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那些20多岁就生孩子的人,都在经历什么折磨?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5-17



现在的年轻人在提到感恩爸妈时,除了“应该多听听他们话”的后悔,更多还有——他们是怎么把我这个麻烦精拉扯到这么大——的敬佩。


这倒是和前段时间网络上对80和90后丁克一族的调查不谋而合。


谈到不生孩子的原因,23%的人是因为经济压力过大;15%的人称事业或伴侣为重;而有超过30%的人,则表示:


对于为人父母这件事,信心为0。



这话听上去是调侃,实着除了对“我连自己都捯饬不清楚,更别提带孩子”的自嘲。更多的在看多了各种真实例子后,真心觉得自己做不好父母的无奈。


毕竟影视作品里、新闻里、自己身边,人人都在告诉你:做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吧。


反而是那些在玩笑中被称作“英年早婚”和“英年早育”,也就是二三十岁就勇敢选择结婚生子的人,被同龄人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可那些年纪轻轻就成为人生赢家的“辣妈奶爸”,真的如外界想象的那样风光吗?


“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热播剧《我们都要好好的》里,刘涛饰演的家庭主妇“寻找”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她的儿子可爱听话,却因为身为金融才俊的丈夫工作太忙,典型“丧偶式育儿”的寻找患上了抑郁症。


除了弄丢了感情,最让寻找崩溃的是,做了七年全职妈妈的她弄丢了自己:


“刚开始我没有同事,后来没有朋友,到了现在没有自我。”



她意识到自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育儿上面,没有扩宽自己的生活圈,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爱好与事业,导致压力无法纾解。


“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和寻找一样,这是不少新手父母都会面临的迷茫,明明拼命朝着一个好爸妈的方向努力,可跑着跑着就和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轨道渐行渐远。


这也不能怪。在家庭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选择了家庭和婚姻,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你被自动“踢出”了同龄朋友的圈子。


同事下班要一起聚会去看球?可路上就接到连环call催着早点回家;姐妹要一起逛个街喝下午茶,可对着镜子的你化个妆的精力都提不起来了,毕竟前一天孩子凌晨四点才睡踏实。



在追求少女感的中国社会,人们很容易从脸上看出身为妈妈的蛛丝马迹,或许是凡事都要想着孩子的周全,或许是前一夜哄睡留下的黑眼圈。


被自动打上“黄脸婆”的标签,造成的是自身的越来越不自信,唯有邻居阿姨讨论菜价的时候才会想起你。


成为妈妈,在职场偏见里也常常意味着与“升职”二字无缘,这绝对不只是对于婚龄女性和产假限制的苛刻。



好不容易争取来一个不用加班的周末,约好了夫妻二人久违地看场电影约会,在接到幼儿园老师的一个家长会通知之后,也全都泡汤了。


“自己作为母亲都低人一等。”


这句话听上去卑微,却是很多妈妈在被996加班、朋友孤立、送孩子跑东跑西的奔波后,共同的内心写照。


谁在逼你焦虑?


于是你看到,几乎所有新手爸妈的人生都逃不开一个关键词——迷茫。


迷茫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孩子。尤其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越是所有人都告诉他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越是无助。


没有经验的他们生怕哪里就会不小心犯错,尤其是在整个社会都没有给他们试错可能性的时候。


虽说《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的道歉“我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曾感动了无数人。


可看多了《爸爸去哪儿》里聪明、乖巧又伶俐星娃的观众,对普通中国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以成人视角带入孩子,每个小孩都是模范儿童。


与此同时,“满分家长”这个词应运而生,“需要考试才能上岗”成为做父母的刚需。



可做个拥有模范儿童的满分家长,哪有这么简单?


孩子不是臆想里那个你让他不动、他就会不动的发条玩具,尤其是上学前的1-6岁更是“小恶魔期”。


就比如在节目《妈妈是超人》里饱受诟病的包文婧。


她本身生孩子就早,又长期在工作。和被姥姥娇惯了很久、口头禅是“不要不要”的女儿饺子独自相处起来,就只剩了下对着哭。很显然,自己都还像个孩子。



在从“孩子”到“孩子的妈妈”身份的转变上遇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迷茫。


再加上现在的教育环境不比20年前,在接收新信息渠道很少的年代,所有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按自己的方式也就把孩子拉扯大了;


如今家长的迷茫更多基于的,反而是所有人都在告诉你一套“培养优秀孩子的正确方法”。


新手爸妈往往是接受的信息越多,越在夹缝中像个晕头苍蝇一样日渐焦虑——


“别家的孩子都会认字说英文,我家孩子就会成天瞎玩怎么办?”赶紧报个英语班吧。


“幼儿园里的钢琴比赛,我儿子只得了第四名怎么办?”


赶紧报个钢琴加强班吧。……不行,钢琴如今已经是“大街货”了,我们得换个不常见的乐器,好在演奏比赛上表现更突出。



这不是什么电视剧里的狗血情节,而是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的真实画面,更是无数中国家长正在拽着孩子一起跳进去的深渊。


生产,喂养,上幼儿园,上小学……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育儿链条,却由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面临巨大竞争;


与此同时,中国的亲子经济规模已经到了万亿级,名目繁多的早教市场,也让父母从孕期开始就难以抉择。



一位网友曾在微博上这样说道:“以前讨厌逼我弹钢琴的妈妈,没想到如今却给我5岁的儿子报了个比他身高还高的大提琴班。”


的确,越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见多识广的年轻父母,越能接触到更潮流的世界和更丰富的早教课程。


改变的是教育的渠道,不变的却是害怕被落下的紧张。


毕竟,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人为地创造出一个令人焦虑的需求,再将其转化为进一步引发焦虑的花钱方式,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那个自己曾经“讨厌过”的父母


