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专家观点 | 王和:保险业进入新时代——怎么理解新常态?怎么理解新心态? 怎么理解新能力?

作者: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来源: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公众号
分享到:

05-10

2019年4月10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安诚财产保险公司承办的 “中国保险大讲堂第210期  走进安诚保险第一期” 在重庆成功举办。本期大讲堂邀请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原执行副总裁王和先生,以 “新时代、新机遇、新能力” 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感谢中国保险大讲堂志愿者安雅整理


今天给大家选的题目是:新时代 新机遇 新能力。

想从四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解读新时代:

不忘初心、以人民为本、正本清源、继往开来


首先,我们来回答为什么是“新时代”,什么是“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新时代。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为什么不是“新时期”,而是“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什么,“新时代”的背后有一个重要概念,即“迭代”。


“时期”是一个时代中的不同阶段,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一致的,“语境”是相同的。而时代与时代之间是一种迭代的关系,具有一些本质的不同,是一种坐标系的转换,是一种“代际”关系。所以,要进一步理解什么提“新时代”,关键是理解迭代的含义与意义。


十九大是在国家层面谈“新时代”,回到保险层面,同样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保险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于新时代,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过去不等于未来。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过去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合理性,但这些合理性是基于过去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但面向未来,这种合理性将面临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就中国保险业而言,也面临着一个如何理解新时代的问题,首先要回到十九大报告来理解新时代,把国家层面的新时代理解透了,再来理解保险业的新时代,就相对容易。

 

十九大报告联系到保险,有两个点需要特别关注,第一是不忘初心,以人民为本,十九大报告的中心思想是“人民中心论”,从延安的“为人民服务”,到十九大报告的“人民中心论”,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一个典型的群众事业,人民是保险的当然属性。保险业学习十九大报告,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要理解并实践人民中心论。但回顾保险业的发展,扪心自问,我们是以人民为中心吗?或者说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吗?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客户价值最大化。

 

第二个是正本清源、继往开来,过去三十年、四十年中国保险业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为社会安全、安宁与和谐,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无论是发展质量,还是风险防范,还是在社会性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发展理论、理念和模式值得商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解决好正本清源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回答: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


面向未来,我们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需要深刻地理解“新时代”,一个最重要的点是理解它是一种代际关系,是一个坐标系转换,二者之间没有公约数。面向未来,保险业的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什么,如何做到自信,所以,行业、企业,乃至每一个经营管理者不妨想想:你自信吗,为什么不自信,如何自信,因为,有一个基本判断是:上个时代行之有效的办法,在下个时代未必有效。

 

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去理解保险新时代的背景,最重要的是要回到出发点,也就是总书记讲的“不忘初心”。保险的初心是明确的,就是救人于水火、为人养老送终,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但有的时候,我们跟那个初心不那么吻合了,甚至是渐行渐远了。因此,我们需要回望初心,让灵魂赶上了。

 

在这个新时代中,保险业面临一个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是行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渐渐演变为行业风险问题。


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既肯定了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但与此同时,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防范金融风险,因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大攻坚战,其中之一就是防风险,防范系统性风险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防范金融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重大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内涵,防风险是金融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在金融工作会议的文件中,从词频这个角度看,风险被提到了31次,监管被提到了28次,远比改革和发展提到的频度更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金融固然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所引发的社会风险问题也不容小觑。金融行业,尤其是保险行业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曾经是风险管理的主语,怎么变成风险管理的宾语?原来是讲保险管理风险,保险是主语,现在是全社会要关注金融风险,全社会是主语,关注是谓语,金融和保险(风险)变成宾语了。保险业本来是风险的管理者,不能成为风险的制造者,这是保险行业需要深刻思考和警惕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这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逻辑依据、整体框架和实施路径的。其核心是要解决监管的效率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监管空白、监管缺位和监管重复。把银保监会合并,就是希望通过综合监管,解决存在问题,特别是解决行业风险有效治理的问题。但进一步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诉求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因为,这是金融领域所有问题,尤其是金融乱象的“根”。

 

从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来看,或者从顶层设计来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仅是解决组织问题,更重要是解决管理的逻辑和效率,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制。银保监会设立以来,重点关注并解决守住不发生系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问题。面向未来,防范重大风险将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是今非昔比。

 

