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90后新人,挣得比老员工多?

作者:LinkedIn中国 来源:LinkedIn中国 公众号
分享到:

01-31

伴随一代人童年记忆的《海尔兄弟》主题曲里是这么唱的:


打雷要下雨(嘞哦),下雨要打伞(嘞哦)

......

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为什么有冬天夏天(嗯,是个难题)

......


当时的我图样图森破,对这些大自然中的“为什么”充满不自知的好奇。那时候哪能料到,10几年后的职场上,有堪比《海尔兄弟》剧情的“十万个为什么”在等着我……



为什么不能说真话?为什么领导偏爱TA?为什么年终奖永远是个迷?为什么有人加班到吐血也不愿回家?


今天我们来聊聊,职场上常见的种种“怪象”,给这些“为什么”一个解答。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狐狸。




 

 这些看上去没用的仪式感

可能真的没有用...


听过一个神话传说:


遥远的当年,天神住天上,俗人在红尘。地上的人们男耕女织,遵照自然规律和天神的引导教化来过日子。


一天,玉帝派当时还是神仙的牛大仙去给人间传话,告知他们“一日三梳洗,饱餐只一顿”。


然而糊涂的牛大仙传成了“一日三饱饭,梳洗只一回”……于是牛大仙就被贬作耕牛,而现代人的生活作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之所以对这个传说这么痴迷,在于很向往没被牛大仙传错话之前的版本——“一日三梳洗,饱餐只一顿”。想象中比现在更清洁雅致,更省时便捷。


万事追求效率的当下,大家真的恨不得一日三餐变成一顿。然而职场上却总有很多损耗效率的事情,拖着大家一起掉进“拖延”的深渊。


比如:PPT。



谁都知道PPT做得好,真的能帮助大家精确领会一个项目或者idea的来龙去脉、问题前景;但是如果用不好,那就真的是耗时耗力、收效全无。


PPT就好像上古神器,用得好天下第一,用得不好自伤八百。然而自从我们跨入互联网时代之后,PPT这事儿已经变得越来越邪乎。


被戏称为PPT公司的乐视,PPT比谁做的都完美,概念发布会那都是一场视觉盛宴,然而实际的状况大家也都看到了,老贾困在美帝,而乐视的未来,也困在PPT里。



制定全年计划,做个PPT;梳理季度目标,做个PPT;项目进度反馈,做个PPT;年终业绩汇报,做个PPT。


动画要逼真,图片要国际,成绩放大加粗,问题缩小隐藏……真正干活儿的时间少得可怜,打磨PPT那可是得加班加点。


好像每位领导,不信佛不习道,不传基督不去庙,但是除了共产主义之外就最信PPT了!


这样的怪现象还有很多,再比如——讲英文。


下面我来表演一个职场英文滑稽秀:


昨天request的这个price,reason一点也不solid,margin还这么差,还没有一点logical,公司没法support的;


还有你申请的那个event,budget可能不够,整个process和schedule也有问题;


另外你要讲的slide最好跟其他人rehearsal一下,最好engage更多人进来,多要点resource,account list也自己confirm一下。


对就这样,请鼓掌谢谢。


讲真,如果你不是从小生活在国外不熟悉中文,或者常年在国外对中文不太熟悉了,再或者你所在的行业真是“新兴”到很多术语都想不到对应的中文词汇,只要是不属于这三大行列,请不要夹杂英文。


更请不要在奇奇怪怪的地方夹杂英文,谢谢合作再见。


这样的危害其实是很大的,怎么说呢?就好像是《中国有嘻哈》的吴亦凡和《偶像练习生》里的张艺兴。对你没看错,是他俩。


一个在“有嘻哈”里一口一个“freestyle”我也就忍了,毕竟从小国外长大;


另一个呢,土生土长的湖南小伙儿,在韩国生活过几年,在“练习生”里一口一个“balance”、反手就是一个“melody”,对不起我想打人啊!!!



来来来,我们给一个标准线:


明天我朋友有一个assignment要due——是习惯;


Tomorrow我的friend要交个作业——是装X。


其他的就不展开讲了,但相信有共鸣的人不少——


跟客户是好朋友,跟同事是死对头;如果同部门有人在加班,坐出痔疮来都不会先离开;工作餐时“白领”和“蓝领”一定不会坐在一起吃饭,即使两边是很好的朋友,但好像有不成文的规定……


老员工只拿新人一半工资

可能真的不怪你...


刚被《歌手》退赛的说唱歌手Gai有句歌词是这样的: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碎银几两。虽然有些绝对低估梦想的力量,但也不失平实质朴。


朋友是某传媒企业的市场部主管,事业顺风顺水,在新一线城市拿着2.8w月薪。饭局上突然开始抱怨部门新招的90后,旁人听来不过是正常交流,在朋友的描述里却是“那个愣头青不懂跟上司相处。”


细问之下,原来是带着私人情绪:这个新人的工资,竟然和自己一样。


在很多行业,“薪资倒挂“是最常见不过的状态了。


知识和技术更新迭代很快,有的甚至具有颠覆性。如果职场前辈在管理岗上没能走的更高,又无法紧随最新的前端技术,只能在原地徘徊。


这种情况中的企业会选择用更高的成本聘请新人、购买他们的前端技术知识、沟通和管理技能等,而不是为老员工加薪。



老员工不服气的理由很简单:


不说资历人脉什么的,就说经验吧,怎么比都是我更强啊!


