



一个金巴开车,听帕瓦罗蒂;一个金巴走路,始终沉默。



一个金巴喝百威啤酒,一个金巴喝拉萨啤酒。



们只共享了一个名字,但他们的生活太多不一样。


他们是不是还能共享一个灵魂,一种信仰?


这些,就等你看电影再发现吧。


下面,直接进入Sir的提问时间——



1、康巴汉子真的不怕杀人吗?

他们心里还有王法吗?


万玛才旦(以下简称万)康巴不是一个民族,只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他们一般比较强悍。很多藏族书里都提到康巴文化,就像希特勒《我的奋斗》里也提到,他曾派了一个小分队来找康巴人。


以往一些文字或者影像里,可能给外界呈现出了这样一个印象。然后它本身(文化)也存在这样的东西,比如说可能会强调复仇。所以很多复仇的故事,一般会跟康巴有关系。(但也因此)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读,其实,他们的复仇是有目的性的,比如说有人杀了你的父亲,就像《撞死一只羊》,他要完成复仇,所以使命感会特别强。



但这肯定不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了,康巴人也是在变化中慢慢走过来的。包括三大藏区,安多、卫藏等地可能以前对康巴都有类似的误读,一开始觉得他们野蛮,不好相处。甚至拉萨民间也有这样的误解,所以跟他们会保持距离。但跟他们接触后,我觉得还是跟大多数藏人一样吧。


2、西藏青年也爱时尚,

喜欢和王家卫一样戴墨镜吗?



万:电影里男一号戴墨镜,并不是呼应王家卫,这完全是巧合,在写剧本时完全没想到。墨镜其实是人物身上一个重要道具,不是一个随便的道具。所以从一开始,男主金巴在卡车出现时,他就一直戴墨镜,整个片子里完全没取下过,所以观众是看不到他的眼睛的。直到最后他完全放下了……(此处删去剧透信息才取下墨镜,表情也变了,露出了笑容。


3、西藏人都喜欢佩戴蜜蜡、耳坠、佩刀?

得花不少钱吧?



万:康巴人、康巴汉子有些会带蜜蜡、耳坠啊这些,电影里是根据人物需要,经过(剧组)挑选的,包括男二号的佩刀啊什么的。


这种装扮现在已不多见,在相对离城市较远的地方,会更多看到这种装束,看到这样的人。


不过,要找当地的康巴人,你想象中那种康巴人,其实已经找不到了,他们都穿着西装啊或现代的衣服在街上溜达,真正传统的衣服可能压箱底了。


4、“金巴”是人名?

金巴,不是京巴……

它在藏语里有什么含义吗



万:金巴,藏语的意思是“施舍”。所以也可以说,《撞死一只羊》讲的是慈悲,有了慈悲,才可能有施舍。


电影里提到的天葬,其实也是一种施舍。比如《释迦牟尼佛传》里讲释迦牟尼大概多少世之前在森林中修行,看到一只老虎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他就发了慈悲心舍身饲虎,但老虎这时已经连咬他的力气都没有,所以佛就把身体刺破,让老虎闻血的味道,慢慢地吃……天葬其实就是施舍观念的体现。


5、天葬听起来有点神秘

能不能解释一下?



万:天葬是藏族的重要丧葬方式,此外还有土葬、火葬、水葬等等,天葬在有些地方,因为气候和地理的变化慢慢消失了,可能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不过我拍《撞死一只羊》的地方,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天葬。


电影里,金巴进入天葬台后,第一次看到一只秃鹫,第二次看到一架飞机,好像从一个旧时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也是一种电影的设计。


所以有时我会说,这是一部关于觉醒的电影,个体觉醒的电影。讲的还是一个大的“放下”。我希望观众,包括我的族人,都能理解到这一点,不要把它只是当作一个表层的复仇故事。


6、在西藏,

还有什么神奇的职业和身份?