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对新时代的新形势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要上升到政治高度,摒弃传统的观念、思维和行为模式。不仅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脱胎换骨。现在讲“腾笼换鸟”,就要把人们脑子里旧的,或者传统的观念从根本上换掉,跟上新时代。对中国保险业而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改,说容易,也容易,说难,其实也挺难的。

 

无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都传达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就是保险业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保险业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相比,是略为滞后的。目前保险行业仍处于一个相对粗放、初级的阶段,财产保险领域这个问题则更突出,因为,能力相对滞后,只能用一种相对初级的方式发展,这种方式过去可能有效,但面向未来肯定是不行的。理解新时代,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理解什么是“今非昔比”,为什么要“与时俱进”,所有管理者一定要理解什么叫做新时代,理解“迭代”含义和意义,同时,要面对现实和联系实际地理解,关键是不能简单和绝对,不能坐而论道,要脚踏实地地理解并实践。

 

面向未来,保险从业者人员,尤其是管理者,必须思考并回答一系列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新问题,有的属于补课。比如什么是保险,为什么强调保险业姓保,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起初提的是“保险姓保”,殊不知,这是一个伪命题,保险当然姓保,其实,问题是保险业姓不姓保。保监会强调“保险业姓保”,背后的潜台词是保险业或多或少已经不姓保了。如果保险业不姓保,必然会导致自我迷失和迷茫。那些年,保险业做了大量“资金型业务”,简单地将保险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因为,保险的定价利率相对较低,与资本市场之间有一个利差,因此,只要能够获得资金,就能够赚钱,至于做的是不是保险不重要。正是在这种模式下,导致了许多资本大颚们,不惜斥重金进入保险,尤其是寿险领域,他们看重的是保险“牌照”,用这个牌照获取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获取高额利润。我曾经说过这种现象,保险业扮演着“代孕”的角色,人家是借腹生子,保险业却忘了自己有传宗接代的使命。

 

理解新时代,关键是理解这是一种周期性变化,还是一种迭代性变革。同时,解决好定位问题。


未来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如果认识到这是一种迭代关系,那么迭代意味着什么?什么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未来的新内涵是什么?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要把握好大势,把握大势是关键,因为,中国人讲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好自我定位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也包括保险企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解决好定位的问题。一家企业一上来,就对标“世界500强”,就想尽快做大,殊不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成为“世界500强”,成为一家“百年老店”要比成为“世界500强”更重要,也更现实。因为,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基业常青和永续经营更重要。企业出问题,往往是不能求真务实,没有解决好定位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要理解中国人讲的“和而不同”。“同”不难,难的是“不同”,特别要解决好“不同什么”,“如何不同”的问题。近年来。一些中小保险企业发展面临着瓶颈,其背后的原因是没有回答好“与众不同”的问题。同时,“不同”的背后是能力问题,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只能陷入简单和恶性竞争。还有一个问题是解决好定力和坚守,有的时候,一件正确的事情,还需要齐心协力,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否则,往往就可能半途而废。

 

保险业进入新时代,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么理解新常态,二是怎么理解新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


十八大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我对新常态有一个比喻:走下跑步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基本上属于在跑步机上跑的,因为,差距大,如果不用跑步机,是很难赶上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资源、人口和环境等。选择跑步机,有它的历史必要性、合理性和阶段性,但面向未来,这种模式肯定难以持续。走下跑步机是历史的必然,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以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同时具有一种持之以恒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肌体的适应固然重要,但是心理的适应更重要。今天的保险业也面临着进入“新常态”的任务,需要有走下跑步机的思想、心理和能力的准备与适应。



怎么适应这个新常态,与我国财产保险业关系最大的就是汽车市场。有人认为:从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业将进入下行期,甚至是所谓“至暗时代”,发展和盈利空间会受到极大的挤压,不管是整车厂,还是4S店,在主业不盈利的背景下,势必将重点转移到产业链的相关环节,包括汽车保险在内的汽车金融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同时,汽车保险还将面临来自智能驾驶技术的压力,风险保费降低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此,以往依靠车险拉动行业发展的局面将难以继续,这也许就是财产保险业的新常态,问题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好走下跑步机的准备。