这就触及到一个核心的人事量化标准了——老道的经验和年轻的mindset,哪个在当下的市场和行业风潮中作用更大?


对于这个问题,互联网行业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而在其他一些不那么年轻化的行业,比如实业、能源、投资金融,老员工们也还是稳坐钓鱼台。


一句话,这不是不公平,只怪太公平。


另一方面,除了薪资倒挂,对待工作的态度上的“倒挂” ,也很严重。


上文提到的同事说:

我是所谓的中年人了,但我对未来充满干劲儿,而现在的年轻人却说自己只是差不多干干、看情况玩玩儿?


第一批90后已经被消费了很久,继“秃”和“离婚”之后,“佛系”成了绕不过的焦点,似乎他们年纪轻轻就过得心如止水,不争不抢,把随便、都行挂在嘴边儿上。


就像李诞在《十三邀》里对许知远说的那样:


我们好像失去动力,我就希望活得流于表面。



而事实上,除了《奇葩大会》的策划人之外,李诞还兼具主持、脱口秀演员、编剧、诗人多个身份,颇有一股子拼劲儿,是那种“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意思。


他们不是不争抢,是只对热爱的东西争抢。


话说回来,如果在这一点上被拿来跟年轻人比较,可能还真的不怪老员工。


与上一代相比,在文娱行业蓬勃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1990-2000生人),更容易在市场、艺术类管理岗位上展露头脚:



从职业分布来看,促使年轻人做出选择的更多是兴趣相关度、能否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甚至能否完成自我价值实现。


匹配和预期出现落差的时候,他们也毫不受忠诚度的束缚。


老员工心中“干一行爱一行,公司是我家”的观念在自己那儿尚且时时受到质疑,在年轻人这儿就更是行不通——领英数据显示,“千禧一代”的跳槽频率远高于上一代,平均2年一蹦跶,1年一张望。

 

90后“CEO、创始人”扎堆

可能是职场权杖开始交接的前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最近两三年的事儿吧,90后甚至00后中“创始人、CEO”的名头开始井喷式出现。一直觉得是媒体鼓噪、少数人冒尖,不过是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一些人和事,特例而已。


然而最近的一组数据却实打实地惊了众人:


领英全球会员数据显示,8090后职场人中,有上千万人是决策者,占比12%。



也就是说,周边的8090后们,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公司决策层。这当然是比“创始人、CEO”更为广泛的一个职级范围,但依然让人咂舌——


职场上的权杖,正在静悄悄地转移。


老一辈在他们的同辈竞技场里几经沉浮,经历过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洗牌,自然有久经烤验的方式和毒辣精准的眼光。没想到突然有一天,自己会被放在更有活力的群体中同场竞技,还有可能败下阵来。


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实习生》中表现过这样的尴尬局面:


70岁的Ben年轻时是个事业有成的商人,退休后因为不甘寂寞重返职场,以实习生的身份为一个年轻的购物网站工作,与年轻同事颇经历了一番磨合。



如今的70后和90后差距虽不至于如此悬殊,但依旧有巨大的鸿沟。虽然能力能提高,但年龄毕竟是不可逆的,老一辈员工在岗位上十几年如一日的时候,90后的晋升速度惊人:



我们能从数据中看出,GenX平均要花10年才能跻身决策层,轮到80后的时候这个时间变成了6年,90后更加迅速,只用4年就能完成晋升到决策层的过程,成为企业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领英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我们对千禧一代有更直观的了解:



是的,我们注定要走近90后成为决策层的时代。


是的,我们都会遇到年龄成为有色眼镜和职场天花板的尴尬。


所以我们带来了一场90后与70后、80后管理者之间就创业理念、管理风格、职场文化等话题带来的交锋和精彩对话:


90后老板如何管理年长的下属?70后老板如何搞懂公司里的小朋友?70、80、90后的老板,带团队的风格到底有什么差异?



2月7日晚(下周三),我们将邀请90后网红老板胡辛束、张天一,玩转黑科技的80后CEO骆轶航,以及不爱安稳爱挑战的70后HR VP徐益峰,一起接受你们的犀利问题,分享他们不吐不快的管理故事和独到的管理哲学。


当然,现场还将重磅发布《领英千禧一代决策者洞察》,揭秘不同代际的商业决策者的行业和岗位偏好!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你还见过哪些职场怪象?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狐狸。

本文封面图片、文章图片来自影视截图、视觉中国和yestone.com,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领英保留所有

阅读9727
举报0
关注LinkedIn中国微信号:gh_04faa23eb9ed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LinkedIn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LinkedIn中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