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专家观点|徐洪才:当前经济中存在哪些潜在风险?

作者: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来源: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公众号
分享到:

04-28

2019年4月12日下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前副总经济师、经济学博士、金融学教授、研究员、中央电视台CCTV特约财经评论员徐洪才,在中国保险大讲堂第209期做了题为:《当前经济形势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的主题演讲。

以下讲稿感谢志愿者李弢整理


国家统计局近日相继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系统分析一下主要经济指标以及未来经济走势。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一)总体稳定,稳中有进


总体来看,一季度经济形势稳定,稳中有进,而且好过预期,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存在潜在隐忧和风险。


1、经济增长稳定。去年经济增速逐季回落,第四季度GDP实际增长6.4%,全年增长6.6%,名义GDP规模首次突破90万亿元。市场预期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回落一点至6.3%,而实际是6.4%,好于市场预期。


经济增长趋于稳定,主要受益于去年底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边际宽松,使得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出现小幅回升。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6.3%,比去年底上升了0.4个百分点。消费也有所回升。近年来消费总体保持稳定,但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消费增速整整下了一个台阶,回落到只有8.1%。消费对经济拉动力减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平均增长6.5%,低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经济稳定也体现在微观层面,即工业增加值增长相对稳定。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近期中国制造业PMI回升,都说明短期看制造业信心在恢复。但是企业利润近期增长明显回落,要引起关注。


当然,去年房地产投资相对稳定,增速保持在增长9.7%,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增速达到11.7%,这边一放松货币,房地产马上就反弹。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降杠杆,基建投资成为短板,近期加大补短板力度,其增速回升,但总体看仍然偏低。显然,投资驱动不给力了,消费拉动也力不从心,那么增长动力何在?必须靠创新驱动。过去40年,我们通过对外开放,模仿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开放红利和人口红利。未来几十年,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则要靠创新驱动,特别是提升中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中国经济将持续面对较大的下行压力。展望未来,预期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6.3%,2020年是6.0%,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依然有把握。


2、物价稳定。3月份CPI同比数据增长2.3%,相比于2月份上升了0.8个百分点,但是CPI环比增长是-0.4%,说明总体是稳定的。短期来看,这个消费者价格指数从2月份1.5%上升到2.3%,其主要影响因素,一个是季节性的,瓜果蔬菜价格上升比较多,另一个就是猪周期,去年非洲猪瘟影响很大,猪肉供给不足的问题可能在第二季度进一步显现。但也不用过于担心,这种个别因素引发物价攀升会影响决策,宏观经济政策还是要保持相对稳定。


预期未来几个月CPI保持相对稳定,但会上涨一点,大概是2.5%,但是PPI是会稳步上升,主要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保持稳定,特别是美联储停止加息和缩表,未来石油价格可能平稳回升,这对PPI是强有力支撑。从我们自身情况来看,3月份石油、天然气以及原材料价格上升较快,这种趋势未来几个月还会持续。因此,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会逐步缩小,这与政策目标一致。短期来看,服务品价格比较稳定,保持在2.6%-2.7%的增长水平,但是随着用工成本上升,服务品需求增加,未来它的价格会有上升压力,这属于成本推动,但也在可控范围内。


3、就业稳定。已经连续6年时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300万左右,加在一起有七八千万人口啊!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但是过去几年,全国劳动力就业人口数量总量是下降的,这可能反映统计数据不完整性。可以简单推算一下,每年新增1300万就业岗位,离退休员工1000万,实际上净增加只有300万,摊到每个月只有25万左右,说明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4、国际收支平衡。去年前三季度,经常账户出现轻微逆差,但是全年还是顺差,这种情况要引起警觉。中国虽然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投资的资产规模将近2万亿美元,因此必须稳定信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保持稳定,这是令人欣喜的。目前,资本账户差额与GDP的比率接近于零,趋于平衡。2016年底以来,有关部门加强了资本流出监管,使得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明显改善。但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出现经常账户逆差,必须做好准备。国际收支总体是平衡的,特别是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双边投资也是相对稳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和利用外资国之一。


5、经济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成果,“三去一降一补”有重大进展。去产能基本差不多了,但还要进一步巩固成果。去杠杆也取得明显成效,现在进入稳杠杆阶段,要把控好结构性降杠杆的力度和节奏。现在扩大基建投资、鼓励居民消费都是适当地加杠杆。去库存差不多了,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库存早就解决。降成本和补短板仍然是重头戏。降成本方面,相比国际总体水平仍有空间。这次下调了增值税,但是公司所得税依然是25%。去年进行个税抵扣,其实还有下调空间,但也要考虑财政承受能力。补短板体现在生态环保、农业、基建、民生领域的投资都增加。


经济结构优化体现在,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3%。


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1%,消费继续成为需求动力的主导力量。在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7.7%,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消费升级提质,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说明收入分配结构有所优化。投资结构也是优化的,投资触底回升。第三产业和制造业投资回升,高科技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多。


(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也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隐患,体现在:


1、投资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当年经济增长7%左右时,投资增速在9%-10%,现在已经降到6%,不能再降了,但是回升空间有限。现在投资回报率是下降的,很难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低端制造业投资不能再增长了,这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可以吸收更多资本,但是技术不匹配。基建投资当期经济效益较差,民生领域投资有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不明显。去年全年GDP达到90万亿元,投资占了64万亿,还有多少钱用于投资呢?但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并没有完成,应该关注提高投资效率。


2、居民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在8%左右,是一个新常态了。这是名义增长,如果减掉2个百分点的CPI,实际增长6%,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减弱。消费上不去,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乏力,而且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当然,网上销售额增长得比较快,这种增长主要体现商业销售模式的变化,现在网购电商发展很快,提高了消费便捷性,但它并未整体提升消费水平,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仍是储蓄和收入。