其次,就是新心态。新心态的核心是解决好正本清源和克己复礼。适应新常态,前提是要解决新心态。首先,是正本清源,要回答“什么是正”、“为什么要正”和“如何正”?其次,要回答什么是“本”,什么是经营之本、管理之本。“本”就是保险的逻辑、经营的逻辑和管理的逻辑,问题是如何把握,能否始终把握?第三,要回答好什么是“源”,什么是发展之源,什么是盈利之源。另外,就是克己复礼,我在很多场合强调过,保险行业最需要解决的是克己复礼,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集体共识,特别是在规范市场方面,大家都希望别人先规范,但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怀着“让别人先规范的心态”,那么,市场秩序就无从谈起。克己复礼,讲的是如果没有自我的约束,就不可能成就公共秩序,个体的利益也无从谈起,这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有的时候,往往是知易行难,比如商车费改,如果不能做到知行合一,那么,“报行合一”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把握新机遇:

面向未来,对于政府社会管理的存量风险,保险将扮演接手,对于增量的风险,保险可以扮演助手,进而推动两个现代化的实现


所谓新机遇,首先要对保险的使命有一个重新认识,继而实现一种新的出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保险的根本诉求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公平与效率。传统保险是一种等量管理的思维,这种方式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为,这种模式是基于价值转移,并非价值创造。面向未来,保险需要从等量管理向减量管理过渡,即通过保险对社会保险基金的专业管理,降低社会风险的总暴露。此外,在解决供给侧的过程中,保险无疑是经济的一个供给侧,但前提是解决好保险自身的供给侧,什么是保险自身的供给侧,是产品和服务,是科技和创新,是综合能力和实力,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质量优先、效率至上、做优主业、做精专业”,这16个字对解决保险公司的供给侧,就非常有针对性。问题是我们如何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把这16个字落实到位。



财产保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定位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提出了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政府转型。在推进两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重要的切入点是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我们知道,保险的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保险的市场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政府处理两个关系过程中,保险是一个最好的交集点。从路径上来看,无论是建立“惠而不费”的制度,还是“花钱买机制”,“养事培养人”,都与保险有着非常好的契合,因此,保险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可以,更应当地扮演好接手和助手的角色,更好地发挥保险管理社会,特别是管理社会风险的作用。

 

对于政府社会管理的存量风险,保险是扮演了接手的作用,而对于增量风险是扮演助手的作用,继而推动两个现代化的实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有很多相关理论,如“保险型国家”、“保险型社会”等,这些理论认为,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把政府的事后管理,通过保险的方式变成事前和契约管理,这样不仅能够稳定人们的预期,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政府行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开展了大量“保险+”的探索,这是保险创新的中国实践。面向未来,保险创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一个例子,就是电梯保险,传统的电梯保险是公众责任险,一台电梯一年收几百块钱,但如果把电梯保险做成维修责任保险,进而做成电梯养老保险,初步估计全国大概有1200亿的市场。此外,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土地财政模式不能继续时,财权和事权要匹配,这就必然把一部分事权转移到市场去,这就是“花钱买机制”,但更好的做法是不花钱也能建机制,而保险就是解决之道。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发展质量问题,提出三个变革,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险业要很好地思考行业的发展质量问题,首先,我们的质量高不高?我们的质量肯定不高,那么,实现质量变革,应当怎么做。其次,是效率,我们的效率也比较低,最重要的是缺乏真正的动力,原来是靠市场简单拉动的模式,这种模式难以继续。要实现动力变革,就要回答未来的动力在哪里?此外,还需要关注一个问题,即全要素生产力,什么是全要素生产力,如何提高保险行业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力。

 

从财产保险业的角度看,要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新社会治理模式,包括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结构。过去我们的社会治理是一种单一结构,即以政府为主的结构,未来是一种政府与市场融合的结构,从单一结构走向市场共治的结构,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到政府间接保障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大有可为,保险要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建设中。

 

