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30多年收藏文物3200多件,耄耋老人全捐了出去

作者:山西晚报 来源:山西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5-20


5月18日

适逢“世界博物馆日”

自5月15日起

长治学院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许多长治市民通过历史悠久、

品类繁多的馆藏珍品

对上党古历史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这座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能够顺利建成,与耄耋老人孙介先的无偿捐赠密不可分。5月17日上午,山西晚报记者专访了83岁的孙介先老人,听他讲述收藏捐建博物馆的故事。

“另类”教师爱好奇

谦逊有礼、学识渊博是孙介先透过电话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时,老人银发下的面庞带着笑容,更显和蔼可亲。走进他的房间,如同进入一个小型图书馆,从书柜到床头,整齐地放置着各类书籍。或许正是因为饱读诗书,老人身上透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息。


  

健谈是老人留给来访者的第二印象。“因为太喜欢了,所以了解得更多一些,也给你讲得多一些。”孙介先老人提起古董收藏,话匣子很快便打开了,时间一下子被带回到30多年前。据老人回忆,1983年他受聘到长治师范教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当时恰逢长治市区修路,不少地方正在进行拆迁、挖沟改造,许多废弃的房屋柱础、挖出的坛坛罐罐都被当成垃圾填了坑。在常人看来,这些不过是些普通的建筑废材或生活用品,但是喜爱古玩的孙老知道它们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每逢休息日,他或单独一人,或带着学生,骑车到市区各个建筑工地溜达,经常能捡回来一堆陶片、石刀、石镰等文物,然后拿到课堂上作教学标本。



久而久之,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认识了这个衣着普通的“老头”,后来他一出现,就会有人调侃:“哟,又来捡破烂了!”孙介先也不介意,只在石块、土块堆里找,而且经常会有意外收获。日积月累,才有了如今长治学院博物馆的众多宝物。
  

“垃圾堆”里识珍宝

说起对文物收藏的情结,孙介先老人说:“这是一辈辈先人留给我门的精神财富。”

  

孙介先总能从普通人眼中的“垃圾堆”里,找到价值珍贵的宝物。有一次,他看到有菜民在磕打菜根上的泥土时,掉出一个空心陶土尖,他一眼就认出这是陶鬲一个腿的尖角。他与菜民闲聊,得知对方收菜的地方是在长治市郊区的某个村子。随即,他赶忙骑车过去。不出所料,在那里,他发现了一片商周时期古人生活的遗址,还收集到一个完整的陶鬲。


  

“这个陶鬲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孙介先说,“当时越看越喜欢,我就把它放在了书架上,最后单位就传开了,‘孙老师想法太奇怪了,怎么把个砂锅摆在书架上?’”就是凭着这份执着与专业,孙介先先后保护了众多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除了明清时期的一些瓷器外,诸如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商周时期的陶鬲陶豆以及青铜器、汉代的彩绘陶、唐代的三彩器等等,这些文物全部都是关于长治地区的历史文化实物。
  

“长治是一片历史文化极为厚重的土地。”孙介先说,“收藏的这些文物,都是长治本土‘产品’。”深知这些文物价值的孙老,对其保护也格外用心。30多年孜孜不倦地收藏文物,其藏品越来越多,家里实在放不下了,就租房子放。其间,虽然搬家10次,但每次他都会认真打包,丝毫不敢有半点马虎。
  

让3200多件藏品真正发挥价值

2002年,孙介先听说长治学院要建一所“文物馆”,当时他便预感到这些宝贝可能迎来新的机遇,会有更好的“去处”。

  

“开始家里人还是有些顾虑的,担心这些文物一亮相,自己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可是我总觉得,这些‘宝贝’只有到了更好的场馆中才能继续其生命、体现其价值,才是找到最理想的归宿。”回想起当初决定让更多人能够透过珍藏文物了解上党历史时的情景,孙介先记忆犹新。做通家人的工作后,他把家里的“存货”全部拿了出来。“当时,来了大卡车拉了4次、工具车拉了3次、小轿车拉了10次,才把我家里的那些‘宝贝’全部带到文物馆里。”他说。
  

最终,在民盟长治市委的协调下,孙介先的3200多件藏品得其所归,得到完善的保护和传承。



在长治学院博物馆中,再次看到自己捐赠的文物,孙介先仍抑制不住流露出欣喜、珍视的情绪,脸上的笑容仿佛看到久未谋面的孩子,似有不舍,更多的是欣慰。他说:“希望通过学校的精心展示、详细说明,能够使这些文物真正发挥其价值,那才是我最愿意看到的。收藏其实就是个发现并经手的乐趣,也是个精神寄托,曾经我眼即我有。我赏玩过这些东西,不在意是否拥有。现在能让更多人欣赏到其中的美,也算是得偿所愿。”
  


孙介先捐赠的文物中,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镰(铲)、石斧,商代的陶豆、陶鬲、陶斝,到汉代的彩绘陶瓶、青铜器、唐三彩、青花瓷,可谓应有尽有。展品近90%由本地出土,其中,1000余件石器真实反映了神农炎帝在上党地区制耒耜、教民稼穑的故事;1000余件陶器系统反映了上党地区从仰韶文化到隋唐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面貌,特别是20余件相对完整的陶鬲在长治市文物陈列中很罕见,生动展现了上党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他捐赠的展品年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民国时期,前后跨越5000年。
  

如此庞大且极具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文物捐赠,让不少参观者对孙介先肃然起敬。面对赞誉,孙介先说:“身外之物,如过眼烟云,聚散乃宇宙大化,人寰世事之至理。违背至理便是大谬。来自社会之物,必要奉献于社会,孙氏家训,约略如此。能让心宽,不让身宽。”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举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闫婷



阅读39782
举报0
关注山西晚报微信号:shanxiwanbao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山西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山西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山西晚报

微信号:shanxiwanbao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