万:我曾为《Discovery》做过一期叫“最后的防冰雹师”,就是每当天气变化剧烈,每当冰雹来临时,庄稼快要收割时,就有一种特殊的职业者,他可以通过做法事,防止冰雹。虽然听起来神奇,但大家是信这个的,前年《旺扎的雨靴》里,也有这样的一个人物。


再比如藏传佛教里,莲花生大士很多年前做的预言,然后被人埋在某处,再到很多年后,就有一个有缘人他把这个经文发(掘)出来,这种人就叫掘藏师


但是这些都慢慢消失了,后来因为人工防雹,防冰雹师这个职业就没必要了,传承就断了。这样的传统文化其实特别多,你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消失,但你没有办法留住。


7、生活现代化了,

西藏人的生活除了百威啤酒,

还有哪些改变?



万:我很早在大学时去过拉萨,拉萨比较流行百威,大家喜欢喝。


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微信、电子产品、很多现代化工具都跟信仰混搭了。以前要做法事做祈祷,可能要去寺院请僧人。



但现在很多人家里的佛堂,电一接,24小时都在念经。


我觉得被大家接受的,就是合理的。被大家认可,(就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个宗教的作用。比如电子酥油灯,以前点个酥油灯必须是真正的酥油,但现在,它只是形状上是灯,其实跟电灯一样。比如你去寺院还愿,要点一千盏灯,以前必须是酥油灯,但现在有些寺院也不用酥油灯,为了方便插一下电,点上半小时,就等于点了。


不过电影里说啤酒,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荒诞感和趣味感,这是一个设计,另一方面也有现实主义的考虑。


8、藏族年轻人也听中国好声音吗?

他们唱什么歌?



万:(听)流行歌曲,中学或大学阶段很流行,你唱着唱着就很熟了,完全是一个藏语歌曲,情绪啊……


(现在想起来)就是一些港台歌曲的变体吧,就像《爱拼才会赢》这种的。之前因为港台歌曲进来得少,还有的歌曲可能是国外来的,国内80年代很多歌星都在翻唱,把歌词改一下,就成了本地的歌。


我们(当年)听到觉得,这完完全全是藏族歌曲,直到有一天,听到某一位港台歌星在唱……意想不到的这种荒诞感其实还挺强的。


9、很多人向往西藏,

如果去旅行,

去装饰很民族感的酒吧坐坐,

能找到真正的西藏吗?



万:(酒吧)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虚假的生活。你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氛围中只能停留片刻。比如说,过去你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那样一个氛围中,那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在那样的酒吧里,只是一刻啊,你走出那个门,又回到了现在的这个时空。


所以,真正的传统已经回不去了。


想看到传统的西藏,只能凭经验去复原。就像印第安人保留区,你去美国想看真正的印第安人的生活,那只能去博物馆,藏区也是啊。想真正看到那样一个场景,那样一个具有80年代风格的康巴茶馆,只能通过电影的方式复原。



(电影的复原)是一个方式,比如纪录片。它可能留下了某一些传统、某一些表象的东西,我曾经有过一个系列纪录片的计划,比如说“最后”的系列。


还有语言,应该是最直接的一个入口吧,通过语言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文化,它的情感方式。我们学一门语言,不仅是语言,你接触到的其实是,语言背后的文化。


除了语言,就是人,活生生的人。跟这些人接触、交往,肯定比(单纯)去一个地方要好,哪怕你不去西藏或不去藏区的某个地方。




我是问完导演后,感觉更想了解西藏的分割线


其实,Sir还和万玛才旦导演聊到了电影的很多细节,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但电影明天才上,今天本着一贯优良的观影素质,Sir不剧透。


回到开头,很多人都很向往西藏,不管是想去洗涤心灵,还是去感受神秘。


但就像导演万玛才旦说的,如果你不看西藏的故事,我想身为一国同胞,你很难理解我们的藏族兄弟。



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世界由民族组成,不关心民族的作品,你无法拼出对世界的印象,也无法形成完整的世界观。


 

电影里那句藏族谚语,Sir很想再念一遍:


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


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



所以,看真正了解西藏的人拍关于西藏的好片,进入藏族人的“梦境”,体会他们拥有的现在与失去的传统才算是真的——


去过西藏。



PS:想知道电影里有哪些好美、好玩的好地方,顺便跟Sir私聊,长按下方二维码来Sir的小号【私家电影地图】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38495
好莱坞 中国 
举报0
关注Sir电影微信号:dushetv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Sir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Sir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Sir电影

微信号:dushetv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