科技,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科技对于保险可能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保险经营的本质是集合、预测、信用、风险、交易,科技带来的改变可以归纳为三个更加,即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加深入的智能化。首先,改变的是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定义和利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空被极大的改变,保险经营有两个要素,一个是集合,另一个是预测,互联网将改变集合与预测。互联网将打破传统的集合模式,传统保险公司的集合要有网点、系统、保单、销售、出单、收费,但是互联网保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集合以及集合成本的认识。传统保险的预测,如精算,是通过历史的数据和归因分析来预测未来,如果数据能够实时和全量提供,将进入一种实时预测。时空改变了集合和预测,主要是改变了效率与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最重要是这种新商业模式往往不是来自业内,而是来自外部,这是保险业现在面临一个最大的挑战。《三体》的作者说过一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很多保险业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最终的竞争不是来自于业内,而是来自于业外,如我们前面谈到的整车厂,有朝一日,他们消灭了汽车保险,其实也与传统保险业无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汽车金融的崛起,就是因为汽车工业陷入萧条,最开始是为了促销,提供分期贷款,结果发现做汽车金融比做汽车更赚钱,汽车保险也属于汽车金融的范畴。



面向未来,两个领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认知科学,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认知科学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根本上讲,金融保险均属于认知科学范畴,特别是对风险的认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当认知科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时,将挑战传统金融保险许多基础性的东西,挑战保险业存在的基础。一个是生命科学,这与寿险密切的相关。有人开玩笑说,当我拿到一份基因检测报告,对自己的发病率,或者得某种病的情况已经了解了,那么,保险还怎么做。就传统认识而言,保险公司是信息的强势,拥有更多风险的信息,而被保险人是处于弱势。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被改变,投保人可能是信息更强势的。

 

平台化和智能化也是科技带来的重大变化。平台改变了集合的生态,不仅是效率,更有可能。智能改变了传统预测的技术,我们可能从预测走向预知。前面我们谈到,保险靠的是什么?是集合、预测、信用。就传统保险而言,集合就是营销,预测就是精算,信用就是经营和风险管理。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集合被移动互联网取代,预测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取代,信用被区块链取代,继而诞生出全新的业态,挑战传统的营销、精算和经营,我们能否适应这种挑战。我们是否真正理解:未来属于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


三、凝聚新认识:

真正能够赢得未来的企业一定要先赢得客户,理解保险的社会性,理解成人达己


解读新时代,把握新机遇也许不难,难的是凝聚新认识,打造新能力。凝聚或提高新认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保险的社会性问题,保险是救人于水火,为人养老送终的,是一个具有很强社会性的行业。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性,要求行业要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觉悟,行业不能简单地在商言商。

 

保险本是一个挺崇高的行业,是一个准慈善事业,但我们始终没有跳出行业形象不佳的怪圈,行业需要集体反思。如理赔是影响保险形象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生理赔纠纷,我们总是跟客户讲条款,讲道理,中国的文字是极具智慧的,“道理”,是道在前,理在后,因此,道不在,理何堪。保险业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保险的“道”,并认真地践行。客户买保险是满怀着信任和希望的,说一千道一万,道理讲得很好,最后就是不能赔,你换一个角度,站在被保险人的角度想想,买了保险,有了损失,却不能赔,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买保险。从表面看,也许是投保人的问题,但仔细和深入地想想,保险业就没有责任了吗?保险业至少要认识到,如果这样,还有谁会买保险,没有人买保险了,保险业又如何存在。

 

保险业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淡漠了保险的社会性,忘记了客户是衣食父母,忘记了大数法则的前提是广大消费者认可,忘记了保险是真正的群众事业。真正能够赢得未来的企业,首先要先赢得客户,理解社会性,理解成人达己。佛家有一句话:渡人渡己,说当你把别人渡到了彼岸,蓦然回首,你已然在彼岸了。中国保险业需要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要学会在成就客户和社会的同时成就自我,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行业发展的道理、逻辑与智慧。

 

中国人讲一个最高境界是正心诚意,心正意诚是非常重要的,正心方能诚意。那么,如何正?首先要正为人之心,企业之心、保险之心,然后,才能诚对客户的意,对社会的意,肩负起安天下的使命,保险最重要使命和责任,就是安天下。因此,对于保险行业和企业而言,要有一批不仅有胸怀,更有情怀的人,才能成就事业。另外,口碑就是行业形象,就是最好的广告,我们经常看到行业出现了一些纠纷,往往不是太大的事,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解决客户关系,特别是客户投诉,处理好一个客户投诉,形成一个好的口碑,要比做广告更有用,更重要。

 

