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经济去杠杆,债牛正回归!——兼谈债市双轮驱动是否失效(海通固收姜超、朱征星、李波)

作者: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公众号
分享到:

02-27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经济去杠杆,债牛正回归!

——兼谈债市双轮驱动是否失效

(姜超、朱征星、李波)

摘 要

 

债市驱动因素生变?

12年之前债市双轮驱动。12年之前,我国债市基本是“GDP+CPI”的“双轮驱动”模式。此前的三轮熊市:03-05年、06-0809-11年均有明显的双轮驱动特征。其中03-05年的利率上行源于通胀上升,06-08年的利率上行源于通胀和经济双升,09-11年的利率上行也源于经济和通胀先后回升。

12年后金融周期影响增强。12年之后,债市双轮驱动特征有所减弱。尤其是13年和16年的两轮债熊,均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原因在于13年和16年均有金融监管的影响,双轮驱动看似失效的背后,是金融周期对债市的影响有所增强,金融去杠杆导致了利率短期大幅上升。

13年:非标融资与政府加杠杆

非标兴起,政府加杠杆迅猛。13年非标融资逐渐兴起,背后主要对接基建和地产融资,体现的是政府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托底经济。而银行资金则通过投资非标资产,大量流入基建和地产领域,实体经济由此进入了加杠杆的过程。

去杠杆开启,利率先升后降。政府通过非标加杠杆虽然稳住了短期经济,但是带来了对于政府债务问题的担忧,随后引发了金融严监管,央行大幅上调回购利率,金融机构负债成本的上升导致利率大幅上升。而融资条件收紧后实体经济去杠杆,融资需求的回落推动利率最终重回下降,开启了长达三年的大牛市。

双轮驱动只是暂时失效!13年经验表明,金融去杠杆短期将导致债市大跌,但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去杠杆的开启,融资需求回落带来利率长期下行,债市重回基本面驱动的逻辑。债市的“双轮驱动”并非完全失效,只是受到了金融周期的扰动,短期金融监管等因素导致债市调整,但长期依然回归基本面驱动的模式中。

16年:同业业务与居民加杠杆

同业业务兴起,居民加杠杆迅猛。15年开始,以同业存单为代表的同业业务兴起,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速不断上升。而银行资产端大幅扩张后,将大量资金投放给居民部门加杠杆买房,导致地产泡沫不断膨胀,居民杠杆率飙升。

金融去杠杆开启,债市再度下跌。1610月开始,央行货币政策逐渐收紧,金融去杠杆开启,债市大幅下跌。而本次金融加杠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同业套利和资金空转现象,导致金融去杠杆的时间更长,债熊的持续时间也更久。

展望未来:经济去杠杆,债牛正回归!

本轮债市调整何时出现转机?关键取决于去杠杆的进程。从13年经验来看,去杠杆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去金融市场的杠杆,金融监管趋严,货币政策边际收紧,资金利率上行导致债市短期下跌;第二步是去实体经济的杠杆,融资需求的回落将导致利率长期下行,债市将重新走牛。

经济去杠杆接棒金融去杠杆。17年去杠杆主要发生在金融市场,体现为货币增速M2大幅下降,但经济还在加杠杆,社融增速还有12%。但如果金融市场持续收缩,银行的总资产增速下降,那么融资增速也必然会下降,最终会传导到经济去杠杆。在181月,银行总资产增速降至7.4%,相比去年同期几乎腰斩,而社融增速也创下11.3%的新低,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正式步入实体去杠杆阶段。

居民和政府部门融资需求回落。居民房贷利率在174季度已经升至5.26%,相比17年初相当于3次加息,18年大概率进一步上行,若上行至5.5%以上,则相当于经历4次加息;17年地产销量增速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三四线城市,但18年三四线地产增速趋降。在抑制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大背景下,居民部门举债随时会有大幅萎缩的风险。PPP管控,地方债务置换收尾,政府融资需求也将趋降。

社融向下接轨,债市已至拐点。若用社融代表资金需求,M2代表资金供给,社融余额与M2增速差与十年国债走势正相关,且领先约三个季度。本轮债市调整中,社融与M2增速差已在17年三季度见顶,由最高4.19%下行至181月份的2.7%,下行趋势已经确认,随着社融增速进一步下滑,增速差有望进一步下降。按照滞后三个季度的规律,利率拐点在18年一季度,这意味着债市已经进入拐点期!

把握债市配置价值!总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主体的各种融资中,企业融资已经大幅萎缩,政府融资明显受控,而狂飙猛进的居民融资也是强弩之末,这也就意味着18年的实体融资需求将大幅下降,与之相应利率也将步入下行拐点期,当前的债市具有巨大的配置价值!