育儿焦虑在心理学的定义里,是父母不安全感与爱的混合体,一旦陷入就很难走出。


就像这位爸爸比喻的,家长被逼成了为了资源东抢西抢的“疯子”和“僵尸”,也有人想保持清醒,可社会咬了你一口,你就很难遗世独立,谁也担不起那个让孩子成为“异类”的责任。



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从需要人保护的弱势,变成有能力自我保护的强者,人人都知道的渠道就是教育,于是一场便跟风边竞争的旅程便开始了。


可在恐慌中,一些最为浅显易懂的道理却被忘在了九霄云外。


比如小学课本上就写着的“揠苗助长”和“伤仲永”的故事,早早就告诉过我们:


违背自然规律的急功近利满足的只有父母的需求,反而会害了本扎根还不深的幼苗。


再比如,曾被无数教育专家反驳了过的“赢在起跑线”信条,不是每个孩子的个性都适合一开始就出尽全力去跑。


就像跑马的理论,每只马的特性都不一样,有的马的特性是在开始时领头,但是有的马留待后面发力,开始时守在后面,去到直路才冲出来。如果它的个性是留后,初时催它去跑,跑到一半就会溃败。



荒诞的是,拼了命向前跑的氛围里,本该最为被重视的孩子的快乐,反而被本末倒置到了最无关紧要的地位。


调查显示,2016年香港学龄前儿童的快乐指数和8年前相比,从73%降低到57%。


换句话说,有一半孩子过得不快乐,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据。


他们年纪小到不能明白自己对这件事有没有兴趣,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学这些东西。只因为,在爸妈眼中学会这些会让他们的人生更加顺遂,但在他们眼里却是困住自己的大山和巨兽。



再比如,有60%的中国父母,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特点,而盲目地选择了不适合孩子年龄的昂贵玩具。


抱着“锻炼智商”的思维,他们习惯于给3岁的孩子选5岁的玩具,给5岁的孩子选7岁的玩具。


孩子玩不转,他们也经常用成人式的说教,责备手眼协调能力和智力发展没到那个水平的孩子,同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殊不知,孩子的创意这件事永远不是强求而来的。


就像那些并不适龄的玩具,在爸妈眼中这不过是一个锻炼智力的工具,不会玩,再学一次就会了。


但在孩子眼里,带来的却是挫败和疼痛,错误的玩具还很容易让他们错过智力发育的黄金期



当所有人都抱着让孩子人生走得更轻松的目的,陷入了枷锁加身、越走越累的悖论里,就越来越困惑。


这样看来,比起盲目的寻找一个自以为“更好的方向”,很多新手爸妈更应该做的,反倒是返璞归真——


尊重孩子的年纪,并蹲下来平等地听听他们的想法。你必须让他们追求他们的热爱,而不是你的热爱。


就像曾被很多深受“揠苗助长教育法伤害的年轻人称赞过的,霍思燕的教育儿子嗯哼的方法。她的原则只有一条:“儿子的成长阶段没到这一步,我就不强求。”



一旦接受了“妈妈只是个不完美的普通人,孩子也只是个孩子”的想法,给予彼此足够的自我探索和成长空间后,焦虑便会减少一大半,孩子也会轻松不少。


这也正是专为1-6岁儿童设计的布鲁可大颗粒积木,想要告诉中国爸妈的故事。


为此,他们专门拍摄了一支视频,展现未曾被关注到的爸妈与孩子的一场“对峙”——



视频中从爸妈逼着孩子玩不喜欢的玩具,到产生反感情绪的孩子开始反抗,再到终于找到和谐的亲子模式,无疑都在讲述:带来成长的唯一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合。


布鲁可联合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的教育专家,设计出了一套最适合1-6岁孩子年龄的大颗粒积木。


在积木玩法上,布鲁可在致敬前辈开创出的积木拼搭模式的同时,又做出了很多创新。比如和传统边缘尖锐的积木比起来,边缘圆滑的布鲁可易拼搭、不会伤害到孩子娇嫩的小手


同时单位不小于一厘米的大颗粒积木,和食品接触级材质又能防止孩子误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安全的基础上,他们还为1-6岁的孩子细分出了更适合年龄段的产品系列——


3岁以下是认知启蒙期,父母可以为低龄宝宝选择着力于认识图形、数字、颜色的启初精灵系列



接下来的两年是社会秩序意识建立的黄金期。引导儿童理解车辆功能、形态的交通系列,以及帮助孩子认识动物和自然、外形可爱的大眼睛系列,都是不错的选择;



到了5岁以上,当孩子开始对宇宙感兴趣,布鲁可还专门为他们提供了与中国航天旗下科普机构创客空间共同研发的星际探索系列积木。



多样并适龄的选择,缓解了孩子对很多万变不离其宗的玩具的不耐烦。积木不会因为孩子玩了一两次就不愿意拆开,而变成摆设。


父母还可以带着他们一起观看布鲁可大颗粒积木主题3D动画《百变布鲁可》,发现更多创意玩法。配合着独特的声光效果,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最后,为了鼓励中国1-6岁儿童的父母,为孩子选择适龄积木玩具。5月21日,布鲁可将在上海举办一场名为“大颗粒 大未来”的品牌战略发布会。


并为中国父母提供了一个大惊喜—— “大颗粒积木创意拼搭秀”活动


5月11日起至6月2日,到上海、北京、苏州、南京、浙江、杭州等22个城市的100多个线下门店,不仅能现场体验产品,还能领取拼搭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就能注册报名了。


儿童节将至,给孩子和自己送上一份最特别的礼物吧。




· END ·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就告诉大家你“在看”吧◢

阅读38690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