近年来,保险业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对风险的认识和态度,现在许多保险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如何看待风险的问题。对风险,不少企业是望而生畏,保险业简单地怕风险,特别是基层经单位,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担心风险可能影响经营业绩,影响经营单位和员工的利益,就采取简单排斥的方式。但我们想想,如果保险行业排斥、回避风险,甚至谈险色变,保险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保险作为一种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基础逻辑就没有了。保险只做“包赢”的事,每一笔业务都能赚钱,那么,社会还要保险干什么,仔细想想,这种看似正常的事是有问题的。此外,保险是一种基于大数和互助来实现风险分散的机制。所以,保险不能简单和绝对地追求精细化和个性化,这些年,经常看到有些公司讲精细化经营,提出“一人一单”和“一车一价”,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保险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人与人的互助。


就风险而言,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把风险简单化了,保险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对风险管理有更专业的态度、认知和能力,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从保险的角度看,应该将风险区分为好风险和坏风险。所谓好风险,就是可以经营的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基础,所以,对这类风险不能简单地回避。所谓坏风险,就是绝对风险和绝对损失,从保险经营的角度看,对这些风险是零容忍的。近几年,保险业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从一种对风险相对的粗放经营,走到了对风险的简单回避,就是不做,这是有问题的。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都知道,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经营管理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有一家国外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别人认为不好的业务拿过来并做好。我经常讲:没有不好的业务,只有做不好业务。这个问题的背后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一直推广的理念:基于价值创造的减量管理。在传统思维模式下,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是基于等量管理的,即保险在管理风险过程中是要消耗社会资源的。减量管理,是保险在管理风险过程中应当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降低社会风险暴露总量,实现价值创造,形成一种社会贡献。

 

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信誉。要知道,在中国做保险挺难的,一是传统文化对风险更多是采用回避的态度,人们往往不愿意谈及生老病死和灾祸等问题,认为是不吉利的。二是人们对保险作为一种射悻合同,也存在认识问题,往往因为没有出险和赔款,就认为自己吃亏了。因此,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以更高的标准维护行业的信誉,所以,我经常讲不要轻易拒赔,更不要轻易地与被保险人打官司,因为,即使你赢了官司,但你仍然是输家。近年来,在保险业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号,推出了许多奇葩保险,其目的无外乎是吸引眼球,做大流量,但这些做法的背后往往是违背了“公序良俗”,牺牲了行业的信誉,最终是让别人觉得保险不靠谱。最近,互联网保险领域有一些“爆款”产品,如“百万医疗”,之所以“爆款”是因为产品价格极低,我不知道这些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什么,更担心未来的理赔和服务问题,一旦出现问题,是需要行业的集体信誉为此买单的,对此,行业同样需要集体共识。

 

就金融整个行业而言,均是围绕着风险展开的,但与其他金融板块不同,保险经营风险的基本逻辑与其他金融板块的基本逻辑有着本质不同,保险对于风险的基本态度是处理,而不是转移。保险通过建立资金池,通过大数法则,实现对风险的处理和化解,因此,必须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其他金融板块更多的是转移的思维,只要能够找到下家,只要有差价就可以了,但保险不同,保险更多的是承接、处理和化解的思维。但近年来,保险行业,尤其是再保险领域出现了对保险基本逻辑的偏离问题,由于市场不规范,导致恶性竞争,有的保险公司明明知道定价太低了,但认为只要能够分出去,甚至是大比例分出,就无所谓。我经常讲:直保公司与再保公司的逻辑基础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借钱关系,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如果直保公司认为是偏离定价基础的业务,只是因为可以转移给再保险,就可以不管不顾,就可以任性,结果是全行业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再保险难以为继了,直保公司又怎么发展。套用一句网络语言:出来混,都是要还的。这个问题在财产保险领域尤为突出,因为,许多大型商业风险业务均离不开再保险。

 

这些年,保险经营过程中,其实是财产保险业,效益不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保险经营过程中资本和偿付能力管理的正确认知和理解,解决之道在于构建资本和偿付能力有偿使用的理念。我一直在讲一个观点,保险业与运输业有很大的相似性,都说当局者迷,那么,通过对运输行业的剖析,也许我们更容易理解保险业的经营逻辑和道理。与保险行业相似,一个运输车队是通过投资买车形成一个运力(承保能力),然后通过运力运货(承保)赚钱,取得回报。如果我们认可这个比喻,就要接受以下观点,第一,每一辆车即使是停驶状态也有成本。第二,每一趟运输都应得获得运费,都要有对价。第三,运输不同的货,价格应当是不一样的。第四,同样的运力,尽可能拉高价值和高运费的产品。第五,货物的风险太大,有可能是车毁人亡的。这五条放到运输行业,我们很容易理解,但同样的道理放到保险业,许多人就不容易理解,甚至会混淆。保险公司,尤其是财产保险公司,一定要牢固树立偿付能力有偿使用的理念,每一份偿付能力必须要有对价的,而且是基于风险的对价。