1.债市驱动因素生变?

1.1  12年之前债市双轮驱动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是影响利率水平的两大主要因素。我国早期的债券市场也是一样,在12年之前,基本是“GDP+CPI”的“双轮驱动”模式。由下图12可以看出,12年之前,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CPI的走势高度一致,与GDP的走势也有较强的相关性,双轮驱动的特点十分明显。

具体来看,12年之前债市有三轮熊市,分别是2003-2005年、2006-20082009-2011年,三轮熊市均有明显的双轮驱动特征。其中03-05年的利率上行源于通胀上升,CPI02年的通缩上升到04年最高时超过5%06-08年的利率上行源于通胀和经济双升,CPI由不到1%升至8%以上,GDP增速从10%升至15%09-11年的利率上行也源于经济和通胀先后回升,CPI-2%升至6%以上,GDP增速由6%升至12%债市双轮驱动的逻辑非常清晰:在经济高速增长,通胀预期升温的情况下,资产利率会提前反应,长端利率上行,曲线首先呈现“熊陡”;之后货币政策逐渐收紧,短端利率上行,债市进入全面熊市。而在经济增速下降,通胀低迷的阶段,长端利率同样会首先下降,曲线呈现“牛平”;之后货币政策放松,短端利率下降,债市开启牛市。1.2 12年后金融周期成为重要因素

12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通胀也较为低迷,实际GDPCPI的同比增速基本稳定在7%2%左右,波动幅度大大降低。但债市却呈现大幅波动的趋势,双轮驱动特征有所减弱。尤其是13年和16年的两轮债熊,与经济基本面的走势均有所脱节。

具体来看,13年由于整治非标去杠杆,导致银行间市场两次出现钱荒,债市大幅下跌;但与此同时,13年的CPI基本在2%-3%的区间内震荡,GDP只是从一季度的7.9%下行至四季度的7.7%。而在16年末,金融去杠杆再度开启,10年国债利率从最低2.7%上行至最高接近4%。与之相对的,CPI17年开始基本在2%以内波动,GDP增速则稳定在6.8%左右。可以看出,13年和16年的两次债熊,均没有经济基本面的配合,似乎传统的双轮驱动逻辑在逐渐失效。

进一步的,我们发现13年和16年的债熊背后,均有金融监管因素的影响。13年是非标融资兴起,政府加杠杆,16年则是银行同业扩张,背后是居民加杠杆,而随后的两次债市大跌则是源于金融监管趋严,开启了金融去杠杆。

双轮驱动看似失效的背后,是金融周期对债市的影响有所增强,金融去杠杆导致了利率短期出现大幅上升。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债市双轮驱动的逻辑框架是否完全失效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13年和16年两轮债券的熊市进行回顾和分析。

2. 13年:非标融资与政府加杠杆

2.1 非标兴起,政府加杠杆迅猛

12年开始,我国实体经济进入下行轨道,“L”型走势成为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信贷投放谨慎,实体融资出现缺口,非标融资逐渐兴起。而与此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开始逐渐加快,表外理财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媒介,规模迅速扩张。

银行资金绕道表外,通过理财对接非标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其中,13年上半年新增信托和委托贷款达到2.35万亿,约等于12年全年新增量。而13年上半年M2增速更是一度突破16%,远超全年13%的目标增速,引发通胀预期的大幅抬升。而非标资产的背后大多对接的是基建和地产融资,尤其以基建为主,体现的是政府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托底经济。因此,银行资金通过投资非标,大量流入基建和地产领域,13年新增信托资金投向基建的比例超过25%,是近几年的最高值,而基建投资和地产投资也在13年有大幅的上行。由此,实体经济进入了加杠杆的过程。2.2 去杠杆开启,利率先升后降

去杠杆阶段一:债市大跌。13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逐渐收紧货币政策,去杠杆开启。首先,央行公开市场收紧基础货币,抬高资金成本,标志性的7天回购利率R0073%升至5%,导致债券市场利率不断抬升。之后,监管127号文出台,对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进行了明确规定和风险计提要求,实质重于形式。受此影响,非标融资的规模逐渐得到控制。