去年以来,汽车消费增长放缓,但住房消费依然给力,去年全年商品住房销售额近14万亿元,占了全部消费的三分之一。新兴消费成长很快,但也存在需求疲弱和供给不足的问题。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体育消费上升较快,但是质量不过关,旅游基础设施很弱,生态承载能力不够,不宜过度开发,还存在很多不匹配,而且在整体消费中的占比偏低。


3、外贸顺差逐年减少。这对经济有负面影响,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最近几年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般贸易比重在上升,加工贸易比重下降。出口产品里面的科技含量上升,机电产品、服务品的比重增加。随着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开放,服务贸易逆差未来还会扩大。


4、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是去杠杆的力度节奏很难把握。三年前,狭义货币M1增速曾高达25%,显然是脱实向虚,金融体系内互相交易,内部循环资金较多,同业业务比重较大,各种理财产品中间环节较多,推升了融资成本,再加上刚性兑付,实际是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后来强行降杠杆,加强了监管,2017年7月份以后,M2增速下降到只有8.0%左右,但去年年底M1增速只有1%,表明宏观流动性不足。随着政策调整,3月底M1增速回升到4.6%。


如何把控好降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近年来,短期利率下降,包括上海同业拆放、7天回购、一年期国债利率都是下降的,显然流动性很充足。但是,温州民间借贷利率是上升,表明传导机制不通畅,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资本市场震荡去年尤为明显,一年蒸发了14万亿元财富,大家忙活一年,GDP增加8万亿元,不足以弥补股市亏损,必然影响到消费和投资。今年以来,股市涨了,大家开心了,消费、投资的信心恢复了。


当前经济中存在哪些潜在风险?第一,宏观流动性风险,要引起重视,货币政策要适当调整。现在强调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应该积极作为。要保证M2增速与名义GDP的大体匹配,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要求。第二,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防范输入性风险。扩大金融开放以后,将来有可能出现这类风险。去年全球金融体系剧烈波动,今年情况会好一些。但是中国要继续扩大开放,增加外资在金融机构中股权比例风险较小,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资金进入和流出的风险比较大。外资大进和大出都是问题,要相对稳定。三是在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基建投资过程中,要防止新一轮的银行坏账风险。要统筹协调防控风险和稳定增长,不要顾此失彼。四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风险。最近几年,每年都有P2P平台崩盘,不久前广东出现上千亿元规模的P2P崩盘,杀伤力很大。资产管理的刚性兑付,金融机构逃不掉干系,会影响社会稳定。近期还出现民营企业债券违约,前几年是国有企业债券违约。过去半年里,很多企业应收账款上升,说明信用风险上升。


针对这些潜在风险,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预案。要体现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进行预调、微调。


二、2019年经济走势展望


(一)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展望未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严峻。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对全球经济增长来说,低速缓慢增长可能是新常态。过去支撑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现已停滞不前,但很多技术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并未出现重大突破,因此不会带动产业变革。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有其必然性,从50-60年长周期来看,未来几年还存在发生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从9-10年中期周期来看,现在也已进入下降阶段,2017、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3.7%,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现在是往下走。


二是美国作为世界创新和经济增长火车头,经济增长在放缓。中美贸易摩擦毕竟是长期搏弈,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经济层面,这些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无非我多买点大豆,多买几架飞机,多买一些石油。但是美国在技术方面对中国实行围追堵截了。其次是政治层面,中美力量对比变化将影响到全球政治格局,美国要按照自己意愿重塑WTO规则,也想改革联合国。最后是意识形态。中国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包容性发展,文明互鉴,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但是美国习惯于霸权主义,凡是与美国不一致都是错的,这就不好办了。


三是欧洲存在不确定性。英国“脱欧”的八种可能方案都被否了,要拖到今年10月份。硬脱是不行的!半脱半就也不行,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四是“一带一路”合作机遇。从最新情况看,意大利已加入“一带一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也有意愿,大家有很多共同利益。过去5年,“一带一路”合作是砥砺前行,有经验也有教训,要防控各种风险。


五是东北亚经济合作回暖。中日韩FTA谈判有望加快推进,令人鼓舞的是朝鲜也要搞改革开放。


(二)中国经济有韧劲


一是自身经济发展有韧劲,政策稳定性、连续性、长期规划、深谋远虑,这是传统优势。


二是国内需求相对稳定,13亿人民吃喝拉撒睡的需求是刚性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万美元,突破1.25万美元、达到世界银行设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未来几年可望实现,但现在遭遇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新旧模式切换的挑战。


三是创新驱动效果初步显现,新动能势头良好。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明显增加,每年新增专利,美国第一,中国第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由之路。中国人口红利越来越少,但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师红利上升,现有1.7亿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这是庞大的制造业后备军。最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和专业精神“”等,都是要激活人力资本的潜能。


四是消费增长有潜力。农民变成市民,吃的、用的、穿得都不一样,必然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五是释放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高层决心很大,金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比如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要解决地方政府负债过度、责任过大、财力过弱的问题,要解决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解决深层次矛盾,就是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因变施策,形成合力

一是积极的财税政策加力提效。财税政策体现在扩大投资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好钢用到刀刃上。还有降费减税、降成本,降成本就是让政府过紧日子。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


三是把就业优先政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2019年经济走势展望


预期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6.3%,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100万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稳中提质;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018年底,大家都很揪心、担忧,现在已经烟消云散。总的来看,2019年日子肯定比2018年好过。未来几年,充满机遇,前景光明。



阅读39638
观点 
举报0
关注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