 

未来一个时期,保险业需要关注并理解监管的大势。就新时代而言,防风险是主旋律,背后的原因,一是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四个不成熟”,即市场不成熟、公司不成熟、消费者不成熟、监管不成熟,但公司不成熟是主要矛盾,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从社会的层面看,肯定是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从行业和企业的层面,要解决好内部和内在的问题。中国人讲“内圣外王”,我们都希望行业的形象好,能力强,客户满意,这是“外王”的概念,要做到“外王”,必须先做到“内圣”,要先解决行业和企业的理念、技术和能力,只要内部的能力提升了,外部的形象才可能好,“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

 

行为监管和强化问责,将成为未来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这是防范风险的需要,保险行业和企业,特别是每一个基层单位都应当认识并高度重视。面对强监管的形势,保险企业有一个认识和态度问题,少数企业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对,如何解决避免违规和被罚,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解决认识问题,解决能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合规经营问题。与此同时,更要认识到以往靠博弈,靠侥幸的做法难以为继,未来靠的是实打实的能力,资本市场有一句话,就是潮水退了,才知道谁没有穿裤子。


四、打造新能力:

解决好三个公平和两个效率,科技赋能创造可能性


面向未来,能力问题至关重要,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核心能力,如何提高能力。行业能力集中体现为经营管理者的能力,所以,解决好经营管理者的能力是主要矛盾。我有一个课件《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中,我讲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可以集中体现为九个字,即有良知、讲道理、懂文化。首先,经营管理者最重要的问题是有良知,所谓的良知,就是明白为什么做经营管理,经营管理的根本是什么,怎么做好经营管理,更重要的是回答什么是保险,为什么做保险,如何做好保险。其次,是讲道理,讲道理必须讲经营管理的大道理,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经营管理者总是喜欢讲小道理,喜欢讲故事,不讲数字,经营管理应提倡一种“讲数字”的文化,尽量少讲故事。经营管理肯定有故事,但分析解决问题还是要靠事实,用数字和道理说话。第三,是懂文化,无论是保险,还是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文化,就是中国古人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毛泽东就曾经说过: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有些人总觉得文化这个问题太虚,殊不知,无论是保险,还是经营管理,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基础。许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就在于:没文化。

 

当下保险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能力问题,原因是行业发展得很快,但相应能力没有跟上去,尤其是销售、理赔和服务能力。早年,有一种“两头在外”的轻结构理论,认为保险公司的核心能力是产品和精算定价,其他均属于边缘的,因此,不需要建自己的销售和理赔队伍和能力,可以将这些工作都外包出去。由于缺乏自己的销售和服务能力,就只能依靠外部,依靠4S店,4S店就漫天要价,越要越高。同时,理赔外包导致了理赔层面的服务质量不佳,跑冒滴漏,甚至是保险欺诈,因此,骗赔固然是外部问题,但也是内部问题,行业理赔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是重要环境因素。

 

相信所有企业都会说要以客户为中心,但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许多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往往只是口号,是说说而已,如果我们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就要关注客户体验,关注客户界面,而现在保险行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保费,没客户,更重要的是客户界面不友好,这是客户体验的关键。解决客户服务能力问题,除了要解决好内外部的关系问题,更重要是解决内部机制和能力问题,形成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共识、文化和合力,更多地关注和解决客户界面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要素生产力,那么,什么是保险的全要素生产力,就企业经营管理而言,一是不能一枝独秀、要百花齐放,全面发展,二是要强化协同,齐心协力,融合创新。解决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组织架构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企业文化问题。没有一种协同文化,所有组织架构都会失灵,这也是新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区别。所以,协同文化很重要,但文化不能是空中楼阁,它应当融合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解决好文化和经营管理的关系问题,文化很重要,但文化是要通过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考核机制去体现,去传导的。

 

