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个青年该如何过好一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5-04

一百多年前的那些少数派


那一年,20岁的沈从文从凤凰乡下抵达北京,在一家小客店里填写入住表。17岁的上海高三学生张爱玲放言:“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


那一年,19岁的傅雷告别母亲与亲友,和几百名旅客一起,登上了法航公司的邮轮。22岁的李济,经历清华120进57考试“海选”,开始赴哈佛大学留学。


在那样一个“Confused period”(模糊阶段),一切都在摸索中,新的旧的混杂在一起,没有人能确定未来是什么。但有一群青年孤勇地走在了前面,决意要拨开时局、父辈命运笼罩着的层层迷雾。


他们中,有为实现自我价值踽踽独行的人,如中英文切换写作、高产得惊人的张爱玲;一辈子没交过“五险一金”的自由职业者傅雷;从湘西来北漂的文艺青年沈从文……


更有为救国不断奔走的人,如缔造新北大、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大龄海归蔡元培;投身乡村建设运动、调和国共矛盾的梁漱溟;为阻止珍贵文物流往国外,差点倾家荡产的“京城四少”张伯驹。


蔡元培


尽管时人不看好辛亥革命成功,也同样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乍起乍落的“游戏”,“数年之后,人必厌之,即可冀其消灭也。”


但一百多年时间过去后,当时赞成新思潮、彻底拥护白话文者的极少数派,在年少时就无时不在参与重构的青年们,却已成为当时时代的代名词。


“多数人爱点钱,爱吃点好东西,皆可以从从容容活下去的。这种多数人真是为生而生的。但少数人呢,却看得远一点,为民族为人类而生。这种少数人常常为一个民族的代表,生命放光,为的是他会凝聚精力使生命放光!”


赤子心将他们牵引到一起


退回到个人,这些青年其实并非什么完人,傅雷生性暴戾,张爱玲自闭易受惊吓,钱锺书笨拙生活能力差。


但他们却是拥有了赤子心的“真信者”,在其各自不同的领域——思想文化上、考古、文物收藏、文学上,日复一日地耕耘。即使垂垂老矣,心里却始终有牵挂。


“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胡适有他一生念念不忘的北大“十年计划”;李济有五次寻找未果的“北京人”头盖骨;张伯驹宁舍自己性命都不愿变卖平复帖;而钱锺书呕心沥血书写了十年《管锥编》。


胡适


也正因这份深深的羁绊所牵引,他们寻觅到志同道合的友人,在一次次的“奔现”、“面基”后,逐渐心心相惜、传递精神。稍长的前辈总要贴钱贴力,帮扶身处困顿的“新生代”。


蔡元培每月花300元重金,聘任鲁迅做“特约著作者”但不要求其完成任何工作;鲁迅转而接济了流离至沪的萧红和萧军,提携其将作品发表在各种刊物上;而地质学家丁文江也曾为支持李济去新郑考古,凑了200元经费。


当郁达夫推开小屋门看到瑟瑟发抖的沈从文时,后者正四处碰壁、失业窘迫。他随手把自己的围巾摘下,给沈围上,又拿出五块钱请他吃饭。临走还把剩余三块多送给沈。


郁达夫


从后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会面、夜谈中,能窥见当时青年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暗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杨绛先生曾深情地回忆。十来个朋友聚在一起,从法国文学,到普希金的枪伤,英国诗歌里的布谷鸟……几个钟头不知倦意。


“风”中保留的风骨和体面


有人将五四比喻成席卷时代的“天上大风”,风未必吹到所有角落,但经此一震荡(一旦核心内容形成、价值层级确立),它就一直像风一般来回吹荡着,不停地发挥着各种影响。


风过后,“风”里的风骨和体面,却不曾弄丢,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年月。


“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漠,坐于小偏桌旁……餐至,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从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中缓缓隐去……”


这是黄永玉回忆自己见到晚年张伯驹的场景。


梁漱溟吃素七十余年,坚持每天静思。他讲究“情贵淡,气贵和”,喝白水,不大喝茶,因为茶有兴奋性。饮食清淡,做菜时用盐都加得很少。


梁漱溟


李济从六十岁起坚持多动,“早期写稿,八时去北海散步习拳”,“午饭后游天坛,出其后门回家”。生前最后几个月,他还每周去一次“台北故宫”。


“先生扶着铁架,一步步缓慢而坚毅地走到书桌前,仔细端详准备好在桌上的青铜器,深情专注,而且不厌其烦……”


“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中的一笑”。


几年前他还在讽骂胡适白话诗的杨钧,后来却将这句话郑重印在胡新诗集书前。当一百多年后,我们再回看这些可爱、鲜活的民国人物时,它亦是一句对其最深情的寄语。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中国群星闪耀时》精品课

阅读39043
青年 如何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