但与此同时,偏紧的货币政策导致资金面持续紧张,6月份又是季末缴税缴准的节点,市场的资金面相比以往更为紧张。此时央行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没有选择向市场大规模投放资金,于是“钱荒”事件爆发,Shibor利率和回购利率飙升,债市大跌。13 年下半年10 年期国债调整了100BP左右,10年期国开债调整了160BP 左右。去杠杆阶段二:利率下行。一方面,13年非标兴起后,银行资金大量配置非标资产,从而挤压了对债市的配置资金,因此紧缩去杠杆之下,债市短期下跌属于被“误伤”。在非标受限后,投资非标资产的资金反而回流了债市,造成债市配置需求的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非标资产背后直接对接房地产和基建等实体经济的融资,所以非标受限后,基建和地产投资再度下滑,融资需求大幅萎缩。体现在社融增速由134月最高的24%,大幅下降至144月的17%,其中表外融资(信托和委托贷款)的增量,从14年开始大幅减少。而随着经济基本面的下滑和融资需求的萎缩,利率也重新进入下行通道,债券市场从14年开始进入了长达3年的牛市。13年去杠杆的过程中,利率整体呈现“短升长降”。短期来看,金融去杠杆导致债市大跌,“双轮驱动”暂时失效。但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去杠杆的开启,融资需求回落带来利率长期下行,债市重回基本面驱动的逻辑。因此可以看出,债市的“双轮驱动”并非完全失效,只是受到了金融周期的扰动,短期会由于金融监管等因素导致债市调整,但长期依然回归基本面驱动的模式中。

3. 16年:同业业务与居民加杠杆

3.1 同业业务兴起,金融加杠杆迅猛

15年开始,以同业存单为代表的同业业务逐渐兴起,为金融机构加杠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首先,由于人民币贬值带来外汇占款流失,同时以表外理财为代表的大资管行业迅猛发展,对银行存款形成较强的替代作用,导致银行存款增速下滑,需要主动负债来弥补缺口。

其次,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同业存单等货币市场融资工具大行其道,发行限制宽松,中小行可以通过发行存单来主动补充负债,导致负债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资产端利率不断下降,银行通过配置高收益资产赚取息差的策略难以实现,只能依靠不断加杠杆扩规模,导致资产端的规模也迅猛增长。14年之后,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速不断上升,尤其是中小行,资产同比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最高接近30%

3.2 金融加杠杆的背后是居民加杠杆

金融加杠杆导致了银行资产端的大幅扩张,那么银行资金背后流向何处?答案还是房地产市场!首先,大量的债券、非标、同业资产等背后对接的都是房地产项目的融资,因此银行资金很多变相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更为重要的是,16年以来,银行新增信贷中居民中长贷的占比不断攀升,在16年新增的12.7万亿的银行表内贷款中,有45%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如果算上住房公积金贷款,居民部门负债16年增加了7.1万亿,17年上半年增加了4万亿,同比多增近7000亿。

因此,金融加杠杆的背后是居民加杠杆。银行资产端大幅扩张后,将大量资金投放给居民部门加杠杆买房,导致地产泡沫不断膨胀,居民杠杆率飙升。目前我国居民部门债务(考虑公积金贷款)占GDP的比重已经突破了50%,而2007年这一比例还不足20%,加杠杆的速度可见一斑。3.3 金融去杠杆开启,债市再度下跌

1610月开始,央行货币政策逐渐收紧,金融去杠杆开启,其主要方式可以总结如下:1)控制基础货币,即公开市场投放“削峰填谷”,保持流动性稳定;2)抬高负债成本,主要通过缩短放长,拉长负债端久期,同时上调逆回购利率,缩窄利差,倒逼负债端去杠杆;3)正式确立宏观审慎考核(MPA)框架,对银行的信贷扩张、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方面进行限制,本质上是规范银行资产的扩张速度,限制大行对中小行以及影子银行的资金支持,从源头上拆解套利链条,压缩金融杠杆。

由于金融去杠杆压缩了金融机构的负债,导致投入债市的资金减少,同时货币市场的资金利率抬高,导致债市大幅下跌。从16年末到17年末,一年之内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超过120BP,从最低2.7%左右一度上行至接近4%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上行超过180BP5年期AAA级企业债上行超过230BP。而与此同时,经济和通胀均保持稳定,因此在金融去杠杆的阶段,双轮驱动再次出现短期失效。

进一步的,与13年相比,本次债券熊市维持的时间更长,原因何在?按照我们之前提出的去杠杆两阶段(先金融去杠杆,后经济去杠杆)的逻辑,我们认为,13年和16年的差异在于金融去杠杆进程的不同。13年加杠杆的过程中,金融机构负债端绕道表外理财,资产端则直接对接非标资产,背后流向实体经济领域。在金融去杠杆的过程中,负债端的收缩也直接影响到了资产端,使实体经济融资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金融去杠杆很快过度到经济去杠杆,债熊经历了很短的时间便宣告结束。15-16年的这轮加杠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同业套利现象:中小银行负债端发行同业存单,资产端配置同业理财、委外等赚取息差。而广义基金等非银机构拿着中小行的委外资金,通过加杠杆来超配债券、存单等。最后,大行凭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给予的低成本资金,通过出借资金、购买存单等方式,分享中小行和非银通过理财和委外获得的收益。