下面我们谈谈车险,就财产保险行业而言,车险占到了70%,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前面讲到面向未来,车险会进入一个经营相对困难时期,就是所谓的至暗时代,会不会真正出现至暗时代,它又意味着什么,现在还不能简单地回答和下结论。作为财产保险行业,当务之急是商车费改问题,同时,要考虑的问题是科技将如何改变车险。


现在财产保险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车险的规模很大,但车险经营情况不容乐观,去年整个行业车险承保利润少的可怜,扣除大公司的盈利,多数公司是亏损,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从表面上看,是市场秩序问题,是恶性竞争导致的市场不规范,但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和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解决,行业就可能长期陷于这种状态。

 

我认为,车险改革,关键是要解决三个公平和两个效率,首先,第一个是消费者之间的公平,通过差异化的定价,包括无赔款优待等,较好地解决了被保险人之间的公平问题。第二个是消费者和相关行业之间的公平,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保险行业协会的推动下,通过零整比的信息公布,对汽车制造行业形成了一种制衡和约束机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现在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渠道问题,现在渠道的费用居高不下,有一位教授曾批评说,如此高的销售费用,让人家感到保险这个行业是不道德的。这句话虽然讲得有点重,但基本在理。同时,这种对外部渠道的过渡依赖,还导致了一种“被违规”现象,就是行业也不想违规,但有的时候是不得已而违规,是一种被动违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行业深刻反思。

 

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客户是基础、价值是灵魂。没有客户,一切无从谈起。客户是基础,关键是你真正拥有客户,他才是你的基础。价值是灵魂,首先是客户价值,其次是企业价值,经营管理离开了价值,离开了价值存在,就失去了最根本和基本的基础和意义。接下来的问题是回答:你凭什么拥有客户,或者给客户一个选择你的理由。

 

第三个是消费者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公平。其核心是作为一个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者,能否科学、高效、公平地履职尽责,实现保险基金的再分配。关键是解决两个效率,即风险保费的效率和附加保费的效率。前者的本质是解决风险保费的真实性问题,解决“跑冒滴漏”的问题。现在“跑冒滴漏”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个问题不完全是一个外部因素,“跑冒滴漏”在一定程度上是内外因素交错在一起。另一个就是附加保费的效率问题,附加保费的效率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渠道费用过高的问题,背后的不公平、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就车险的发展而言,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或者说是附加保费管理的效率。研究表明,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成本管理能力,成本将成为压垮一家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降低成本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节约概念,降低成本更需要结构性降低成本。结构性降低成本有三个重点:首先,是问这件事要不要做;第二,是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第三,是问用怎样的方法能够把成本降到最低。而我们经常是将这个顺序倒过来了,先考虑怎么把成本降到最低,却忘了问这件事要不要做。未来风险保费会越来越透明,因此,附加保费效率就成为了决定因素。

 

再者,保险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科技带来的改变,即新技术带来的效率和可能的改变。首先是效率问题,不管是集合的效率,还是预测的效率。其次是可能,即科技创造可能性,将原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余额宝对银行零售业务的改变,如果你拿10块钱,到银行要存10天,银行肯定不愿意接受,但如果你去余额宝,就不是问题。我们都知道货币具有时间价值,为什么银行就不愿意,而余额宝就愿意呢,背后的原因是处理这一笔业务的成本,因此,就传统金融而言,有的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不经济。同样,如果用传统的方式做退货运费险,每单只有几毛钱保费,能做吗,肯定不能做。但在互联网平台上完全可以做。退货运费险,不仅挑战了效率的可能性,还突破了传统保险经营管理的模式,如退货运费险的定价,没有历史数据,如何进行精算定价,它采用的是一种外部实时和动态数据来定价。

 

面向未来,金融保险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再存在,即金融保险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因为,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金融的社会需求永在,但传统金融的存在不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客户需求,然后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特别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因为,以客户为中心,属于说得容易,做得难。但面向未来,科技带来的一个重大改变是:不是你以不以客户为中心,而是客户已然在中心,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要关注客户体验,保险是一种典型的体验经济,客户经常讲一句话是:我买了这么多年保险,好不容易出一次事情,你们就这么对待我。尽管从专业角度看,有的时候确实赔不了,或者达不到客户的预期,但是我们仍然要高度重视客户体验,要好好跟客户交流,来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科技将对行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并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无人机技术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应用,即我提出的“按图承保、按图理赔”的模式,这对传统农业保险是颠覆性的改变,原来的农业保险是简单粗放经营的,无论是承保,还是理赔,特别是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下,是难以准确和高效地确定损失范围和程度的,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利用这一技术,不仅能够解决可能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效率问题。


第二个是车联网技术在车险的应用。举一个我们做过的案例,有一家运输公司,大概有500辆车,一直以来的车险的赔付率均超过了100%,所以,属于典型的坏业务,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做他们的业务。后来我们用车联网技术对这家公司的车险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结果赔付率降到70%左右。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车险业务中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因为,保险公司已不仅仅是提供保险服务,还提供了安全生产、运力管理、驾驶员管理,甚至是油耗管理、维修成本管理的技术服务。这种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不仅车险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改善,有了保证,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形成了一个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保险的经营模式,保险公司的收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车险保费,另一个是技术服务费。


第三个是前面谈到的电梯保险,宁波建立了全市的电梯监控平台,全市每一台电梯都在监控范围,一旦有问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且在第一时间调度维修人员到现场维修,这就是一个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保险服务升级的案例。

 

第四个是指数保险,在传统的农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风险较大,效率不高的问题,采用指数保险就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指数化的产品背后,也面临着一个技术支撑,即需要一套指数体系。今天看到的主要是农业保险的指数化产品,未来指数保险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指数产品可能渗透到保险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式就是“保险+”,在未来的发展中,“保险+”是一种重要和主要模式,一是“保险+”代表着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保险+”将实现对传统业务的再造。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是解决保险的“正外部性”功能,就是传统文化讲的“成人达己”和“成己达人”,充分利用保险正外部性作用,帮助政府管理社会和公共事务。二是要实现减量管理。要利用制度和技术优势,实现社会风险的减量管理,如前面提到车联网技术。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保险+”模式,你会发现,保险的事后经济补偿职能将退居二线,而社会风险管理职能成为主角,这是财产保险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通过“保险+”模式,把保险融入到社会治理体系中,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成为保险发展的主旋律。最终你会发现,还是不是做传统的保险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服务社会的风险管理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行业发展。现在我们是从简单意义回归保险业姓保,未来会在一个更高层面,更广的范围定义什么是保险业姓保。

 

面向未来,中国保险业要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并进入新时代。就企业而言,这个新时代具有“分水岭”效应,因为,面对新时代,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时候挑战的是企业观念与能力,特别是对于大势把握的能力,同时,将产生一种优胜劣汰的分化效应。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观念和理念的问题,传统保险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许多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面临着时过境迁的问题。其次,要解决能力问题,传统时代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正如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除了人员数量,其他差别不大,但当冷兵器遇到热兵器,差距就大了。当下金融保险领域面临的许多问题,就是冷兵器和热兵器的问题,否则,到最后你会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 

 

最后,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所有问题解决的载体都是人,因此,我的观点是:培养员工,成就企业。同时,面向未来,能力的显著特征是基于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一种跨界和融合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力问题至关重要,能力问题集中体现为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存量比增量更重要。但解决存量并非易事,就教育培训而言,各家公司均很重视,但重视是一回事,投入又是另一回事,投入不足是行业教育培训的突出问题。同时,投入是一回事,效果是另一回事,许多公司在教育培训方面也投入了不少,但效果不佳,背后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文化,如学习型组织建设。另一个原因是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培训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成为教育培训的核心内涵,如知识管理、互联网教育、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因此,需要相应的技术、资源与专业人才。近年来,保险行业协会通过“保险大讲坛”和“保险网络大学”等形式和平台,一直在推动行业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好了,这就是今天跟大家交流的内容,总结讲,中国保险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今非昔比”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与时俱进”是这个时代的重要能力。这个时代将挑战和检验行业的集体共识和创新能力,尽管我们拥有许多新机遇,但如果解决不好挑战问题,那么,再大和再多的机遇,也与你无关。因此,解决观念问题至关重要,因为,思路决定出路,特别是真正理解并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真正理解规范经营与防风险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理解保险存在的逻辑与价值。最后,所有的问题均归结并体现为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重新理解并定义能力,科技和制度创新将成为能力的核心内涵。

阅读37633
观点 保险业 能力 
举报0
关注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中国保险网络大学

微信号:InsuranceOU_China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