在这一过程中,资金并非直接流向实体,而是经过在金融内部空转后再流向实体经济,因此同业套利和空转现象严重。在去杠杆过程中,也是首先拆解金融机构内部的杠杆,减少了内部空转、套利的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为滞后。因此16年以来,去杠杆的进程始终停留在金融去杠杆的阶段,利率虽然大幅上行,但基本面回落幅度较小,债熊持续时间较长。

4. 展望未来:经济去杠杆,债牛正回归

4.1 经济去杠杆接棒金融去杠杆

13年的经验来看,去杠杆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去金融市场的杠杆,金融监管趋严,货币政策边际收紧,资金利率上行导致债市短期下跌;第二步是去实体经济的杠杆,融资需求的回落将导致利率长期下行,债市将重新走牛。本轮债市调整何时出现转机?关键取决于去杠杆的进程。

17年去杠杆主要发生在金融市场,体现为货币增速M2大幅下降,但经济还在加杠杆,社融增速还有12%。但如果金融市场持续收缩,银行的总资产增速下降,那么融资增速也必然会下降,最终会传导到经济去杠杆。181月,银行总资产增速降至7.4%,相比去年同期几乎腰斩,而社融增速也创下11.3%的新低,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正式步入实体去杠杆阶段。

4.2 居民和政府部门融资需求回落

从银行表内资产比价的角度看,当前10年期国债利率在3.9%左右,较考虑资本占用和税收的房贷平均利率高出100BP,具备明显的配置价值,为何未见配置资金大举入场?主因在超储率低位的格局下,居民部门信贷高增和地方债挤占了大量配债资金,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状况来看,15年年中起金融机构住户贷款同比增速由15%升至最高25%,带动债券投资同比由165月的39%降至目前的18%

随着房贷利率提高和地产销售下滑,居民部门新增信贷趋降。居民房贷利率在174季度已经升至5.26%,相比17年初相当于3次加息,18年大概率进一步上行,若上行至5.5%以上,则相当于经历4次加息,在抑制居民部门加杠杆的大背景下,居民部门举债随时会有大幅萎缩的风险。

17年地产销量增速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三四线城市,但18年三四线地产增速趋降。一是去库存不再是核心目标,住建部棚改目标比17年略有下调,而且不再强调货币化安置;二是许多二线城市销量大幅下滑之后,迫于财政压力开始松动限购吸引人才,购房需求回流一二线;三是大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暴涨过后,从基本面看长期缺乏人口、产业、教育医疗等配套支持,长期不具备投资价值;四是房贷利率大幅上升,首套房贷利率从17年初的85折变成18年初的上浮1-2成,居民举债遇阻。PPP管控,地方债务置换收尾,政府融资需求趋降。第一,201711月,财政部和国资委相继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92号文)和《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风险管控的通知》(192号文),要求在183月底之前清退不合规项目,对央企开展PPP项目进行规范,要求统一审批,提出规模上限,杜绝明股实债,实行终身追责等,而央企在PPP成交金额中占比过半,监管从严下参与难度增加,PPP野蛮生长时代或将告终。第二,地方债务置换将于2018年结束,剩余额度1.7万亿,较2017年置换额大幅下降。第三,央行资管新规的实施将加大基建平台类非标的发行难度,约束政府部门表外融资。

4.3 社融向下接轨,债市已至拐点

若用社融代表资金需求,M2代表资金供给,社融余额增速与M2增速之差则可以衡量资金的供需强弱,其与利率走势应呈正向相关。事实上,2010年以来社融余额与M2增速差与十年国债走势正相关,且领先约三个季度。

16年一季度以来,居民加杠杆推动社融增速企稳回升,社融与M2增速差开始回升;二季度以后央行逐渐开启金融去杠杆,导致M2增速不断走低,进一步推动社融与M2增速差上行。这又导致了16年四季度起,债券开始大幅调整。

本轮债市调整中,社融与M2增速差已在17年三季度见顶,由最高4.19%下行至181月份的2.7%,下行趋势已经确认,随着社融增速进一步下滑,增速差有望进一步下降。按照滞后三个季度的规律,利率拐点在18年一季度,这意味着债市已经进入拐点期!

总结来看,对应目前中国经济主体的各种融资中,企业融资已经大幅萎缩,政府融资明显受控,而狂飙猛进的居民融资也是强弩之末,这也就意味着18年的实体融资需求将大幅下降,与之相应利率也将步入下行拐点期,当前的债市具有巨大的配置价值!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阅读9124
举报0
关注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号:jiangchao884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微信号:jiangchao884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